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以后,战场上的尸体一般是如何处理的?

邓衍强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实现统一,历史上发动了无数场战争,而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成千上万。那么,这些战死沙场的战士,他们的遗体该怎么处理?就丢在那里不管了吗?

在古代战争中,有打扫战场这一说法。也就是对战双方势均力敌、伤亡相似的情况下,一场战役结束之后会宣布停战,各自上战场收拾伤亡士兵,这是打完仗后,对尸体最人道的处理方式了。

丢在原地不管,这其实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出现的情况,大多是对战双方实力悬殊过大,一方惨败,无暇顾及战后事宜。这种情况,死伤的士兵就只能任由对方处理了。

一般情况下,战胜将领会下令将对方士兵的尸体随意掩埋一下,但如果遇到比较苛责的将领,他会下令将对方将领的头颅割下来,登记作为领赏凭证,然后再进行掩埋。

而最残忍恐怖的一种处理方式,叫作“京观”。“京观”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篡汉的王莽把反对自己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杀死,并将尸体排列在街道上,筑成一道“城墙”。后来隋炀帝时期,攻打高丽惨败,高丽王为鼓舞士气,将战死的隋朝士兵尸体筑成了一道京观,直到李世民登基,这些士兵才入土为安。


探秘历史


处理方式: 1,埋。这是一个非常标准也非常常用的办法。而且埋的话花样比较多,比如说埋成金字塔那样,埋在道路两边,外慑不臣,内安人心。这个办法主要由比较文明的胜利方采用,同时这个办法也常常用于有组织,有计划的屠杀(连带尸体处理)。 2,烧。古罗马曾经也有类似于把尸体堆成京观的示例,不过古罗马堆完之后是一把火烧掉。这个处理方法可能在中国古代采用的较少,但是游牧民族以及兵匪对这个办法非常热衷,大多数是屠杀之后的简单处理。 3,弃之不理。野战之后这种事比较多,一般在攻城战之后胜利方都会处理尸体以防瘟疫。 基本上大规模的尸体处理也就是埋和烧两种办法了,由于战场伤亡实际上并不像小说里说的死数万数十万,所以战场尸体处理中烧埋都是可行的。至于钉十字架啊,斩首砍耳朵之类的其实更多的是耀武扬威,和战后尸体处理从属于不同的系统。


知史通理


中国古代有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

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 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

258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 。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

《晋书》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 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Z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 “尽坑之”的记载。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401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 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

《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真正把这个传统的交战惯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现在有些“民族Z義”者很仇视的满清。清朝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屠杀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于是“京观”和“坑”才不见于史籍的记载。而一般人则望文生义的把“坑”按照活埋来使用——这在过去也有过,但比较罕见。

这也要看是是否战胜,如果胜利夺得该地区的控制权,那么本军将士遗体在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则尽量运回本土安葬,是为马革裹尸。如果失败后撤,那么尸体也只能留给敌方处理了。


诚实善良小郎君


视情况而定,而且随着历史时期不同,军队不同,做法也有所区别。

中国古代

一是挖坑埋土

打扫战场往往都是获胜方的活儿,对于如何处理战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古人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一般担任挖坑任务的多是战败一方的俘虏,挖一个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尸体全部扔进去,然后拿土一盖,万事大吉。死尸的?这个方法应用很广,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就能看得出来。比较著名的有长平之战遗址(现山西高平市),河南义马白骨坑。

二是筑京观

挖坑埋人有点费事,于是古人还想出了一种省事的方法——筑京观,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骷髅台”。具体做法就是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

各种史籍中关于京观的记载并不在少数,筑京观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废除,清朝统治者对待尸体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敌我公平对待。

三是火化

火化也普遍存在于古代的战场上,能够很好的避免尸体腐烂变质带来的瘟疫。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火葬,但当时的火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耻辱和刑罚,战后用火焚烧的也大多是敌人的尸体,以示对敌人的一种侮辱。

284年,燕军围攻齐国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目十倍。由此可以看出来火化对敌人的伤害是多么的大。

四是无人收

一旦遇上那种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的军队(游牧民族),又死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战死者想被掩埋就成了一种奢望,毕竟“马革裹尸还”只属于胜利者,所以失败者的尸体就只能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分食。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这样描述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五是被吃掉

有时候,还有更惨的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那就是尸体变成了获胜方的军粮,这种极其残忍灭绝人性的做法纵观历史也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就有过这么一段记载:“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二战期间

二战期间日军为例,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抢会尸体,统一火化,骨灰运回国内;情况紧急,可以只带头颅回去;到了后期因为战事紧张,运力不济等原因,甚至可能只带一根手指回去。

美军也不一样,虽然他们总是说leave no one behind,但是战争紧张的情况下,还是狼狈逃窜,甚至连仓促的掩埋都没有,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还是会在扯下阵亡者的身份牌后把死者埋葬的。而且美国人对于死者的遗体还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在越战结束了很多年以后仍不忘寻找死亡者遗骨,算是尽到了对死亡士兵的责任(当然这也与美国的国力强盛和国内舆论压力有关)。

我军的做法也不太固定,大部分情况下会掩埋牺牲者的遗体,但是战事紧张可能就来不及了,对于出国作战的几次,大多数情况下会想尽办法把烈士遗体运回国内安葬,但是因为条件所限,很多时候只能带回一颗头颅,也有不少人永远在异国他乡长眠。


欧梨宜春


抗日战争时,在江苏句容一次因汉奸告密,而使陈毅险遭被俘的鬼子偷袭包围战中,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对新四军,当地百姓在鬼子走后,把他们埋进了村外的山沟沟里。而日本鬼子则是抢了百姓的门板或是傢俱,把日鬼子尸体投入火化。


严WEI权


在战争中尸体就地掩埋,更本无法用别的办法处理,因为接下来马上还要战斗。


骅英雄


从古至今,大致分为5种处理方法


1、挖坑埋土

打扫战场往往都是获胜方的活儿,对于如何处理战后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古人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埋。

一般担任挖坑任务的多是战败一方的俘虏,挖一个超大的深坑,把所有的尸体全部扔进去,然后拿土一盖,万事大吉。死尸的?这个方法应用很广,从全国各地出土的各种白骨坑、万人坑就能看得出来。比较著名的有长平之战遗址(现山西高平市),河南义马白骨坑。

2、筑京观

筑京观

挖坑埋人有点费事,于是古人还想出了一种省事的方法——筑京观,它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骷髅台”。具体做法就是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

各种史籍中关于京观的记载并不在少数,筑京观直到清朝才被彻底废除,清朝统治者对待尸体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敌我公平对待。

3、火化

火化也普遍存在于古代的战场上,能够很好的避免尸体腐烂变质带来的瘟疫。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火葬,但当时的火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耻辱和刑罚,战后用火焚烧的也大多是敌人的尸体,以示对敌人的一种侮辱。

284年,燕军围攻齐国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目十倍。由此可以看出来火化对敌人的伤害是多么的大。

4、无人收

一旦遇上那种不以占领地盘为目的的军队(游牧民族),又死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战死者想被掩埋就成了一种奢望,毕竟“马革裹尸还”只属于胜利者,所以失败者的尸体就只能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分食。

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这样描述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5、被吃掉

有时候,还有更惨的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那就是尸体变成了获胜方的军粮,这种极其残忍灭绝人性的做法纵观历史也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过。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就有过这么一段记载:“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野史杂闻


在战场上不可能只有一方士兵的尸体,尸体会很快被收拾干净,尤其是在夏天容易导致尸体腐烂,瘟疫也会随之流行,加之恶臭,这比一场毒气战及细菌战的杀伤力都大,后果严重。所以,出于这种考虑,战后敌、我方尸体的收容问题是第一要务。在战场上,战死是正常的事儿,而出于对战死士兵的尊重,大部分战胜者都会帮助对方把尸体堆积起来,然后让对方前来处理.日本是最不尊重士兵遗体的国家,他们通常会jiang敌人的尸体yong来取乐或直接焚烧。为了安全收尸者会直接将这些食腐动物一起消灭掉,以防被其伤害,也是为了对自己士兵的尊重。

古代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战胜晋军,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记载来看,当时习惯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


切瑞西


​除了火化和掩埋之外还有什么好方法呢?一二战的时候采取的基本是就是火化和掩埋了。

火化,堆在一起烧了然后装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掩埋,一般是100具尸体为一个单元,某些地区的人有可能还会在上面插一个十字架。

当然尸体处理有特殊情况。

(一)战斗实在太惨烈,无人收尸极其有可能出现瘟疫。

(二)一些脑洞大的指挥官会把尸体当做病原来传染对手,常见于野史记载。

(三)少量情况下部分尸体会被吃掉,好恶心T^T。《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四)筑京观,就是那死人头来搭建骷髅台,那是一种武装恐吓。


啃书汪与撸铁喵


我写小说《九指虎》传奇,在商丘了解到,日本鬼子死了,鬼子先由人在地上进行编号,登记,然后便用喷火器将尸体烧成一小块黑炭形状,接下来用一白布包起来,写上名字,装车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