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校是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总占地面积约74.7公顷;学校设有21个教学院系(部),44个本科专业,使用32种语种授课;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790人,在校学生13564人,其中本科生6798人,研究生3645人;有外国留学生4751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化传统

校训: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校训中的“格高志远”出自《礼记·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而“学贯中外”则源于“学贯中西”,这里用的“学贯中外”,而非“学贯中西”,因为“中外”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中西”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校训英文翻译历时近一年时间,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三十名专家经过前后五轮翻译、投票、讨论和审定。除英文外的所有其它语种翻译均由校内相关语言学科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根据中文校训内涵、参照英文翻译译成,并经外国专家审定。

校徽

以展开的书本及茁壮的橄榄枝为主体构型,书本象征对学问与真理的求索,橄榄枝象征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两者衬托并环绕着代表学校的三个文字元素,依次为中文校名简称(上外)、英文校名缩写(SISU)、建校时间(1949年)。

校名字体

采用《鲁迅日记》(二函廿四卷)的手稿集字,自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后一直沿用至今。

校旗

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全称,规格为6000px×4000px。

校色

上外蓝,象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标准色为CMYK(100, 52, 2,12),色号为Pantone 2945 PC。

辅助色为CMYK(84, 21, 0, 0),色号为Pantone 2925 PC。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3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外国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校级重点学科(7个):日语语言文学、政治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金融硕士(MF)、法律硕士(JM)、国际商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校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已开设全部联合国6种官方语文语对组合,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共获准设立了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授课语种数量已达32种,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乌尔都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爪哇语、普什图语、汉语等,并开设拉丁语、古希腊语、古英语、世界语等古典语言和人造语言课程。

学校已陆续与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第一财经传媒(CBN)、上海外语频道(ICS)等建立联合办学体系,并实施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计划。上外与英国FutureLearn平台合作开展“慕课”(MOOC)探索与实践。

历史沿革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学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学校发展相对萎缩,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

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俄语翻译家王季愚同志被调任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这是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第一位由国务院任命的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1966年6月开始了所谓的“停课闹革命”,全校党政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教学科研限于停顿,一大批校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

1970年,学校开办试点班,共招收学员32名(设有英语、德语两个语种)。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536名工农兵学员,编入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9个专业学习,学制3年。从1973年起,又增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由此,上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教学秩序的重建和教学工作的恢复。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上外的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得到重新发展。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政府共同创办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现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至今)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2007年1月,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2017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16日-17日,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