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古韻——三、登州城池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登州城池

一、府城

登州古城始建於西漢,漢武帝尋神山而不遇,“因築城以為名”。相傳漢武帝望海中神山的地方,就是後來的鼓樓。唐朝在蓬萊鎮南一里立登州治所,並改蓬萊鎮為蓬萊縣,建立了最早的登州城。城東門即望仙門,南門在上水門西,俗稱南天門,西門即後來的迎恩門,在今紫荊山辦事處北,北門在下水門東200米左右的畫河南岸。畫河是當時環繞古登州城東、城北的護城河。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宋元因其舊,明初升登州為府,並立登州衛,遂大修城池,拓而大之,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厚二丈,皆磚石砌就。有城門四座,東門曰春生,南門曰朝天,西門曰迎恩,北門曰鎮海。城門上樓七座,還有鋪五十六個。護城河寬兩丈,深一丈,有水門三座,南曰上水門,黑水河密水河從此處流入城內;東曰小水門,下有密分河流過;西北曰下水門,三條河匯流而出。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明洪武年間(1368-1398)指揮謝觀、戚斌,永樂年間(1403-1424)指揮王宏相繼修葺城池。萬曆年間,倭寇侵犯朝鮮,增築敵臺二十八座。崇禎年間(1628-1644)知府桂輅、戴憲明先後增高城牆三尺五寸。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縣安奎文請帑重修登州城。道光二十年(1840),知縣王文燾勸捐興修。咸豐九年(1859),知府汪承鏞勸捐修葺南北城樓。越二年,知府戴肇辰倡捐重修四城門及東西城樓,一律完整。同治四年(1865)秋雨,舊牆間有坍塌,知縣馮澍勸捐修葺。同治九年(1870),知縣彭九齡繼之,工始竣。光緒上水五年(1879),知府賈瑚、知縣王朝榖、江瑞採復修東南二城樓及殘缺處。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古登州府衙在今畫河橋西部隊後勤所在地,縣衙在今市政府大院。府衙南建有府學,縣衙北(今文化局西)建有縣學,分別是州縣官吏察孔的地方。縣衙東街(今魯糧賓館)還建有考院,是儒生們考取秀才的場所。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二、水城

水城即宋朝的刀魚寨,在府城北。由水閘引海入水城中,當地人取名小海,是停泊戰船的軍港。明洪武九年(1376)設登州衛,增置海船運輸遼東軍需物資,指揮使謝觀認為河口淺隘,奏以挑浚,繞以土城,北砌水門,引海入城,取名新開口,南設關禁以通往來,後因防備倭患,立帥府於此,名備倭城。水城週三裡許,城高三丈五尺,城牆寬一丈一尺,西北跨山,東南瀕河,南門曰振揚,樓鋪共二十六座。萬曆二十四年(1596),因倭寇頻頻滋擾,總兵李承勳甕以磚石,東西北三面共增敵臺三座,南有一座,是前任登州知府徐應元重修的。崇意圖禎十一年知府陳鍾盛、同知來臨增修水城。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縣安奎文請帑重修水城。道光二十年(1840)知縣王文燾、同治元年(1862)知府常筠、知縣周毓南,光緒元年(1875)知縣鄭錫鴻相繼勸捐修葺。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三、沙城

沙城是道光年間山東巡撫託渾布指揮修築的軍事防禦設施,在城東北海濱。清道光二十年(1840),正值鴉片戰爭之際,託渾布到登州督辦海防。次年,託渾布飭令蓬萊知縣王文燾調集民工,在水城東北海邊創築沙城,以拱護登州府城,分八段,西起八仙雕塑,東至小皂村東沙河入海口,長數里,北距海邊約50米,南距府城500米左右。沙城上有方形青磚砌成的敵臺十餘座,上置大炮,對防禦外寇海上侵襲起到一定作用。因為當時戰船上的炮是手射炮,從海上炮擊城池,經過沙城阻擋,威力自然大減。

蓬莱古韵——三、登州城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