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人讲究席面,一桌共八大碗,最有名的是这个菜

文字:巴陵

整理:读有引力(ID:duyouyinli)

衡东人讲究席面,一桌共八大碗,最有名的是这个菜

在长沙品食衡阳人开的菜馆,早就熟悉衡东土菜,衡阳人对辣椒嗜好,无辣不成菜也对我记忆深刻。衡阳人喜欢咸辣,辣椒是每家每户必备的佐料。农村家家户户种植灯笼椒、朝天黄。我多次到衡阳,对衡东却了解甚少,风俗习惯更加不知。前不久,我只身到衡阳出差,在文友的撮合下,一起去樟木寺游玩。

樟木寺坐落在湘江边,在湘江与耒水汇合处的上游三公里地方,距衡阳十五公里。曾是衡阳的盐运码头,过去的繁华街市,商贾云集,民国期间的商铺板房到处可见。

清末大盐商程商霖的商号还在,三层砖木结构,看得出曾经的辉煌。樟木寺最有名的是佛寺樟木寺,从唐代培元寺发展而来,一直僧侣云集,晚清时期的杨泗庙、五统庙香火鼎盛,带动了附近的商业贸易,逐渐成为著名的竹木集散地,每逢集市,衡山、衡东、衡阳、市郊的群众、商贩云集于此,交易十分活跃,被誉为小香港。

衡东人讲究席面,一桌共八大碗,最有名的是这个菜

我们看完樟木寺,文友提议去衡东去吃土菜,我正好可以了解衡东的风俗习惯,特别是那道一直没有吃到的衡东头碗,此行也可以完成心愿。

衡东在衡山之东,境内耸立着南岳七十二峰的晓霞峰、凤凰峰、金觉峰,座座山峰俏丽挺秀,英姿各异。洣水河从山峰脚下流过,山与水相融,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图景。

衡东土菜源远流长,流传最早最广的是清朝年间的黄贡辣。衡东状元彭俊进京,从家乡带了自产的黄辣椒作礼物进献给皇帝。皇帝吃了开始觉得很辣,过后食欲大开,齿间留香,回味无穷。皇帝大悦,便要彭俊家乡每年进献黄辣椒。黄辣椒从此身价倍增,并改名黄贡椒。黄贡椒原产衡东三樟乡,种植在湘江冲积平原的沙性土壤上。这种土壤最适宜辣椒种植,不仅产量高,辣味足,颜色橙黄,味道独特,皮薄,肉厚,甜脆,特别受爱吃辣椒的衡阳人喜爱。

衡东人讲究席面,一桌共八大碗,最有名的是这个菜

衡东人讲究席面,叫湘腰席,一桌共八大碗。衡东土菜在湘腰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各乡镇特色,推出三樟黄椒、南湾豆油、草市豆腐、杨桥麸子肉、土匪猪肝、杨梓坪萝卜皮、霞流咸鸭蛋、石滩真塘鱼、大源渡活鱼、石湾脆肚、踏庄土鸡、新塘削骨肉等,形成一系列特色土菜。衡东土菜口味独特、香色俱佳、美味可口、誉满三湘、蜚声湖广,以辣、鲜、美、便为特色。

衡东土菜最著名的是衡东头碗,俗称七层楼,又名怀素佛塔,在衡东喜宴上出头碗,即湘腰席八大碗中第一道出场菜。

衡东人讲究席面,一桌共八大碗,最有名的是这个菜

头碗集炖、煮、溜、蒸、炒等多种烹饪方法于一体,这道菜功夫在初加工上,要炖猪脚、烫蛋皮、剁碎肉,做成橄榄丸、蛋包丸、滑肉,是体现席宴档次,展示厨师手艺高低的品牌。

我们选择在晓霞峰下吃衡东头碗,顺便了解衡山八景的晓霞晴岚,晓霞峰上狮子岩,峰下海月寺,南端有二童攻书山,即唐玄藏法师门人、千卷佛经译者、草书大家怀素舍利塔故址,乾隆五十二年(1787),时任衡山知县徐锦在怀素佛塔旧墓上建起崇文塔,衡东人们为了纪念草书大家怀素和尚,特做一道素菜,即七层楼。

南来北往的僧侣和香客从衡阳去衡山烧香,第一站是衡阳市的回雁峰,到衡东,只能吃素,遇到大喜宴,也要吃素,所以头碗吃七层佛塔,表示对僧侣和香客的尊重,更是衡东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新书《梦鱼》当当网上有售,点击“了解更多”,欢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