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李敖说:在我身边的女人,都是没有智商的!这句话,虽有调侃的成分,却也从侧面论证了女人热恋时的状况:智商下线。恋爱中,女人智商下线的直接结果是:只动感性不动理性。但凡事皆有例外,民国时期的才女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特例。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陪同父亲考察欧洲,在英国伦敦,她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徐志摩。相比第一次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此时24岁的徐志摩见多识广,且风度翩翩、俊逸潇洒。两人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结识后不久,徐志摩就对林徽因展开的热烈的追求。

《林徽因年表》中收有1920年12月1日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写给徐志摩的一封短信,信中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 mockery(嘲弄),想足下误解了。”信尾有“徽言附候”。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在林长民眼里,林徽因此时对徐志摩并未动情,只是“惶恐不知何以为答”。作为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子,在面对优秀男子追求时“不知何以为答”,这并不奇怪,但“不知何以为答”时请教父亲,就非常难得了。寻常姑娘,大凡遇到感情问题,多半会羞涩不已,唯恐旁人知晓,而林徽因却落落大方地把这一切交给了父亲处理。林徽因的这个举动,一来是因为林长民与徐志摩相熟,另一方面则与她的早慧有关了。

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林徽因虽年幼,但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子,也恰是因为她的聪明,她才深得父亲林长民的喜爱。但聪明从来只是智慧的前提,聪明要变成智慧,非得超乎寻常的学习和悟性不可。林徽因自幼喜欢看书,也经常一个人静静思考,加之父亲林长民的言传身教,这自然让她小小年纪就得了“智慧”。

早慧的林徽因从古籍里、从身边的女人身上,早就知道:“情爱”二字,是女人最躲不开的弱点。如果说林徽因在遇见徐志摩后没有动心,那大概没人会相信。大凡是女子,尤其情窦初开者,遇到这样一位才子的追求,能不动心吗?!

徐志摩对于那个时代乃至今天的女人,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风趣幽默、俊朗不凡、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可以说,徐志摩几乎满足了大部分女人对男子的想象。每个女人,骨子里都盼着白马王子翩翩而至,真的来了,又怎有能拒绝得了的。

林徽因再才华横溢,终究也只是一个16岁的丫头。所以,当这个会写诗的浪漫诗人骑着白马热切地追向她时,林徽因不可救药地动了心。但一开始,林徽因就知道,自己太年轻。年轻总是容易犯错,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聪慧的林徽因决定向长者求助,这个长者最好还是男性,而林长民恰是这个最好的长者。

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林徽因与林长民

从那封小信不难看出,林徽因确实没有求错人,林长民作为过来人,尤其是一位有大智慧的长者,确实堪称林徽因的情感导师。林长民在信中四两拨千斤地将女儿的意见抛给了徐志摩:她还在犹豫,所以一直没有答复你,而她之所以如此全因为你的感情太炽烈了。

林长民的言外之意是,你们两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我不反对也不赞同,但请你追求我女儿的时候不要太急切、炽烈了,需多一分克制。

不难想象,在林徽因向父亲求助以后,林长民一定向林徽因表达了他对徐志摩的看法。人说,看男人最准的终究是男人。林长民看徐志摩,自然比林徽因看徐志摩更理性、客观。于是乎,因着这些缘由,林徽因一开始便对徐志摩有了理性分析,这就保证了她在之后的恋爱中即使被徐志摩的“炽烈”冲昏头脑,也还能保持一分清醒。

实际上,在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中,林徽因保持的理性绝对不止一分,恰是三分。在她和徐志摩的相爱过程中,她甚至还保持了一分世故。

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人都说,太世故的女人太可怕。但如果一个女人完全不世故,那也是悲哀的。因为,人嘛,终究是凡人,终究得双脚着地,终究得柴米油盐,所以,适当保持一分世故绝不是坏事。林徽因在和徐志摩恋爱后始终保有的这一分世故和三分理性,使她在感情中一直分外“拎得清”。

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在老家已有老婆孩子时,她已经深陷其中了。至于林徽因是何时知晓徐志摩有妻子的,按照相关资料推算,应该是在张幼仪前往欧洲陪读以后。但林徽因的三分理性和一分世故,让她保持了清醒:她在知晓真相后,有了分手的打算。

这种关键信息,林徽因知道后,林长民自然也会迅速知晓。林长民在这件事情上态度很强硬:分手!这点,从最后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可以看出来。林徽因回国前在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上有这样一句:

原谅我的怯弱.....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这段话里释放的信息就是:如果林徽因执意和徐志摩在一起,她将失去林长民的宠爱和支持。明眼人看到这都明白:林徽因是想告诉徐志摩,父亲以和她决裂相要挟,逼迫他们分手。而实际上林长民究竟有没有如此,个人认为很难说。但作为父亲,在知道自己女儿成为第三者时,多半是会反对的,何况林家还极重门风。所以,不管怎样,此时的林长民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是:坚决反对。

在与徐志摩的这段恋情里,林徽因虽有理性和世故,但终究只占3+1分,多数时候,和大多数陷入热恋的女子一样,林徽因是感性的。因为这6分感性,林徽因也曾纠结、犹豫,甚至有“想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冲动。

张幼仪在回忆中讲述她和徐志摩在剑桥时的生活时说,她和徐志摩住在波士顿乡下时,徐志摩每天都会以理发的名义外出,名义为理发,实际上是去理发铺对街的杂货铺取信。根据张幼仪的回忆,因为当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的女朋友(林徽因)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为了避免被她发现,他们信里写的都是英文。

而这些往来信件和当时的情形,则都被徐志摩以日记的形式,收录在他的“八宝箱”内。可惜,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费劲心思地从徐志摩寄存八宝箱的林淑华处,拿走了八宝箱。后来,已经结婚生子的林徽因,还以“日记、信件没什么参考价值”为由,将日记和书信付之一炬。

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通过张幼仪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林徽因在明知徐志摩已有妻子的情况下,依旧没提起勇气和徐志摩断清楚。或许,真如传闻所说,有几个瞬间,她甚至愿意担负“第三者的骂名”,为爱情牺牲。爱,毕竟是盲目的啊!

一边,徐志摩为了能和林徽因光明正大地在一起,开始筹备离婚。另一边,林徽因在纠结、不舍中煎熬。林长民对于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林长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做些什么了。林长民知道,能让人忘掉一段感情的只有两种:时间和新的恋人。就在林徽因陷在感情泥潭里时,林长民就开始筹划起了林徽因未来的“新可能”,这个“新可能”,正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长民知道,当务之急是:尽快让林徽因回国。

这之后的某个晚上,林长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和女儿谈了很多。至于具体的细节,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只知道这次长谈以后,林徽因下了回国的决心。

1922年,18岁的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返回国内。回国前,林徽因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分手信》。在信上,林徽因写到:

我走了, 带着 记 忆的锦盒, 裡面藏着我们的情, 我们的谊,以及说出和没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我 家 的。 我 怕, 怕您那沸腾的热情, 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的感情, 火, 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在这段文字里,林徽因接连用了三个“怕”字,而女人之所以会“怕”,恰是对自己不确定的表现。林徽因了解自己,也深知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这个“怕”字里,藏着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深眷恋和不舍,她怕的正是自己在在这份感情面前的不忍心。她更怕这段不被世俗认同的感情,让自己处于诽谤和非议中。她更怕的是,以第三者身份介入徐志摩婚姻的自己,终有一天会“被第三者“。毕竟,男人能怎样对他的前一个女人,就同样可以那样对你。说到底,此时的林徽因有理性。正是理性,让她对这段感情保持了清醒!

在分手信中,她还写到: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未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漩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 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回国后,为了避免徐志摩找到自己,林徽因狠心地干脆选择了不住在家里。不久后,当徐志摩签下离婚协议放弃学业,信心满满地追回国内时,林徽因已同自己恩师梁启超家的大公子梁思成,缔结了婚约。

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是林徽因能从这段情感纠葛中抽离的主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

在与徐志摩的这段感情中,林徽因最终能抽离出来,离不开林徽因父亲的英明决断,但最主要还在于:她在感情中始终保持了“6分感性3分理性1分世故”的婚恋态度。

任何时候,人在感情面前,过分的理性和感性都不可取。前者容易让人错失,让人知难而退,让人注孤。而后者容易让容易让人做出错误决定,让人不顾一切,让人受伤。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感性中始终保持几分理性,才能最终得到幸福。

多年后,婚姻、事业均美满的林徽因,在回忆起和徐志摩的过往时说:“曾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没有什么可羞惭”,“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言辞中,她的理性、智慧,一如多年前艰难抉择时的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