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道不同不相為謀。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一個天賦奇異,一個學富五車;一個寄情山水,與萬物一齊,一個雄辯四方,與天下學士爭名;一個棄廟堂,拒富貴,曳尾塗中而自得,一個進權術,據王庭,百車相隨而志滿。兩個"道"相差如此大的人,按理是不可能成為好友的,但現實中卻成為了一對好基友。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莊周與惠施,同為戰國時期宋國人,一個是小縣城的漆園小吏,窮困落魄,一個是魏國宰相,位高權重。除了身份地位的不同,他們在對世界、對萬物、對人性、對生活的態度等各方面都大相徑庭。在《莊子》一書中,惠施總被莊周當成了一個靶子,放在自己的對立面,成為了反面教材。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惠施在《莊子》書中的出場率相當高,在第一篇"逍遙遊"關於"小大之辯"時第一次出場,就被莊周鄙視了一番。緣起於惠施得到了一個大葫蘆,由於這葫蘆實在是太大,裝了水都提不動,剖開做瓢裡面又太淺,裝不了多少。就跑去跟莊子說了這事,並告訴他這葫蘆大而無用,我劈掉了(實暗指莊周的理論都是些沒用的大道理)。莊子就說了:"在使用大這方面你太差勁了。"然後給他講了個關於凍瘡膏在不同人手裡發揮不同價值的故事,有人只拿來治凍瘡,有人卻拿來謀到了將軍職位。接著告訴他:"你怎麼就不會系在腰上,當小舟遨遊於江湖中,你太死腦筋了。"惠施不服氣,又講了他還有棵大樹,長得歪歪扭扭,節疤又多(這是暗指莊子的是歪理),木匠經過,看都不多看一眼,對那些大而無用的東西,別人和我看法一樣。莊子就又給他講了一個野貓的故事,大意是野貓捕小老鼠時跳來跳去很靈活,卻被機關抓住,耗牛很大,卻不會抓小老鼠。然後告訴他:"你怎麼就不會在大樹下乘涼、睡覺、做美夢呢?沒人要砍,不正好安心休息,你這不瞎操心麼,你這是不懂得無用之用啊!"從這一段看,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面,莊周對惠施在心理上佔據著高位,是以一種教導(開導)的方式與惠施展開對話。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但兩人也有象小孩子般戲謔狡辯的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之辯。莊周與惠施同遊,路過濠粱橋,莊周感慨到:"魚遊得好從容,好快樂。"惠施就問莊周:"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周反問:"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惠施答:"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同理,你不是魚,你也就不知道魚到底快不快樂。"個人以為,這是全篇《莊子》中,兩人唯一的一次在平等、輕鬆的狀態中對話。一個感性,一個理性,註定他們的辯論沒有結果,他們自己也知道這點,是無法在這一問題上說服彼此(莊子站在自己齊物論的立場,認為萬物一齊,都一樣,那人跟魚對快樂的理解必定都一樣,這種無拘無束,暢遊江湖的感覺必定是快樂的。而惠施,站在名家的立場,認為萬物是不同的,人跟魚必定不同,你一個人怎麼能知道魚的感受呢。同時,這也反映了莊周和惠施對“何為快樂”這一點的理解上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但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清楚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同時又允許對方發聲,而不是以粗暴或諷刺的口吻制止對方表達。“和而不同”,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當然,兩個朋友處久了,難免會出現矛盾。《莊子》書中有一段兩人發生誤會的描寫,造成了兩人之間嚴重的信任危機。事情起因是惠施已經去魏國做宰相了,莊周去看望他。有人就對惠施說:“莊周來,是想搶你的相位的”。可能惠施內心深處是承認莊周的才華高於自己的,多少有點不自信,竟然相信了,派人在城內搜查了三天三夜。莊周就主動去見惠施,對他說:“南方有種叫鵷鶵的鳥,你知道嗎?那隻鵷鶵鳥從南海出發,飛去北海,在路上,不是梧桐樹它不會歇息,不是竹實它不會吃,不是甘泉它不會飲。一隻鴟鳥抓著一隻快要腐爛的死老鼠,從它下面經過,驚恐的大叫(以為鵷鶵會搶它的死老鼠),你是想象鴟鳥一樣拿梁國相位來嚇我嗎?”瀟灑如莊子,在面對被朋友誤解時,還是很有情緒的,拿腐爛的死老鼠來比喻,可以說是帶有怒憤。換做普通人,這種反應是正常不過,但是莊子,一個崇尚清虛自然,拈氣至柔的人,應該是“人不知而不慍”才對。可這正表達了莊周對惠施的深切友情。為保持友誼強忍怒氣,假裝和顏悅色,或者悲憤至極,拂袖而去,都不是處理這種情況的正確選擇。只有真正的把對方當朋友,才會直抒胸臆,喜怒哀樂,毫無隱藏。

莊周與惠施!與朋友交能不信乎

惠施在莊周心中的地位,在惠施死後,莊周在送葬過程中的一番話中,一覽無餘。“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一個你一生都可以嬉笑怒罵,可以針鋒相對,可以暢所欲言的人,一個真正的朋友,世間有幾人可得,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那就請好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