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河—北尚樂的母親河

沙子河—北尚樂的母親河

在金粟山下,一條小河穿過草叢,躍過樹叢彎彎曲曲靜靜地流淌了上千年,在它身後的環山上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山下溝壑縱橫交錯,灌木叢生,流水潺潺。每逢雨季,這條小河也會一改它的溫柔,兇猛似虎,水流湍急而下。狼、野豬、山羊、獾等野獸也經常出沒在這塊美麗而古老的土地上。

一戶崔姓人家路過此地,看到這裡的山是那樣的美,這裡的水是那樣的清,這裡的地是那樣的肥,就是一個宜居之地,從此在這裡安了家。

崔家仔細地考察了地形,要離小河近一些,吃水方便。但又要防止夏季雨水大時洪水來襲,便選擇了距小河一百多米的北岸定居。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戶張姓人家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在距小河一百多米的南岸定居。漸漸的發展成了一個很大的的四合院,院中有一顆古槐,現在依然枝葉茂盛,從很遠就能看到它高大的身軀。四合院滿足不了張家人口的需要,在它的對面又建起了兩大院落,供張家繁衍生息。水是生命之源,離開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人們臨水而居,這是古老的人類社會遵循的生活居住習慣。隨後,又陸續搬來李姓等幾戶人家,從而有了小村的雛形。從村中看金粟山就像一隻的臥著的老虎,因此小村便稱為臥虎莊,老人們還都記得這個村名。因此,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南尚樂有一個臥虎餐廳就是對過去的追憶,我推測這個村名就應該是這個時期叫出來的,當時還沒有南北尚樂了之分,拒馬河水很大,經常氾濫,居住在南邊很是危險。據《房山石經題記彙編》載,咸亨五年龐懷伯等造像記有“上洛村”的記載,咸亨五年即公元674年,當時已經有了北尚樂村,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距咸亨五年僅有44年,據此分析推斷隋朝(公元581—618年)僅存37年,由此看來,北尚樂成村可能早於唐代,甚至在漢代。《房山區志》載1981年在北尚樂村南曾出土漢代鐵叉鐵犁頭。

此地在唐代曾一度歸范陽縣弘化鄉管轄。

時光荏苒,人們過著日復一日的平凡的農耕生活。有文字記載北尚樂的事事已到了遼代,有碑文記載,在遼代時,住沙子河南的張家百瓊過世,舉行超度,工匠藝人經床造像,恭維佛心,以求慈航救濟而度脫有期。

在涿州官為進義校尉的楊壽,其父楊興裕去世,楊早在涿州周邊為其父尋找到了一塊山清水秀的風水墓地,那就是北尚樂,時在金大定年間,北尚樂當年已叫上樂裡,有碑文記載,時歸范陽縣永福鄉。金明昌二年後歸奉先縣白玉鄉管轄。

楊壽也在此時舉家遷居到上樂裡,金大定年間,上樂裡村子並不大,楊家選中了張家西邊一平整地塊建房置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家族越來越旺,人口越來越多,難道真的是楊家的墳地選好了嗎?楊家本來就是官宦人家,買房置地發展快那是有基礎的,以至到了清代楊家有了兩個規模非常大的院子,擁有土地上千頃,

傳說楊家地多、上繳糧食多,皇帝曾御賜“雙千頃”牌匾。人們這樣形容:走出40裡,仍是楊家地。楊家的地界到了涿州附近。

山秀水清是楊家遷居北尚樂的主要原因,那條清澈的小河,沿河汩汩的泉眼,河水豐沛清冽,成為了人們的依戀。小河也不知從何時有了自己的名字叫沙子河,因河底有一層薄薄的細沙,所以人們便稱之為沙子河。

到了元代上樂裡屬房山縣懷玉鄉管轄。

明代萬曆二年有了北上樂的記載,此時便有了南北之分。

北上洛村名《康熙志》有明確的記載當時的房山縣有179個村落,而“北上洛”村就是其中的一個,道光年間又稱北上樂。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北尚樂有“北上洛”、“北尚洛”“北上樂” 的多種寫法。

解放以後,沙子河是這樣的:它從村北折向東南,再東折而去,河的兩邊長滿了柳樹、楊樹及灌木,在流經南北大街時,上有一小石橋,由幾塊長方形的石條鋪成,能走馬車,夏季水大時,石橋入水,橋的南坡與北坡相隔百米,上由方石鋪成,石橋和石坡不知是何年建成,石坡上的方石經過千百年的磨壓已圓潤光滑,石橋上的石條也被人們的鞋子磨得光亮,這些光滑的石頭成為了婦女們洗衣槌棒的好地方。

沙子河從養育幾戶人家到幾十人家,又從幾十戶人家到幾百戶人家,兩千多口人,沙子河啊—北尚樂的母親河!

沙子河—北尚樂的母親河

趙志清描述,鍾小季老師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