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苗族人具有諸多生存智慧,這些智慧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和諧”,也就是人與自然相通相合。岜沙苗族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從古到今,岜沙人從不濫伐一顆樹木。現在,叢林中的岜沙苗寨成為全國著名的風景區,每年遊客不斷,除了它獨特的持槍風俗、理髮風俗以外,這裡樹林密佈、環境清幽也是重要的因素。

“生命樹”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徵。“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岜沙人崇拜樹神,過年過節要祭祀古樹、生命樹,而且實行樹葬。每一個岜沙人在出生後,他的父母就會為他種下一棵樹,寓意著他生命的開始。當這個人死後,寨子中的人會把這棵陪伴他一起長大的樹,看下來做成他的棺材,裹著遺體埋在密林深處的泥土裡,再在上面種上一顆小樹。沒有墳頭,沒有墓碑,只有這麼一顆長青的樹,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在岜沙,一棵樹就是一個靈魂,越是古老的樹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這些魂靈,這些魂靈也庇護著岜沙。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岜沙是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的一個行政村,由宰戈新寨、王家寨等5個自然寨組成。每逢假日或週末,岜沙苗寨裡遊人如織,遊客們或聚集在鬱鬱蔥蔥的古樹林下欣賞曼妙的岜沙苗歌苗舞,或漫步在村裡古樸的石板路上感受岜沙苗寨的古風古韻,在蓬勃的綠色中體會著岜沙的神秘。

岜沙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風民俗每年吸引80多萬中外遊客前來旅遊體驗。”岜沙苗寨的鐮刀剃頭、樹葬等習俗,都讓遊客們大開眼界。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我們這裡自古以來有老人去世不立墳墓的習俗,先人的墓碑就是那一棵棵大樹,村前寨後這些大森林就是祖先的陵園。”村民滾水格介紹說,岜沙人把樹看作是神靈,人死了埋葬入土,不留墳墓不立墓碑,只在死者的墓穴上栽種一棵小樹,以示生命得到了樹神的沿續,生命之樹從此萬古長青,庇護子孫萬代安康。轉遍岜沙村頭寨尾,可以驚奇地發現,在這個偌大的苗寨的四周,果然看不到一處墳頭一塊墓碑。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岜沙自稱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個分支,逐鹿中原蚩尤戰敗後,岜沙先祖幾經輾轉來到貴州大山深處的地名叫岜沙(當地苗語即草木繁多茂盛的意思)的地方落寨避難,人們以狩獵和農耕為生。如今,岜沙村發展到5個自然寨共505戶2546人,村民的姓氏以滾、賈和王姓為多。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岜沙村老人滾拉旺說,以前是茫茫的大森林保護了岜沙祖先,是樹木讓岜沙人得以生存並繁衍。因此岜沙人自古以來敬樹、護樹,祖先制定有極為嚴厲的寨規,亂砍伐一棵樹木要罰“三個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豬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在岜沙,每出生一個孩子,父母都要為其種上一棵“生命樹”苗,並精心護理其長高長大。在這個孩子生長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順或者家裡突發變故,父母就帶著孩子來到自家的先祖墓穴上的大樹祭拜,祈求祖先庇護並消災解難。到這個人死後,其子孫就砍下這棵“生命樹”做成棺木裝屍下葬,然後在墓穴上又種下一棵樹,表示逝者永生。春秋輪迴,歲月流轉,這一奇特的喪葬習俗形成了岜沙獨特的“樹葬文化”。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岜沙人一直固守著先祖的遺訓。岜沙苗寨岜沙人頭上蓄留的髮髻象徵著生長在山上的樹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徵著那美麗的樹皮。岜沙人認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於祖先選準的這塊寶地,尤其是這片生於斯、養於斯的森林的蔭庇。於是岜沙人對樹木特別崇拜,把樹木當神祭拜。岜沙人說:“人來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從古到今,岜沙從不濫伐樹木,儘管321國道已於1965年修通過境,可就是從未有車敢到岜沙來拉過一車木材。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岜沙絕無僅有的砍樹“行動”,那還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全國各族人民都踴躍投工獻料。懷著對主席無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決定將寨前小山頭一棵全寨視為林中大神、直徑1.2米的千年香樟樹敬獻給毛主席紀念堂。樟樹出寨時,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兩邊夾道目送,一直到塵灰已淨。為了紀念,他們在樹址處建造了一座八角紀念亭“敬獻毛主席紀念堂香樟木紀念亭。”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如今,岜沙已經成為貴州生一個聞名中外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景點。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岜沙苗寨景區接待海內外遊客達86萬多人次,全年旅遊綜合收入近1.62億元人民幣。

“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為我們開發旅遊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別人又拿不走的‘資源寶庫’,現在旅遊業成了村民們致富的特色產業。”滾水格自豪地說。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生時種“生命樹”,死時種“常青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