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演員劉廣寧:希望譯製片得到它應有的地位

中秋小長假的第一天,近百位觀眾雲集靜安區文化館,他們分佈於各個年齡層,但成長回憶裡都有同一個人圓潤美妙的聲音,貫穿《魂斷藍橋》《尼羅河上的慘案》《生死戀》《孤星血淚》《天雲山傳奇》等中外影片。這個人便是當天第十四期“壹字讀書會”的嘉賓,上海電影譯製廠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

劉廣寧年近八旬依然優雅從容、風采依舊。以“聲”為題,她分享了多年來從事影視配音、有聲讀物錄製的故事,與大家共同感受——語言表演是以聲傳情的藝術。

配音演员刘广宁:希望译制片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劉廣寧

“那是配音演員藝術凝聚力最好的時候”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配音之路,劉廣寧首先向喜歡這一行業、憧憬成為配音演員的年輕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聲音都有一定的限度。配音演員就要用有限的聲音範圍,來儘可能多的塑造不同性格色彩、不同內容、不同情感的人物或者是描寫各個不同場景的藝術作品。”

在參加配音工作以前,劉廣寧便是一位愛看電視、愛聽廣播,對語言表演充滿興趣的人。她對配音技術的學習進階來自自己的琢磨,直到1960年代進入翻譯片譯製廠後才深入專業地接觸到語言藝術的精髓。如今網友通過手機、電腦下載安裝幾個軟件,便能隨時隨地體驗一把配音的樂趣,但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為譯製片配音必須提前做很充分的準備工作,所有演員到場一起配,任何一人說錯一句話都會讓一部戲的錄音前功盡棄。同時,影片的錄音也還未進入磁帶時代,錄音所用的膠片需通過外匯購入,十分珍貴。

劉廣寧深情地回憶起上譯廠的錄音棚,雖然是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十分惡劣的工作環境,但她卻從未討厭過,甚至覺得十分親切。在那個破舊的錄音棚裡,誕生了《苔絲》《魂斷藍橋》《大篷車》《尼羅河上的慘案》《生死戀》等經典譯製片,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前輩們便是這樣用一部部精彩的影片點亮了群眾的生活,開創了中國輝煌的譯製片時代。

在劉廣寧看來,觀眾對於譯製片完全的認可和歡迎,也正是因為那是配音演員最年富力強、藝術凝聚力最好的時候,也是人民對文藝娛樂需求高漲的時候,“當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們的文藝從前是很閉塞的,譯製片為大家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戶。”雖然彼時從事配音行業環境艱苦、待遇也不算很好,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工作崗位的人依然凝聚在一起,集結成這樣一個熱愛配音藝術的班子,為觀眾奉獻可以汲取精神養料的海外佳作。

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寫下的警句“翻譯劇本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劉廣寧依然記得。譯製片最主要是聲音形象上的再創作,而比起形似,神似才是配音演員更加追求的。“每個人的聲音不同,各有各的長短,怎麼樣以聲傳情呢?”劉廣寧說,“要根據原片,儘量從原片尋找根據來還原人物的個性。分配角色的時候我們會盡量找適合於你的聲音的形象,可是也有時候會盡量塑造一些不是很侷限於平時的戲路,儘可能豐富的形象。”

劉廣寧的嗓音優美甜潤,善於通過音量、語調和語言力度的細微變化來表達複雜的感情,在塑造溫柔、善良、天真、純潔的姑娘這類具有形態美和心靈美的角色方面尤為擅長。但在英國影片《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她配音的反派傑吉一反以往的戲路,集熱情、真摯、兇殘、狡猾、果斷於一身,性格複雜多變。劉廣寧現場還原了傑吉的影片片段,並細細分析了傑吉從沉溺愛情的少女到裝瘋賣傻的兇手,最後萬念俱灰承認罪行的心路歷程。時隔多年,劉廣寧談起這個助她突破創作道路的重要角色依然如數家珍:“我很喜歡這個角色,雖然配起來很累,配的過程當中腦子都覺得缺氧了,但能完成這樣的角色,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挑戰,我也很願意克服這樣的困難,攀這樣的險峰。”

“讓譯製片得到應有的地位”

幾十年在語言藝術上的積累,幾十個經典角色的精彩演繹,讓劉廣寧無論參與廣播劇、有聲讀物還是其他類型的聲音呈現都遊刃有餘。“我們接觸的角色多,不像舞臺劇可以演很多時間,我們一部部戲節奏是很快的,所以你必須肚子裡要有貨,平時要有文藝上的積累。” 劉廣寧介紹道,自己從小就喜歡看書,這些讀物知識的積累都為她日後從事配音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老廠長也說,配音演員要多看書,而且要多而雜,這樣你拿到角色的時候才能有依據。”

2017年,劉廣寧還參與了一部37萬字小說有聲讀物的錄製。“錄廣播劇、有聲讀物時沒有一個形象在前面,腦子裡也要使觀眾、聽眾有這樣的印象,這個依據從哪兒來?就是從我以前積累的這些聲音形象而來。”劉廣寧高興地表示,她喜歡錄這些東西,在錄音棚那樣一方天地裡自己覺得最踏實。她也希望小學以後的高年級能將有聲讀物作為課外讀物,幫助孩子知道中國歷史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外語水平越來越高,更加傾向於看原版影片,配音演員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群眾的愛戴。劉廣寧每當聽到他人“看看字幕就可以,不需要譯製片了,不知道譯製廠還存在不存在”這樣的說法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兒。

“我覺得譯製片是一個劇種,通過漢語再現影片的魂,不僅是讓人聽得懂。而且現在很多觀眾說的聽懂,真的是聽懂了嗎?我很懷疑,因為在過去我們每個字、每個句、每個情節都要很仔細琢磨,不只是讓你明白這些人在說些什麼,很多深刻的表情必須通過演員的臺詞表達出來。就好像《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細微的感情變化,字幕是表達不出來的。”在劉廣寧看來,同新中國同步成長起來的譯製片行業不應該就這麼衰落、毀掉,但現實卻又讓她糾結、無力。

“時代在前進,我不奢望譯製片能重回當年的輝煌,但就像崑曲一樣,前幾年很低迷現在也慢慢興旺起來了,譯製片也應該是這樣的。老一輩開創這個事業,讓譯製片能走到今天這樣的成果,確實很不容易。感謝還有那麼多的觀眾依然關心譯製片,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糾結,我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使譯製片這朵在百花園中曾經綻放過的花得到它應有的地位。”劉廣寧呼籲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