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原创: dangrenbei 党人碑的熟人茶馆

清末的河南,统治秩序尚在,所以较之民国,“水旱蝗兵”总算少了个“兵”燹,也减弱了与之伴生而来的匪患。在一马平川的豫东,较之豫西,匪患更轻,至多有些剪径的小蟊贼,地力也好上许多。然而河道失修,带来的黄河泛滥和土壤盐碱化,导致洪涝旱灾频发,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苦不堪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春后,河南各州县多阴雨,入夏后又久雨少晴,有的地方大雨倾盆或连阴数十日,有的地方霪雨百日,以致河多漫溢,平地积水数尺,五十余州县被淹。秋后不少地区,又是连绵秋雨。地势较高的豫西,尚且洛水横溢,两岸百余里田禾均被淹没,地势较低的豫东自不能免,于是该年麦子歉收,全省大部分州县秋收大减。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而这只是个开始,在《河南文史资料》里,一位当年的豫东农民苏勋丞回忆:“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河南灾荒很厉害。”持续到二十七年秋天,也就是1901年,他说“在家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便和几个同乡跑到北京,托聂金山介绍我们跟老过当兵。”换言之,灾情不减,清廷缺乏救灾措施,而且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在此期间,大清正值多事之秋,庚子国变、銮驾西狩,又签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赔款,《锡良遗稿》说河南要负担银90万两,而《中外条约汇编》则说,是126.8万两。此外,当时河南人民还担负着大量的教案赔款,黄河岁修费用也甚巨。幸好苏勋丞投军了,不然这年下半年,銮驾回京取道豫省,在开封住了近一个月,为此河南修筑道路一千三百余里,建筑行宫69座,共用银1871664两。钱不够了,只能深入挖潜,河南的官吏便对土药、茶、烟、糖、酒实行加税,食盐加价,置买房产契税加捐……甚至追缴十八年前,咸丰八年(1858)文宗皇帝特旨豁免的钱粮。

这些最终都要摊派到苏勋丞这样的普通河南农民头上,天灾人祸是导致大量破产农民投军的主要原因,孟子曰:“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就是这个意思。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苏勋丞投奔的“老过”,本名姜桂题,绰号“姜老过”。早年穷得棉袍都是别人给的,刚过膝被人嘲笑,他却当个乐子,后来掌了毅军,还用家乡话跟士兵骂大会,就是互相吐槽骂着玩,黄淮地区的农村如今还有这个传统,姜动辄称呼自己的兵为“碉(这个字你懂的)孩子”,他的兵则管他叫“老碉货”。

苏勋丞和他的老哥们聂金山,几经辗转,跟着张勋进入袁世凯的北洋军系统,成了紫禁城的宿卫营,机缘巧合,跟慈禧太后有过多次正面接触。

在苏勋丞的记忆中,老太太相当会来事。比如每晚11点多,总让宫女给皇极殿外站岗的士兵,送一盘馍和一碗肉,宫女都要嘱咐:“佛爷赐给你们的,吃吧!”偶尔慈禧还会亲自跟站岗的士兵唠家常,最后还不忘许个愿:“可怜你们这些孩子,抛家舍业的保护咱家,好好干,将来给你个官做!”大冬天,还要问下当兵的有棉袄穿没有,暖不暖和?怕张勋撒谎,还要挨个检查,个别的伸手摸摸衣服薄厚,当兵的私下里都说:真是个仁慈的好老太太!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慈禧就亲手摸过苏勋丞的棉袄,后者回忆说:“慈禧身着大袖旗袍,黄色,大花,周边大镶大滚,外套大坎肩,梳高式方头,插两朵大花,头两边坠两绺丝线穗。慈禧当时已60多岁了,可远远望去,还像40多岁的人。我和她面对面站着,这才看清她不是像我们远看时那样年轻了。大约是穿了高底鞋的缘故,慈禧个子比我还猛些(我的个子是很高的),颔嗉下垂,脸上还擦了一层很厚的官粉,和冬瓜长醭一样——她的长方形的脸庞原也就像个冬瓜。”看来长得的确不是慈祥可亲,但架不住人家想明白了起码的为人处世道理。

张勋平生爱大清,因为慈禧会来事,毕竟是吃过苦的民间出身,老太太玩人,一套套的。慈禧回銮后,让张勋的右翼第一营作为宿卫营。守卫的士兵住在西长安门内的朝房,每天在天安门内午门外操练,晚上在皇宫站岗,晚5点上岗,早7点下岗,夜12点轮班,上万寿山也跟着。张勋每晚巡哨,慈禧都让人准备饽饽糕点候着,给他当夜宵,见面都要拉家常,还会偶尔开个玩笑。比如喊两嗓子:“张勋来了,小心他偷咱的小狗娃!”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在清末汉人组成的宿卫军近距离看来,慈禧虽是邀买人心,看得久了,路数就明白了,但起码老太太做得漂亮,走心了,赏银夜宵都供着,出门还知道让大家轮班休息,俨然是个慈祥的好老太太,而光绪那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起初,苏勋丞也心疼光绪。看着慈禧去哪儿,都把光绪押在身边,形同看贼;出门喝碗杏仁茶,都掏不出茶钱;吃顿饭都不安生,慈禧赏三四个菜,还分拨赏,饭还没吃到嘴里,又得叩头谢恩,这是真可怜,毕竟是一国之君。

但真跟光绪在一块时,苏勋丞就恨得咬牙根了。豫皖苏鲁穷地方出身的士兵,没受过啥教育,更没沐浴过君恩,不像以前旗人出身的侍卫老爷吃铁杆庄稼。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您对老佛爷有气,甭对我们撒啊!三十里路一个钟头跑到,您坐轿,我们全身装备,扛着枪,举着各色大旗跟着跑,您还嫌慢,催!催!催!催你麻痹(这个词你也懂的)呀?还不能休息,大热天中暑晕倒的兄弟,您不说句慰问话也就罢了,还笑?三年多,就见您为这笑一回的,那就别怪宿卫军跟宫女太监,一起背后骂你是昏君!就说这事儿,慈禧从太监嘴里听说后,第一反应就是把光绪叫去申斥,说他不知道下人辛苦。

所以让我说,戊戌变法为啥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光绪,连起码的人情人心都不懂,更懒得走心,那些官场出身的老油子,能比没啥文化、没啥见识的大兵更看不出门道?能有几个死忠跟他走到底?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到了1927年1月,苏勋丞已经做到吴佩孚的第六军第二十七混成旅旅长,随着靳云鹗投奔北伐军,于是他又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铁军”名将叶挺。顺便说,此时聂金山仍和苏勋丞在一起,是苏旅的一名悍将,在反攻许昌,聂亲自带着一百敢死队,光膀子甩大刀,雨夜连夺七寨。

当时正值二次北伐的临颍之战,叶挺跟奉军荣臻,打生打死。就是“九·一八”不抵抗,让士兵们在北大营炕头上挺着等死,后来在伪满洲国当汉奸那孬种。关键时刻,是老苏给叶挺助拳,打跑了荣臻,于是1927年6月5日星期日见到了叶挺。

解放后,苏勋丞回忆说:“叶挺部驻朱仙镇(今属河南开封),我旅行至尉氏城甫约三四里处,一支队伍迎面开来。周升恩指着其中一位骑马的战士模样的人说:‘那就是叶挺师长。’我伫下马上前,叶挺也下马迎来。叶身材瘦削,着草绿色士兵服,项系红白蓝三色识别带,赤脚穿草鞋,面色黧黑,两眼炯炯有神。我与他见面后,倾吐自己仰慕之情,并对叶部成绩备加称誉。而叶神情激愧地说道:‘不提了,我们的牺牲一点代价也没有!’我又问为何回师?叶神色转趋黯淡,沉吟多时,最后只答以‘奉命令。’”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此前,苏勋丞还跟过张勋,见过吴佩孚,后来又见过冯玉祥,还因为在靳云鹗的军法处任职,顺手就过孙殿英,跟后者论起来是永城(今属河南)老乡,于是称兄道弟,八拜结交。谁想到就是这不经意的关系,让苏勋丞的部队被冯玉祥吞并后,最终跟了孙殿英。

苏勋丞这辈子,无论如何是超值了,被姜桂题骂过碉孩子,跟着张勋在紫禁城给慈禧太后当侍卫,被老佛爷摸过棉袄的厚薄,钦赐过大白馒头和红烧肉,还见过吴佩孚和冯玉祥,跟孙殿英论兄弟,甚至被叶挺称赞过。最后全须全尾活到解放,在政协里有人听他口述过往,为他在《文史资料》留下这些记忆。

又:说到“毅军”,我想再补充两个人。

首先当然是苏勋丞的老长官、毅军总统姜桂题,此公晚年酷嗜京剧,大概是陪慈禧太后看戏多了的缘故,耳闻目染也成了深度爱好者,有多爱好呢?老来他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医嘱听戏时,要远离锣鼓。那时候的舞台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锣鼓都在后台,当时就在前台,可想而知有多嘈杂?可姜桂题这辈子除了陪老佛爷看戏,不敢造次往前坐,入了民国,自己家养起戏班子,又是北洋宿将,袁世凯麾下的后起之秀,不少也是他最里面的“碉孩子”,所以哪家唱大戏请名角,不得请他老爷子去?于是医嘱就成了耳边风,最终脑血管震裂,引发脑淤血死去,终年79岁。


大时代里的小视角:河南老兵眼中的慈禧、光绪和叶挺


毅军里还有位后来流落到河南,在《河南文史资料》里写回忆录的老战士,叫唐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年,他在毅军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同伴一起给老佛爷修建颐和园,每天烧砖做瓦,跟泥巴打交道。不用训练,军饷也发得很及时,从不拖欠,所以多数人吃喝玩乐,沾花惹柳,而他去白云观听讲。然后甲午战争爆发,毅军就去了平壤,后来的事情,大家在历史上都看到了。1895年,他逃离清军,在白云观正式出家。后云游到河南泌阳,成为当地最著名的老中医,试制出了调理气血的百草膏,和专治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的虎骨追风酒,人称“唐老道”。老人家为人乐善好施,不但修桥补路,给穷人施药治病,抗战期间还多次救助抗日反顽的新四军、游击队,建国后在国营药厂当顾问。1983年老师傅羽化,享年115岁。当地政府和乡亲们为他立碑立塔,上书“爱国道人唐道成之墓”。顺便说,这位毅军老战士跟如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都是安徽颍上县人。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