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上)

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上)

點擊文章最後《瞭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舊說王羲之辭官後住蕺山下,南朝虞龢《論書表》有記載。蕺山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也很著名,明末山陰學者劉宗周在此講學,開創蕺山學派,這裡成為浙東學派的祖庭。王羲之四十九歲那年(永和七年,三五一) 來到會稽做軍政長官,“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 志”,打算終老此地。五十九歲在會稽去世,葬於會稽。這十年,是王羲之人生最後階段,於是想到這樣一個題目:《會稽:王羲之最後十年》。

琅琊王氏的先世及遷徙

這一部分介紹兩方面的情況:

琅琊王氏的先世及遷徙

王羲之一生的行蹤

家族的遷徙,因為戰亂。羲之個人由北方南渡江左的遷徙是戰亂所致,在南方的遷居則因為轉官各地。

(一)琅琊王氏的先世及遷徙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王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周靈王的太子晉,他被廢以後,其子後來任司徒,號為“王家”,因以為氏,即王氏出自姬姓。 姓和氏,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簡單說,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現在,姓和氏不分了,都稱姓某,通婚也無姓氏之分,但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 戰國末年,王氏的先祖有一位著名人物,即秦國大將王翦,《史記》說他是頻陽東鄉人,即今天的陝西富平縣,這是現在所知王氏的最早籍貫。 王氏聚居“頻陽東鄉”,延續到王翦孫王離一代。秦末大亂,秦二世令王離率秦軍攻趙,被項羽俘虜,王離投降。王離有二子,避亂各奔東西,分出兩支:長子王元“遷於琅邪”,是為琅琊王氏之祖。次子王威乃太原王氏之祖。

東漢時,王威九世孫王霸“居太原晉陽”。 分支後的琅琊王氏,史書上見載的第一位名人是王吉。他是王元的四世孫,生活在西漢中後期, 家於琅琊郡皐虞縣,今天的山東省即墨市東北。 二〇一五年,江西發現了海昏侯劉賀墓,轟動一時。劉賀原是昌邑王,封國在昌邑,屬今天的山東濰坊市。王吉是昌邑國中尉,管理治安。漢昭帝死後,無嗣,劉賀繼位做了皇帝,二十七天就被廢黜,王吉受到牽連,好在他曾經規勸過劉賀,免死,判刑五年,後來宣帝起用他,官至益州刺史。

東漢前期,琅琊王氏向南遷徙到琅琊郡臨沂縣,即今天的山東臨沂市。那時,皐虞縣已不屬於琅琊郡了,而臨沂在兩漢時期一直屬琅琊郡。據史書記載,琅琊王氏聚居在“臨沂都鄉南仁裡”。二十世紀南京出土的東晉琅琊王氏墓誌 —— 都出自王羲之叔父王彬一房,住在都城建康 —— 也是這樣寫的。古代所謂“都鄉”,就是縣治所在地。

(二)王羲之一生的行蹤

這幅王羲之一生行蹤的示意地圖,我圈了幾 個地名,是王羲之曾經的居住地,並用數碼字標註了先後次序,依次是濮陽、建康、臨川、武昌、九江、建康、會稽。

濮陽

王羲之伯父王廙在西晉末年任濮陽太守,羲之五歲時從這裡隨王廙南下建康(今南京)。同行的還有羲之叔父王彬。 這裡要說一下王廙,他到底是羲之的叔父還是伯父。二十年前,我考察王廙的生卒年,發現王廙與王導同年生,而《晉書》稱王導是羲之的從伯,看來羲之的父親王曠應該小於王廙,寫了一篇短文,留存未發表。但是,南朝王僧虔《論書》明確說王廙“是右軍叔”,還有張懷瓘《書斷》、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都是這樣記載,我從眾。最近寫書,我又核對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列王正三子,依次是王廙、王曠、王彬的排序。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宋本《世說新語》附錄的《琅琊臨沂王氏譜》,也以王廙為長。現在,我糾正過來,稱王廙是羲之伯父。

建康

永嘉元年(三〇七),琅琊王司馬睿出鎮建鄴 ‘晉愍帝建興元年(三一三)繼位,為避司馬鄴名諱,改稱建康’,王廙自濮陽南下投奔司馬睿。王羲之在建康長大成人,弱冠之前,先後向衛夫人、王廙習字學書。二十歲之後,為秘書郎,為會稽王友,並在建康結婚成家。

臨川

王羲之自會稽王友改授臨川太守,在三十歲以前。羲之的臨川之任,《世說新語》有記載,而《晉書·王羲之傳》失記。

武昌

王羲之赴武昌任徵西將軍參軍,後任長史。九江王羲之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建康王羲之任江州刺史的時間較短,後賦閒建康。因好友揚州刺史殷浩之勸,出任禁軍系統的護軍將軍。會稽山陰永和七年(三五一),會稽內史王述離職守喪,羲之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任四年有餘。永和十一年(三五五)辭官,賦閒會稽境內,卒葬剡縣金庭鄉。

這幅行蹤圖顯示了王羲之一生的行蹤軌跡,可以瞭解他一生的活動空間。

生平和家庭

(一)王羲之生平

我列了一個簡要的生平年表,供大家瞭解王羲 之一生的主要事蹟和相關情況。

王羲之生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〇三),出生地不詳。祖父王正,父親王曠。 羲之的生年,舊有三二一年之說,清朝魯一同 《王羲之年譜》又提出了三〇七年之說。結合羲之一生的行跡考察,三〇三年之說可取。

三歲(三〇五),父親王曠任丹陽太守。

五歲(三〇七),羲之隨伯父王廙、叔父王彬南渡,投奔出鎮建鄴(後改建康,今南京)的琅琊王司馬睿。《晉書·王廙傳》記載,王廙是“元帝姨弟”,換句話說,王羲之祖母夏侯氏與晉元帝的母親(約卒於三一八)是姊妹關係。後來王敦謀反,羲之伯父王廙受命往王敦那裡勸喻,被王敦留下,委以平南將軍、荊州刺史,不久病死。雖然附逆助亂,元帝“猶以親故”,准許“喪還京都,皇太子親臨拜柩,如家人之禮”。

七歲(三〇九),父親王曠在上黨之戰中下落不明。《晉書》記載,王曠參與上黨之戰,戰敗,一同作戰的兩個將軍都有戰死的交待,唯有王曠失記。山東臨沂師範王汝濤先生推測,王曠在上黨之戰之後可能被俘,也可能是投降,因為不名譽,就不提了。王曠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是,王羲之辭官時“於父母墓前”告誓的《誓墓文》稱:“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顯然,羲之幼年喪父是無疑義的。

十三歲(三一五)時,羲之拜謁名士周 ,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燒烤的牛心),坐客未噉,周 割了一塊先給王羲之,表示看重,羲之因此知名。

十五歲(三一七),王羲之從伯王導、王敦擁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即晉元帝,形成“王 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二十餘歲出仕,起家官秘書郎。娶太尉郗鑑女郗璿。 秘書郎是中書省下屬的官員,掌管圖書文 籍,在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任職,又無俗務,是個清貴之職,往往是高門氏族子弟出任的起家官。王羲之被郗鑑選為女婿的經過,《世說新語· 雅量篇第十九》《晉書·王羲之傳》皆有記載:郗 鑑派門生到王導家擇婿,門生歸,報郗鑑:王家子弟皆可嘉,聽說來擇婿,皆飾容以待,唯有一郎坦腹躺在東廂床上嚼胡餅,好像沒有這回事。郗鑑一聽,雲:“正是此郎好。”一問,是王羲之。這樁小事後來成為反映名士風流的典故,名為“東床坦腹”或“東床快婿”。

二十七歲(三二九)許,為會稽王(司馬昱,後為簡文帝)友。

三十歲(三三二)前後,任臨川太守。

三十二歲(三三四)許,應徵西將軍庾亮之召,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徵西將軍府任參軍、長史。庾亮臨薨,“上疏稱羲之清貴有鑑裁”。

三十八歲(三四〇)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未久賦閒。朝廷召羲之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職。

四十歲(三四二)許,書名始盛。

四十二歲(三四四),第七子獻之生。

四十六歲(三四八)許,在京師任護軍將軍。 羲之不願意在京師任職,“苦求”外放到宣城郡,未果。

為什麼王羲之不願意在京師任職?東晉初年,王導在朝中主政,王敦領重兵在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元帝忌之,重用劉隗、刁協,以與王敦抗衡,並以北討後趙為名,外放劉 隗、戴淵,防禦王敦。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建康。王敦叛亂之際,一些官員上奏,把在京師的王家全部殺掉,王導帶著王家子弟天天跪在宮廷門口,表示甘願接受懲罰。這個事件恐怕在王羲之心裡留下恐懼的刺激。

東晉時,宣城、會稽兩郡都是會稽王司馬昱食封之地,宣城郡的山川地貌跟會稽相似。宣城以出產宣紙著名,那是許多年之後的事了。

四十九歲(三五一),王羲之外放,任右軍將 軍、會稽內史。 從這年以後,王羲之進入人生最精彩的階段。就我考察的王羲之書跡名帖,大多寫於會稽時期。南朝虞龢《論書表》和《晉書·王羲之傳》裡面記 載了不少書法軼事,大都發生在會稽時期。會稽乃 郡一級建制,因是琅琊王司馬昱的食封之地,故而 郡守不稱太守,改稱內史。 五十一歲(三五三),三月三日修禊,在山陰 郊外召集“蘭亭雅集”,謝安謝萬兄弟、孫統孫綽兄弟等四十一人與會,二十六人賦詩,共得三十七 首,羲之揮毫作《蘭亭詩序》,這篇序文的稿本,後來成為行書的經典之作。

參加“蘭亭雅集”的人數,《世說新語》企 羨篇第三劉孝標註引王羲之《臨河敘》說,賦詩者“二十六人”,不能賦詩者“十五人”,合為 四十一人。唐朝何延之《蘭亭記》記為“四十有一人”。南宋桑世昌《蘭亭考》卷一所錄蘭亭詩,錄作詩者二十六人名單、不能作詩者十六人名單,合計四十二人。我從早期記載,亦從眾,取四十一人之說。

五十三歲(三五五),這年春天,羲之稱病辭官,作《誓墓文》,到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羲之父母之墓在哪裡?這個問題沒有人提 過,也難考證。以情理度之,其父母之墓應在會 稽。即使原來在外地,但東晉常有遷葬之事,如南 京發現的李緝等三方李氏墓誌,隸書筆跡一致,又 同年同月書刻,就是遷葬的例證。羲之來到會稽就有“終焉之志”,也會將父母遷葬會稽。

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衛夫人也曾葬在會稽。羲之出任會稽之前,衛夫人的兒子李充因為“家貧”請求外放,來到會稽任剡縣令,衛夫人也到了剡縣,永和五年(三四九)卒於剡縣,估計也葬在該地。《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羲之到會稽後,與守喪的李充有交往。大約在羲之來到會稽的第二年,李充守喪滿期回到朝廷,因為有文學才華,任著作郎。即使衛夫人後來遷葬,也曾葬在會稽。

記得有一年與王玉池先生、祁小春到嵊州(剡 縣)謁右軍墓,市書協負責人王梅慶老師陪同我 們,我提及李充在剡縣為母親衛夫人守喪之事,衛夫人應該也葬在該地,詢問地方誌是否記載。王老 師說,有這個傳說,在某某山上,帶我們尋找,上山轉了一圈,當然找不到。

五十九歲(東晉穆帝昇平五年,三六一)卒, 葬會稽剡縣金庭鄉瀑布山。

下面講講王羲之個人的一些情況。 他小時候“訥於言”,就是嘴笨,寡言少語。長大後,變得口齒利落,善辯,而且性格剛直,所謂“以骨鯁稱”。 王羲之信道教,具體說,是天師道。他仰慕前代隱逸高士,多次說自己“素無廊廟之志”,對當官沒有什麼興趣。羲之還說:“自兒娶女嫁,便懷尚子平之志”,要像東漢高士尚子平那樣,子女婚嫁之後,不再為家事所累,歸隱山林,遊歷名山大川。

(二)家庭與婚對

王羲之逝世前幾年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兒女帖》說到自己的家庭成員:“吾有七兒一女,皆 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今內 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所謂“七兒一女,皆 同生”,指皆是郗璿所生。

七兒:玄之、凝之(? — 三九九)、渙之、肅 之、徽之(? — 三八六)、操之、獻之(三四四 — 三八六)。一女:孟姜。

王羲之家門的婚對,從文獻記載、出土墓誌中,我們知道下面一些情況:

王羲之,妻郗璿(子房),太尉郗鑑女。

羲之次子王凝之,妻謝道韞(令姜),安西將軍、豫州刺史謝奕女。

幼子王獻之,前妻郗氏,北中郎將、徐兗二 州刺史舅父郗曇女。後選尚新安愍公主,生王神愛 (安帝皇后)。

女孟姜,出嫁南陽劉暢,生男劉瑾;生女嫁謝琰,生謝靈運,著名的山水詩人(又可見南陽劉氏 與琅琊王、陳郡謝通婚)。

孫女王德光(? — 四一六),羲之第三子渙之 女,出嫁謝奕孫謝球。

可以看出,羲之與子女婚對的家族,主要的陳 郡謝氏、高平郗氏、南陽劉氏,皆是門當戶對的士 族,也與皇室司馬氏聯姻。

王羲之的交遊圈,家族親戚之外,有南渡的北 方士族子弟,有江南名門子弟,有權貴高官,有清 談名士,有文學名流,有佛教高僧,還有一同服食 的道士。我把這個圈子的人物分為五類,對著名人物略加介紹:

1、士族子弟

(1)陳郡謝氏

羲之與謝奕有姻親之誼。謝安(安石)、謝萬(萬石)兄弟與羲之最為親密,王羲之尺牘中有時將兩人稱為“安萬”。兩人都是永和九年“蘭亭之會”的參加者,並有詩作。謝安早年在會稽隱居不出,曾與羲之“東遊山海,並行田視地利,頤養閒暇”。謝萬罷黜之後,謝安出仕,年已四十餘,東晉後期名臣。

(2)高平郗氏

王羲之兩代與郗氏通婚。郗愔(方回)、郗曇(重熙)兄弟是羲之妻弟。羲之與郗氏兄弟時有書信往還,郗曇藏有王羲之及諸名賢書 跡,去世後殉葬。

(3)潁川庾氏

庾亮(元規)、庾翼(稚恭)兄弟,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拜徵西將軍,召羲之任參軍、長史。庾翼為人慷慨,喜功名,不尚浮華,嘗見右軍與庾亮章草尺牘,致書讚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4)太原王氏

王濛(仲祖,三〇九—三四七)外絕榮競,內寡私慾,風流雅正,時與劉惔皆清 談名士,深得輔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倚重,官至司 徒左長史,其女王穆之為哀帝皇后。王濛相善的劉惔、司馬昱,也是王羲之好友。王濛子王脩(敬仁),起家著作郎,善“隸行書”。他與王羲之相善,羲之曾將鍾繇《尚書宣示表》借與王脩,王脩年二十四卒,其母見此帖是其平生所愛,遂入棺殉葬。

2、權貴高官

(1)會稽王司馬昱

司馬昱(道萬,三二〇— 三七二)是晉元帝少子,元帝永昌元年(三二二) “封琅邪王,食會稽、宣城如舊”,時年三歲。成帝咸和元年(三二六)徙封會稽王。穆帝永和二年 (三四六)以撫軍大將軍專總萬機,廢帝太和元年 (三六六)進位丞相。鹹安元年(三七一)十一月繼皇位,次年七月卒。羲之早年任會稽王友,殷浩北伐之際,羲之致書司馬昱,陳述不宜北伐。羲之後為會稽內史,乃司馬昱食封之地。

(2)廬江周撫

周撫(? — 三六五)字道和, 東晉名將周訪之子,有其父強毅之風。周撫原為 羲之從伯王敦部將,參與王敦叛亂,免官。後為王導起用,參與平定蘇峻之亂。約鹹康元年 (三三五)任益州刺史。永和二年(三四六), 安西將軍桓溫帥周撫等將領伐蜀,次年滅成漢。 成漢舊臣叛亂,周撫平叛。昇平年間,進位鎮西 將軍。周撫鎮蜀三十餘年,興寧三年(三六五) 卒於任上。

羲之與周撫相知,緣於從伯王敦、王導。中年以後,常與周撫通訊問,多得周撫饋贈蜀中物產, 並瞭解蜀中風物。王羲之傳世的草書《十七帖》

卷,其中多是與周撫的尺牘。

(3)譙郡桓溫

桓溫(元子,三一二 — 三七三)是宣城內史桓彝長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 鎮)人。桓溫多次北伐,戰功累累,獨攬朝政十餘 年。晚年逼朝廷加九錫,謝安藉故拖延,至死未能如願,死後諡宣武。羲之尺牘中多次提到的“桓公”即桓溫。桓溫嘗使王獻之書扇,獻之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

3、清談名士

(1)沛國劉惔

劉惔(真長)是沛國相人。祖父輩兄弟三人,並有名中朝。父劉耽,晉陵太守。 少家貧,居京口,雖篳門陋巷,晏如也。劉惔早年不為人知,唯得王導器重。後知名,尚明帝 女廬陵公主。劉惔雅善言理,為永和名士風流之宗。簡文帝輔政,劉惔與王濛併為談客,以上賓禮相待,號為入室之賓。劉惔善知人,每奇桓溫 才,而知其有不臣之心。溫為荊州,惔言於帝:“溫不可居形勝地,其位號常宜抑之。”性簡貴,與王羲之雅相友善。郗愔有傖奴善知文章, 羲之愛之,常向劉惔提及。劉惔問:“何如郗方回?”羲之曰:“小人耳,何比郗公!”惔曰:“若不如方回,故常奴耳。”累遷丹陽尹,卒年三十六。

(2)陳郡殷浩

殷浩(淵源)是陳郡長平人。父殷羨,豫章太守、光祿卿。殷浩好《老》 《易》,弱冠有美名,識度清遠,尤善玄言,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殷浩早年為王導司徒左長史, 稱疾辭官,屏居墓所將近十年,時人比為管仲、 諸葛亮。

會稽王司馬昱輔政,時桓溫滅蜀,威勢轉盛。 司馬昱為了抗衡桓溫,以殷浩少時與桓溫齊名,勸說他出仕,用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參綜朝權, 引為親信。殷浩又勸說王羲之在京師任護軍將軍。 殷浩與桓溫爭奪北伐軍權,帥兵北伐,王羲之數次 致書殷浩,勸阻北伐,殷浩不聽,北伐失敗,廢為 庶人,徙居東陽郡信安縣。

4、文學名流

(1)江夏李充

李充(弘度)父李矩,江州刺史, 母衛夫人。李充少小失父,父親墓園中柏樹為盜賊所斫,李充手刃之,由是知名。歷丞相王導掾、徵 北將軍褚裒參軍,家貧,求剡縣令,遭母喪,居剡縣守喪。服闋,為大著作郎。“李充善楷書,妙參鍾(繇)、索(靖),世鹹重之。在剡縣時,李充 與孫綽、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章冠世”,“與羲之 同好”。

(2)太原孫氏

孫統(承公)、孫綽(興公) 兄弟,太原中都人,幼年一同過江,家於會稽, 遊放山水,兩人皆任誕不羈,並參加“蘭亭之會”。王羲之與孫綽關係更近,早年在庾亮徵西 將軍府同為參軍。王羲之守會稽,引孫綽為右軍長史。

(3)高陽許詢

許詢(玄度)終身不仕,寓居會稽 (今浙江紹興),好遊山水。他善析玄理,與孫綽“皆一時名流”。嘗在會稽山陰講《維摩詰經》,支遁為法師,許詢為都講。支遁通一義,眾人鹹謂許詢無以厝難。許詢每設一難,眾人亦謂支遁不復 能通。如此至竟,兩家不竭。在聽者皆讚歎二家之 美,而不辨其理之所在。

永和三年(三四七),許詢宿丹陽尹劉惔處。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詢雲:“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劉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羲之在坐,曰:“令巢(父)、許(由)遇稷、契,當無此言。”二人並有愧色。

王羲之嘗答許詢《忽復惡中得二十字》詩云: “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泠澗下瀬,歷落松 竹林。”

(4)陳郡袁宏

袁宏(彥伯,三二八 — 三七六)小字虎,時稱袁虎。有逸才,文章絕美。“少孤貧,以運租自業。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遣問焉。答雲:‘是袁臨汝郎誦 詩。’”謝尚迎袁宏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 自此名譽日茂。謝尚為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引袁宏為參軍。袁宏文章絕美,為“一時文宗”。累遷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桓溫重其文筆,專綜書記。桓 溫病重期間,“諷朝廷加九錫”,即由袁宏擬文。袁宏強正亮直,雖被禮遇,至於辯論,從不阿屈,故位任不顯。謝安為揚州刺史,欣賞袁宏機對辯 速,以吏部郎出為東陽太守。

永和十年(三五四),王羲之與謝尚尺牘《袁生帖》裡提到的袁生就是袁宏。羲之說:得到袁宏 發自建康的書信,暫在京師,現在他回到你鎮守的 歷陽(今安徽和縣)沒有?他的周到之懷,我全都領受了。

5、道士高僧

(1)道士許邁

許邁(玄叔)是丹陽句容人,家世士族。少恬靜,不慕仕進。父母在世,立精舍於懸 霤,往來於茅嶺之洞室,放絕世務,以尋仙館,朔 望時節才還家省親。父母既終,乃遣妻還家,與同好遍遊名山。永和二年(三四六)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 遠遊。與妻書,告別。王羲之辭官後,造訪許邁,未嘗不彌日忘歸,相與為世外之交。又與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許邁曾經致書羲之:“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為之作傳,述靈異之跡甚多。之後許邁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

(2)高僧支遁

支遁(道林,三一四 — 三六六) 本姓關氏,河內林慮人,或曰陳留人。二十五歲出家,世稱支公、林公、林道人、林法師。支遁善解義理,標新立異。東晉清談名士好談《逍遙 遊》,不能拔理於郭象、向秀之外。支遁嘗與馮懷共語,因及莊子《逍遙遊》,標新理於郭、向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當時名流尋味之所不得。

羲之素聞支遁名望,未信,曰:“一往之氣, 何足言。”王羲之初至會稽,正逢支遁在。孫綽向 王羲之介紹支遁:“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 乃自佳,卿欲見不?”羲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 輕之。後孫綽與支遁訪羲之,羲之不與交言。須臾支遁退,正值羲之要出門,支遁曰:“君未可去, 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遊》,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羲之遂披襟解帶,流連不能已。

支遁交遊者,如謝安、殷浩、劉惔、王洽、許詢、孫綽等輩,皆是王羲之的朋友。一次,殷浩於 佛經有所不解,遣人迎支遁,支遁乃虛懷欲往。王羲之勸阻支遁:“殷浩思致淵富,其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即使服從,也不能增高你的聲譽。如果導致輕慢不合,便會喪失你的名望。”支遁接受了羲之的勸告,遂不往。

摘自: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點擊《瞭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