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原文: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0032

中低端台式系统定位应当何去何从?随着台式系统发烧的价格区间越标越高,这个问题也逐渐变得尴尬。毕竟,现在一个便携直推耳机都可以动辄标到5-6k,而一套不算耳机,加起来总价格不到10k的台式系统,还没有T1/HD800这类标配的耳机贵,也不再符合台式机耳机、放大、音源开销1:2:3的黄金比例。

自此,低价台式系统开始走小型化、轻量化路线,类似iFi和Geekout的思路(最近DAARTCanary 似乎也很受欢迎),搭配SHP9500这类耳机组成一个简便系统,似乎成了这个价位的中心思想。

而Aune 的S6+7套装,则显得有点儿不合时宜——单价3000元的解码、耳放分立系统。它有入门的定位,入门的价格,却像是五年前的国产器材一样:大体积,功能齐全,没有走“小而美”的路数。

对于Aune这个源自hifidiy.net 品牌的产品印象,首先来自非常好听而非常难用的M1。这个不成熟的产品有颇为不错的驱动力和控制力,但续航与操作都有点儿蛋疼。后来盲狙了M2pro,声音很满意,但边角欠佳的手感也最终让我遗憾转手。

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Aune M1,让人又爱又恨的小铁坨

对于Aune 的桌面系统,我把X系列推荐给了不少在办公室随便听听的朋友,但自己从未尝试过。主要是对这类小一体机定位并不十分感冒——我一直认为,要么小到彻底,像Geekout 和Dacport 一样做到一个读卡器的体积、USB取电,要么就不要妥协,真正去做一套台式解决方案。现在Aune 有不妥协的答案了,就是6+7这个套装。虽然……价格可以说非常亲民。

第一次看到外观,我可以说是崩溃的——为什么顶部做成弧形的外观啊?!这让强迫症怎么叠放啊?!尼玛买国产器材的穷b肯定是指望能在自己泥螺壳一样的出租屋里听的,体积自然是越小越好啊。然而Aune 自豪(?)地做出了这种TotalDac一样的外观,彻底断绝了叠放的希望。所以桌子小的各位注意了,6+7铁定会吃掉你桌子一大块面积。

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S6与S7,命名思路有点儿奇怪。一般厂商会用d、da一类前缀命名解码产品,而纯模拟的前级、放大产品则用其他前缀。然而Aune 似乎是将S系列定义为了自己的“桌面系统”,即这些弧线等腰梯形的小怪物系列都是S-Series。二者售价相当,可见S6是个纯解码附送前级和耳机口的设备,而S7是这套系统真正的放大器补足。

先来说S6,AKM4495s 为核心的芯片架构,简单搜索一下它也曾经在二嫂的旗舰转盘里用到过。对于丝毫不懂技术的文科男来说,开机听响就是最直观的。对比机型是比它贵一倍的Goldenwave GD-X,近两年的国产解码标杆产品。

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正面,Aune 提供4针XLR平衡与6.35mm单端标准接口,而右侧的电位器则是多功能的(用起来稍有学习成本)——按下可以切换输入源,USB、AES、光纤、同轴一应俱全,颇为符合“家庭影音中心”的定位。旋钮有非常轻盈的段落感,摸起来很舒服,与整机的磨砂风格匹配很棒,看上去有“高档”感,倒是衬得GD-X的金属面板显得有点儿过于素面朝天。

前置耳机口比拼,其实有点儿欺负S6了——毕竟S6对位的应该是GD-X的下级机型GD-01,(价位差不多)。但我这台GD-X没有升级单端耳机口,所以也算是让了三分功力。

S6的前置耳机输出特征明显——估计这也是设计师有意为之——即在这个价位的素质上,寻找最“宽松”的听感体验。作为我熟悉的测试耳机,HD250 linear 和QP400均在6.35耳机口上呈现了宽松、自然和饱满的声音。而在4pin XLR耳机口上,这种宽松自然感也得以延续。这和许多设备,专门用平衡方案给出大驱动力、大动态的声音是明显不同的。相比GD-X差强人意的单端口,S6单端、平衡口的风格居然很统一,且没有明显的素质差异(平衡口对于低灵敏度的耳机实现大动态音乐时,稍微有一些优势)。

相比GD-X这个越级的对手,S6主要在信息量上有所不如。一些器乐细节表达得没有那么充分和细致。这种“信息丢失”并不能说是S6做得不够好,而是这个价位音源必然的一种取舍。GD-X那种信息量足够,但表达却清汤寡水的风格,注定是要在后端继续折腾的。S6则是在这个信息量层级,做到了足够好听的声音。略偏暖,稍微带点讨好意味,表达流行、爵士与布鲁斯音乐都非常合适,搭配Grado 耳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比加上S7后更好听一些。

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S7则是对S6驱动力上的全面加持——整个声音的氛围感大了一圈,信息量上并不能说提升,而是交代得更加干净利落。两端延伸和声场是实实在在的拉开了,中高频段有了一种明亮的补足,让整个音色从原来的暖和温吞中走出来,变得爽朗、刚健了一些。在S7上,表现最好的是一只单端版的QP400,这只推不好很容易薄和刺耳的耳机可以被S7轻易地变成一位古典好手,大编制音乐信手拈来。而Grado 系耳机对S7则并不算太适合,可能是S7主要还是为中低灵敏度耳机设计,驱动低阻抗耳机略有不匹配感。

相比之前这个价位的国产器材,S6+7系统最可贵的一点是,做到了声音相当漂亮的“流动性”——声音不呆板,不凝固,不“愣”。这个价位上谈“空气感”和“模拟感”不太现实,但S6作为音源在“可听性”这个维度上,已经超越3k价位很多。听感一流,信息量中等偏上,略带自己的风格与表达,不算中性却极为顺耳。作为一体机,可以说S6可以比较完美地作为3-4k价位耳机的解决方案。

而S7作为中性的放大器补完,基本上解决了驱动功率的问题,正常的300至600欧耳机都可以达到很不错的驱动效果。遗憾的是,这次我没有借来一只平衡的T1mk2来看看S7能榨出多少货来。

有趣的话题是,撇开原厂搭配,将S6与S7作为两个产品来看待,又会如何?我个人认为S6作为一体机是颇值得考虑的——中等体积,出色外观设计,方便的使用,作为副系统做得已经不错。搭配其他耳放(比如我的NA6)都能喂出足够的信息量,且声音干净略暖,在前端就有一个良好的味道。倒是GD-X加S7稍微有点儿不太满意,原因在于GD-X的声音就很清淡,而S7的表现又有点儿“愣”,过于直白和不留情面。这样的组合不论在外形还是声音上,都没有原厂来得漂亮。所以围绕S6搭建系统的话,建议把S7也一并剁了,毕竟是原厂的建议搭配。而单独购买S7,则需要在音源、耳机上找补一下,因为这台耳放并不会掩盖一些回放上的缺点,反而会放大它。

aune S6+7套装——终点,也是起点

对不起大家实在没地方还是叠放了……

最后说一下线材。这个价位,两条电源线和一对信号线,稍微上点儿超过入门级别的选择就很容易比器材还贵了……个人测试感觉,S7需要一条好一些的电源线,让它那个有点儿不近人情的表达欲降下来一些。而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信号线,不论是RCA还是XLR,一定不要选择暖糊、声音偏暗、走所谓“味道”流的某些铜线。那会让整个系统声音都变味儿。至于中低端线材中透明度良好的,其实有不少品牌都做的不错。

至于USB线……呃,这价位上折腾上千元的USB线我看是有点儿疯了,倒是给S6配一个差不多价位的界面,应该会有更好的提升。但那样整体投资在10k左右,选择空间似乎会丰富不少。不如等aune家自己再做个界面产品……?

总结:

在大厂贴牌货乏善可陈、Cambridge、MDac、谷津等厂家聚力中高端市场,而5k价位选择并不丰富的时间里,Aune S系列提供了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玩老耳机,它是一套绝对够格的系统,上旗舰,它可以是你折腾起步阶段的参考系统,也完全能当做“够用即可”的退烧套装。

国产中低端器材,之前一直都在解决“能推动”,“能撑起声场”这类问题,随后又陷入和高端声卡、便携小一体机的厮杀。Aune的6+7套装,基本可以终结这个价位的问题。不仅够用,而且超出预期。我的一票老耳机都能在这个系统上几乎穷尽自己的能力(除了K240m适配似乎欠佳)。对于K701、HD600、DT880这个级别的用户,这套系统既可以是终点,也能作为下一个进阶的参考。

至于6+7套装我所谓的“最大缺点”:不能叠放!不能叠放!不能叠放!强迫症疯狂捶桌。然而,这为啥又是“最大亮点”呢?看看国产器材的外观你就知道了。金属面板、方正外观、中规中矩的字体,国产器材已经脱离了曾经热爱花体哥特英文的“山炮”风格,走起了简洁实用的扁平风。在这时候,一个低端器材,做出了普通国产机完全没有的质感——漂亮的弧线,出色的接口布局,柔和的磨砂质感,即使放在价格10倍于此的欧美系器材里,Aune S6+7的外观也是完全拿得出手。

嗯,所以这套试听器材我已经自掏腰包买下来了。不为别的,就为好看。

下面,我得想着怎么为了它们,换一张大桌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