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兩國爲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秦魏所爭的河西之地,大體在今陝西東部的洛河與黃河之間。範圍相當於今日華陰、華縣、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和韓城八地,南北自華山直抵禹門口,東西自蒲城直抵黃河西岸。因為其地處黃河以西,而被稱為河西。不過,上古文獻多稱河西為“西河”。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注:少梁—韓城芝川鎮、頜陽—合陽坊鎮、元裡—今澄城交道縣、臨晉—今大荔縣朝邑鎮,黃河西岸,因緊靠晉國而取名為臨晉,對岸便是晉國控制的蒲津渡、鄭—華縣畢家鄉,陰晉—華陰東)

  •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 《竹書紀年》:“啟徵河西”。
  • 《夏本紀》:“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
  • 《雍錄》:“堯都冀州,龍門河正在其西,故曰西河也”。
  • 《朝邑縣誌》:“自夏陽而北,兩岸山嶺峻”。

若用一句話講明河西的重要性,倒是可以參考《大秦帝國》裡秦孝公的臺詞,“秦東關防,險在桃林,勢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佔據河西高原,才能居高臨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崤函道)的關防要塞。”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的確,按照水往低處流的特點,河西之地確實對桃林高地(崤函道)有著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可以看到,黃河自禹門口奔騰湧出後,一直向南流經潼關和風陵渡附近。不過由於受到華山的阻擋,黃河不得不轉而向東流去,此一河道彎曲之處即被稱作“河曲”。此外,黃河又得到禹門口到潼關之間多條河流的補充(汾水、涑水、渭水、洛水)而導致河水流量劇增。於是,黃河的河床開始變得極不穩定,故而當地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因為黃河河床的不穩定,所以自禹門口至蒲津渡數百里之間,兩岸遍佈淤泥、淺灘,理想的碼頭只有三處——龍門渡、夏陽渡、蒲津渡。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早在秦穆公時代,秦人就欲東出中原。當時,秦國東出中原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武關道:自秦都雍城(鳳翔)沿渭河南岸行進,經白鹿原,穿商洛山,經藍田、商縣、丹鳳出武關,進入楚國控制的南陽盆地。

函穀道:自雍城沿渭水南岸過鄭(華縣)、陰晉(華陰)、函谷關,穿崤山道到達洛邑(洛陽)。

渭北道:自雍城,經鄭(華縣畢家鄉)、陰晉(華陰)、臨晉(大荔縣朝邑鎮)、元裡(澄城交道縣)、頜陽(合陽坊鎮)、抵少梁(韓城芝川鎮),再經龍門渡(禹門口)過黃河,到達晉國河東,然後再分兩路,一則下茅津渡經崤山道到達洛邑;二則經軹關陘下王屋山,到達晉國(魏國)的寧邑(修武)。當然,路人也可以在夏陽渡或蒲津渡渡過黃河。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實際上,武關道的出口南陽盆地一直屬於楚國的核心地帶。在商鞅變法前,秦國對楚國一直都是“敬而遠之”,所以這一路很難打通。函穀道自古便是關中通往洛邑的要道(商末周初武王伐紂和周平王東遷),但是這條路卻一直在晉國和後來魏國的控制之下。在秦人沒有奪取河西之前,秦國對崤函道的軍事攻擊一直都不順利,如公元前627年的秦晉崤之戰。剩下的一路就是秦魏之間需要過黃河的“國道”——渭北道。

通過以上的圖示,可以發現函穀道和渭北道都不約而同地經過河西。同時,少梁不僅控制著黃河西岸的夏陽渡,還扼守著秦魏兩方南北往來的咽喉,這也是秦魏兩國為何在河西爭奪戰中以爭奪少梁(韓城)為主要目標。同時,雙方又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控制陰晉(華縣),也是因為陰晉控制著進出函穀道的咽喉。所以,河西對河東的魏國與關中的秦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魏國控制河西可以多路出擊,秦人將防不勝防。坦白說,這種出擊方法也是看準了關中的天然缺陷!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關中平原的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自潼關至寶雞,關中平原東西長約300公里,其東部最為寬闊,到西部逐漸收緊,其南北亦呈現出不規則的寬窄度。因為有渭河、涇河、洛河等眾多河流的衝擊,這片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堆積了深厚的沃土,十分適宜農業生產,自古便有“天府之國”的稱謂。史載關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正是因為關中受到四周山脈的保護,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十三個朝代都憑此地成就了帝業。典型的例子就是漢高祖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憑藉關中“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的優勢削平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但是山脈為關中平原提供了保護,同時也阻礙了關中與外界的交通。好在關中四周的山脈並非嚴絲合縫,還存在著眾多縫隙可以往來。所以,古人會在縫隙中選擇險要之處設立關隘。如函谷關(舊關位於河南靈寶王垛村,新關位於河南新安)、潼關、蒲津關(山西永濟市蒲州)、武關(陝西丹鳳縣)、嶢關(陝西藍田)、蕭關(秦漢時設於寧夏固原)、散關(陝西寶雞)、金鎖關(陝西銅川)等。雖然關中號稱形勝,但是若缺少了河西,那麼關中的“四塞之固”便無從談起。也正是因為秦人最終控制了河西,秦國才徹底完備了國防。不僅避免了山東諸侯蹂躪關中,也使得秦人能有安全的環境發展農業,從而為秦國東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

秦魏兩國為何對河西情有獨鍾?它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影響嗎?

實際上,秦人取得河西后不但可以東出崤函,進軍三川,吞併韓、魏;亦可自東南出武關蠶食楚國,囊括江漢;或渡黃河北上,進逼山西、河北,攻滅燕、趙。可以看到,從秦惠文王開始(公元前332年),秦國的戰爭步伐便開始加快,其殺傷能力也與之前迥然不同。如魏“西喪於秦七百里”,韓、趙兩國“爭割地而事秦”。而後,秦國又發兵入川,“南舉漢中、巴蜀”,為秦國攻滅楚國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