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簡稱“礦大”,坐落於有“五省通衢”之稱的江蘇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平臺”、“111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重點建設的高校、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也是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實施高校。

中國礦業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世界著名的礦業學府。學校溯源於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因歷史變遷,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截至2016年9月,學校有本科生23900餘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1000餘人,留學生460餘人;校園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專業學位碩士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在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中,中國礦業大學的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ESI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1%。

中國礦業大學

校園文化

校訓:開拓創新、嚴謹治學

校徽

一、校徽主體元素由圓環,地球,鐵錘、礦斧和鋼軌圖案組成

,寓意礦大既繼承歷史薪火相傳,又面向未來不斷開拓。象徵著礦大在立足礦業和能源、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向著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二、圓環內上半部分是中文鄧體“中國礦業大學”,下半部分是其英文翻譯“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選用鄧體校名既標出了學校的名稱,又體現了礦大人要永遠感謝和牢記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該校的關懷與期望;中英文結合,表明該校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開放辦學思想和實際行動。

三、中間鐵錘、礦斧和鋼軌圖案下方標出的“1909”數字,意在說明該校是1909年創辦的,是一所已有百年辦學歷史的高校。

四、整體色調為藍色,寓意學校辦學歷史悠久,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表明礦大人以“開發礦業、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為己任。

五、校徽整體設計既繼承傳統,又有時代特徵,並將學校的歷史傳統、辦學特色、辦學定位、發展方向有機融為一體,體現了歷代礦大人從“礦業救國”、“礦業報國”到“礦業興國”的崇高理想與不懈追求。

中國礦業大學

校標

1999年6月,經校黨委審定討論,確定了中國礦業大學新校標。

新校標由地球、火炬、園環三種造型和紅、黃、藍等多種顏色構成圖案,整體成圓形。圖案中間火炬造型配以地球,園環上半部分為藍色,下半部分為白色,分別標有學校的中、英文校名。

校標象徵中國礦業大學以開採光明、造福人類為己任,表現了礦大人為祖國的強盛追求真理、奉獻才智的崇高信念,同時也寓意了礦大人通過致力於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為世界擁有蔚藍色的天空作出貢獻的美好願望。

校風:勤奮 求實 進取 奉獻

礦大精神: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進入新世紀,學校把近百年奮鬥求索形成的“礦大精神”集中概括為十六個字,即“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秉承“愛國愛煤”的傳統和“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全校師生從來沒有氣餒,憑著對煤炭科教事業的忠誠和信念,憑著發展中國煤炭工業、服務經濟建設的責任感,負重奮進、自加壓力、頑強拼搏、爭創一流,在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就。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9月,學校現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和1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省重點序列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站、礦業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

教學建設

2002年至2016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先後獲6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建成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擁有14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和3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仿真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建設了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示範基地。

國家精品課程(8門):

礦物加工工程、採礦學、通信電子電路、工程製圖、土質學與土力學、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選礦廠設計、檢測與轉換技術。

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3個):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礦業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煤炭潔淨加工與高效轉化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地質工程、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學、環境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測繪工程、會計學、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材料方向)、化學工程與工藝(能源化工方向)。

省級品牌專業(15個):採礦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地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會計學、工程力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應用化學、工商管理。

省級品牌專業建設點(1個):地球物理學。

省級特色專業(9個):信息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市場營銷、應用物理學、工業工程、藝術設計、消防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工程管理。

國家仿真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採礦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歷史沿革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時也是在中國創辦最早並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躋身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

1、焦作路礦學堂時期

1909年3月,焦作路礦學堂成立。

1913年12月,首屆學生畢業後,英國福公司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

2、福中礦務大學時期

1915年6月,恢復辦學,定名為福中礦務學校,確定每年6月5日為校慶日。

1919年2月,學校舉辦專門本科後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

1921年夏,學校增設大學本科,更名為福中礦務大學。

3、焦作工學院時期

1931年4月,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成為當時國內唯一的私立工學院。

1938年7月,抗戰期間,學校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與北洋大學、北平大學、東北大學所屬工學院合併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6年7月,焦作工學院在河南洛陽覆校,9月遷至江蘇蘇州。

1949年4月,蘇州解放,更名為國立焦作工學院。9月遷回焦作工學院原址。

4、中國礦業學院時期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籌建中國礦業學院。

1951年4月,在天津舉行開學典禮和成立大會。

1952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採礦科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

5、北京礦業學院時期

1953年9月,學院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

1960年10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6、四川礦業學院時期

1970年5月,13所“京校外遷”高校之一,從北京搬遷到四川省合川縣。

1978年2月,學校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7、中國礦業大學時期

197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同年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

1988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1997年7月,將北京研究生部改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2000年2月,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2009年10月,舉行建校暨中國煤炭高等教育100週年慶典,同月北京校區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2017年9月,入圍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