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吴正荣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吴正荣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吴正荣先生,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教授、南传佛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摘要:若将整个人类的“意识进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来分析,生命的“进化”必然经过三次跃升,分别为:神本、人本、心本。目前人类正处于从人本转型到心本的时代,即转入第二轴心时代。然而,从当前人类的生存现状来看,要从神本、人本过渡到以心为本的觉性时代,实现生命终极的安顿和幸福,势必需要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中国传统的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将禅道超越自我、升华生命、了脱生死的思想追求,真正地做到了实践化,有效化和快速化。其修证体系本身就是一整套整合身心,提升生命的成熟方法和技术,是身心问题普遍而严重的现代社会值得探讨、研究、借鉴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关键词:禅修内丹;整合;大生命观;心本时代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一、生命进化的三次飞跃

禅宗作为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合,呈现出自身的特色,也正是禅宗不断的道家化(庄玄化)而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禅道。而禅作为生命存在的终极智慧形态,一方面阐明生命有一个超越的终极生命境界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生命由浅到深的结构性发展进化过程,即终极存在的可以求证。从宏观的视野,将整个人类的“意识进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来分析,可以说生命的“进化”必然经过三次飞跃,即:神本、人本、心本。第三次飞跃,也是以禅道为代表的“道性”“大我”“觉性”“佛性”的生命深度进化飞跃。人类的必由之路,就是回归到这个生命的终极境界。毋庸置疑,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无论从生命的运作结构,即心理积淀造成的业力支配,还是从当前主流的价值追求和人类自身面临的生存困境来看,生命被欲望所缚,又错误、片面地以追逐物质的方式来满足,陷于对物质的依赖崇拜之中,心理匮乏,无法满足;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关爱、关怀是显然不足的,或方式有误的。人类不得不面对物质快速发展而幸福指数不升反降的悖论,未能实现生命真正的安顿、圆满和自足。幸福指数不高反降,社会充满险恶危机。

人类内在思维的提升与外在文明的推进息息相关,狩猎时代和农业时代是神传时代,以感性思维作为典型特征。神传时代,也就是“神本”阶段,当人类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渺小和孱弱时,就通过崇拜、皈依神或借神来作为确立自我存在的依靠性和合法性依据。神本时代,生命的价值完全依附于“神”。显化在日常语言中,中国人习惯于喊“天哪”,西方人则喜欢叫“上帝”,可以说这些都是神本时代的印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另一方面科学通过理性来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促使信仰失落。于是,人们就从对神的依赖和崇拜,变成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和迷恋。随着物质、科技的发展,人逐渐摆脱了对神的依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逐物质利益的人本时代来临了。

人本时代,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满足和自我价值意义的实现,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原本,人对生命自身的发现和关注,意味着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和确立,甚至是从本心层面对生命的安顿。从表面上来看,人类看似已经揭示出人之为人的奥秘,却依旧面临着重重的困境和障碍,生命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依旧是悬空着的。但是,人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意识到自我存在与天地之间,必然会生出对自身存在和意义的追问。于是,人们不断建构真理、价值、意义来确立自我存在的同一性依据,不断借用外物来填充自我,增强虚假的自我感。殊不知,这一切都不过建基于主体有限的理性范围之上,始终逃不出自我有限的藩篱。看似种种坚实的理论依据,难掩这一理论根基之下的巨大虚无。可以说,人类寻求存在之依据的初衷并无不妥,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但是人却迷失在重重的外物之中。再者,人心是广袤无限的“空”,物质是渺小有限的“有”,有限的外物如何满足无限的心灵!哪怕能够通过物质获得一时的满足,依旧无法填满心中的阙如,甚至还会加剧人的匮乏心理,于是生命的种种烦恼和痛苦也便随之产生。

科学技术被看做是现代理性的表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而,理性企图超越自我的限度,对存在、神、自然加以阐释时,不仅将一切神圣的东西加以“祛魅”、消解,还加速了人的异化和物化,促使平面化、单子化个人的形成。“理性,作为一种生活(逻各斯)的基本原则,在当前已堕落为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是一种工具理性,在韦伯那里是一种目的理性。”诚然,先贤已经从诸多的层面对科学技术理性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殊不知人心种种的烦恼、障碍皆不过是心的迷误。既然理性无法为生命提供终极性的安顿,无法看到生命有一个超越自我的终极境界的存在,那么所谓的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也依旧困宥于意识和思想的范畴,更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直接受益。于是,人文关怀就会流于浅层和只是物质的满足,对生命的安顿也最终不过有限福利和无法实现。

假托外物,始终“有待”,人终究不能获得长久而终极的幸福。外物可以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幸福感”,为人提供了某种生存的意义和动力。但是,“喜悦来自你的作为的这种误解是很常见的,而且它也相当危险,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信念:喜悦是从其他事物当中衍生出来的,如一项活动或是一件事物。然后,你就依赖这个世界为你带来喜悦和欢乐。但是这个世界做不到。”物质的充裕既无法让生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也无法让心与生命的本然合一。一味攀缘外物,愈发凸显出心物的二元对立,使生命更加脱离其本真面目。

据此,当人类物质文明的危机积累到一定的度时,必然会促使人类变革、朝向一个新的时代——心本时代。心本时代,也就是心传的时代,即人心开始走向觉悟,能够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依赖于物质,反过来能够很好地利用和驾驭物质的时代。心本时代的开始,意味着人类不再通过外在的宗教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也不再以占有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而是超越了感性、理性的范畴,直接调用出无污染的觉性道性的力量,将心理的呵护优化、心性的修养提升、生命的深层整合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就是人的智性的觉醒,回归到无染的本心,显现出生命本来的面目。唯有如此,人才能不再假托所谓的真理、意义、思想,而是能够更好地运用思想去作用于世界,作用于物质,与他人互动。倘若生命停留在旧有的思维模式,无法通过修行、修证活在觉性道性层面,那么人生事业和生活都会处于被动的位置,人也会在时时处处中受限。因此,小到个体智性的成长,大到宇宙、社会的运转变化都要进入到以智性、精神为中心的时代。

因此,只有回到空和道,这个产生一切生命的源头,才能彻底破除一切观念、执着的障碍,才能调用先于思想的觉性的力量。只有智性的觉醒,回归无染的本心,才能真正突破生命的种种局限,实现生命终极的幸福。小到个体智性的成长,大到整个宇宙、社会的运转,都在悄然进入以智性、心为本的时代。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二、禅修内丹技术整合生命的理论源头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并未提出“生命整合”这一概念,然而其通过具体完整的训练体系,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生命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源,无疑又是最彻底的破除烦恼、优化心理、提升生命境界的整合技术和方法。可以说,无论是早期的《易经》《黄帝内经》,还是道教内丹养生的一整套学说,以及禅宗顿悟见性的生命智慧,都蕴含了一个完整的整合身心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体系。

上文通过对生命意识进化的三次飞跃以及对当前人类心灵困境的揭示,旨在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可以实现对当前生命关怀实践的补充与超越之说。在中国传统的禅修和内丹修炼技术中,不但具有当前人文关怀中最为缺失的终极观照者——无污染的“先天之性”,并且还通过“理论论证”与“实践修持”之双重路径来保障无染的“先天之性”作为生命之终极视野的可实现性。换言之,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既有一个“终极的观照者”,又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实践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心理,整合身心,提升生命质量。因而在当今社会,传统的禅修和内丹修炼技术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索和挖掘。

禅抛弃了宗教僵化和变异的流弊,直接代表宗教外衣下佛教的智慧精髓,体现出佛教的生命智慧,用顿悟见性解决生命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性空,意即,“性”是终极的生出一切现象的根本,是生命本源性的力量。“性”也是《易经》中那个能够生出一切的“生生不息”的“生性”,没有这个能生之性,自然也就没有宇宙万物。佛教给“性”做了一个描述——空,然而这个“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的空无,而是无形无相的存在。无形无相的空为什么又会生出万象呢?因为有“缘起”,因缘作用——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和作用,就生起了万法万象,包括人的生命。佛教用“心生则种种法生”来概括了整个生的过程,这是佛教的本体论,展开来讲,就是佛教的“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即从现象上论述生命产生与结束之过程。

禅宗认为,只有通过修行,破除生命的障碍和束缚,才能真正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层。人借眼睛来向外看这个有形有相的世界,当人要向内看自我时,就有了局限和障碍。禅就是教人训练出一只心灵的眼睛,把生命层层的障碍看清。当本性之光由内向外照见、照破,障碍自然就消除了。自性显化时,这个本性就是活生生的、无污染的、灵性的我的存在,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明心,就是把一层层的身心障碍看清了,看清了就能破除。见到了本性,即本性显现和作用出来,障碍就自然能破除了,人就能回归到本性的本位上来了,也即成佛了。只有明心见性,才能顿悟成佛。那么,怎么悟?人把种种的虚幻外相当作了我,自然就有了迷执和束缚,人就活在种种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之上。倘若照见这些虚假之我非我的本质,只有无染的空性才是真正的“我”,才能破除我执,活在本性层面。由此可见,禅并非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独立于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是人人都可修可证的生命境界。一悟即至佛地,就是指人活在了清净的自性本位上。

禅整合生命的方法核心就是般若学,也就是大智慧,就是追到缘起这个根,看破、灭除造成人生苦恼的根源,对整个生命进行整合的能力。禅的般若智慧方法论,就是教人训练出反观自照的心理能力,从而看清种种的幻相,认识到生命无相终极的存在。禅就是紧紧扣住人心,把佛教的精髓和智慧发挥到极致,故而禅宗也被称为“心宗”——以心为宗,禅宗是心门,是训练心性的法门。

因此,禅整合生命的思路是:生命有一个如阳光一样不会被污染,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空性”存在,即自性,自己的本性。空性不仅为整合身心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也指出了生命有一个终极的境界存在。人人都可以通过顿悟见性,活在无染的空性层面,自主自动地调节心理,做心灵的主人。在这个层面上,人就不会随物驰骋,反过来能更好地支配、使用好物质和思想。禅并非一味否定现象,而是讲“色空不二”,彻底消除了二元对立。禅不是直接从现象上去扭转,不是强扭改变“什么”,直接去対治问题,而是教人一套训练方法,从而能够自我训练,自己解决问题。即所谓的“自性自度”。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形式,其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道家的思想,以老子的“道”为终极目标。在早期的道教文化之中,外丹无疑是其学说的重要一部分。时至唐宋,随着心性学说的兴起,以及儒道之视野也逐渐由外向内。于是,主张儒、释、道合一和性命双修的道教内丹学说逐渐取代了早期追求养生成仙的外丹学。诚然,道教外丹学朝内丹学的转变,其内在有社会、时代、不同思潮兴起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内丹学的兴盛与心性之说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内丹说实际上是心性之学在道教理论上的表现……内丹说在道教,佛性说在佛教,心性说在佛教,三教的说法有差异,而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

《黄帝内经》将人分为精、气、神三个层面。精,就是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层面的精微能量存在;气,就是七情六欲,心理活动,生命能量流动现象;神,就是指人神性、灵性精神意识的层面。中国传统讲究身心灵一体,生命由精气神,即生理、心理、精神三位一体构成。生理影响着心理,心理也影响着生理。以神作为统摄,生理的存在活动并非独立于心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活动之外,三者是互为整体,相互联系着的。而道教的内丹学说,也注重精、气、神为一体的生命完整性,指出内丹:“以人身体为炉鼎,精、气、神为药物。经过一定时间的修养锻炼,以神运炼精、气,达到三位一体,凝结成丹(圣胎)。其修炼过程分: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凡四个阶段。”也就是通过修养锻炼,使得形——气——神——道之间能够相互转化,最终回归到生命清净的本来面目。在这个层面上,生命就超越了有限、渺小的自我,活在与道合一的本真状态上。在此基础上,先贤们不止一次强调:“古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意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以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概言之,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其心性论体系各有不一,但是其核心都在于将无染的本心作为本体,其实践方法都是围绕着“见到本性”这一核心展开。其目的都是为了破除对虚假自我的认同,实现生命终极的解脱和安顿。只是不同的修行体系,可以显化为不同的修行法门。

因此,道教的心性训练方法,也是为了见到这个无污染的“先天之性”,只是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北宗根据《太乙金华宗旨》,讲究从天目入手,而南宗则主张从命门入手。在此意义上,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虽分属不同的体系,但是其心性训练技术又几乎牢牢抓住了人文关怀的核心:生命在本心层面的安顿。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优化、提升和超越,从而实现生命的圆满自足。

从这个层面来看,生命有个清净无染的本源性的本性存在,倘若生命偏离了这一本性,也就偏离终极的生命境界。由此,生命立足于何处,便会产生相应的因缘,进而触发相应的苦乐之受与命运轮回。不难发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灵困境,就是无染的本心被蒙蔽和障碍的结果。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体系,就是从生命的整体出发,从本心的高度来考察、观照和关怀生命,从而看清、破除导致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灵痛苦与生命困境,消解物质丰裕而幸福指数反降的悖论,让生命活在无染的清净本位上,返本还源,呈现生命之空净、自在与圆满。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三、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整合生命的技术路线

既然,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体系已经为优化、提升、整合生命提供了一种新视野、新方法。那么如何用具体可行的方法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灵困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进而落实到具体的现实运用中,产生切实的效应呢?

禅作为一种修行智慧的方法,它不是思想的灌输和推理,而是用修悟,发现了这个本真之我。这个本性之我,它天然就是一种菩提自性,菩提就是觉悟。当人反观自照的刹那,意识到所谓痛苦之我只不过是一个经历形成而思想执认的“虚假之我”,自然就破除了对自我的执着和认同。这种觉悟能力就是空性的功能。禅的修行实践就是把菩提这种觉悟能力训练出来,人就能破除重重的障碍,让本性自然显露,就能够一悟即至佛地。

禅通过修行,证悟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人如何成佛?即修菩提自性,一旦修出这个觉性,就能够照破重重障碍,顿悟成佛。因此《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般若”,就是智慧,觉悟,“行”到什么程度呢?从烦恼丛生的此岸,到空性无烦恼的彼岸时,“光”即佛光就显现了,也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什么是“五蕴皆空”?不是说肉体或思想意识不存在了,而是不受自我的束缚和影响了。人的苦恼来源于自我的执着,所谓执着就表现为贪、嗔、痴三层。贪,就是无穷无尽的欲望,也就是人匮乏和想要的心理原型。嗔,就是受挫后怨恨的心理原型,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生气、责怪甚至攻击他人。另外,嗔也表现为人在受挫之后,恐惧、害怕、紧张、逃避、不信任他人等的防卫心理;痴,就是牢牢控制自我的心理结构,人意识不到自己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就是痴。人所有的心理原型,不外乎这三大类。人受这三种心理原型的掌控,活在了无尽的苦恼之中。“五蕴皆空”,就是看清这些心理根源都是自我虚幻的执着,而非真实存在。一看清,就不受影响,就能“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转换、消除;“苦”就是人生种种的痛苦、烦恼;“厄”就是三灾八难,人生不幸命运的结果。因此,若直接以空性的力量作用,一瞬间就能把造成人生痛苦的一切根源瓦解了。

因此,禅宗的修行实践一方面是顿悟本心,认清无染的空性才是生命的本真存在。另一方面就是回归,回归到佛的清净本位上。佛性本身即是一种净化,所谓的静定不动,也不是按住心念,拼命压抑自己的妄念。而是六祖慧能讲的“不是不动,是真不动”,就是不被自己的猜忌、慌张、怀疑所动,不被自己下意识的思想、情绪、“我以为”所控制,但是人依旧可以对外界做出超灵敏的反应。真正的修行就是净化障碍心性的思想,破除心理原型,回归到觉性、本真,活在佛位。所谓成佛就是让人回归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位上来,让这种本源性的力量直接作用出来。人依旧是肉体的存在,却把无私的觉性的力量调用出来了。

只有净化心灵,回归本位,做到不净而自净。通过净化心性中的杂乱因子,达到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说话或是沉默,行为处事还是静默不动,这个本体都是静定安然的。本体的安然,这种静才是真静,是心不乱、不染、不杂念纷纷。人在这种空净的本位上,就表现出三种存在状态:一是轻松,人不活在紧绷、防卫之中,整个人呈现出快活轻松的状态;二是轻盈,人的动作不再死板僵硬,表情也生动活泼;三是轻灵,即人已经活在了本位上,对一切都能够做出恰恰好的反应。

人所有的问题都起源于心不安,心不净,人生有诸多的烦恼,种种的疾病,一切都不离心。所以禅就是从心这个根本处下手,通过修行、修心把觉性的力量调动起来,直接用空性的力量来净化心灵,修改心理原型,回归到本位。身心轻松,体态轻盈,就是活得自在,就是活在了空性这个层面。

千古以来,人心难安。为什么这颗狂乱不止的心静不下来?为什么人总是事与愿违,心想事不成,好心办坏事?为什么人想获得生命的安宁,过上幸福的生活,却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以无染的“先天之性”作为观照,就能清晰地照见生命的存在和运作的结构层次,从而意识到生命有不同的存在状况,在起心动念之处,也就能分析、觉察生命活在哪个层次和境界,自我被何种心理原型掌控。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诊断,就能分析出造成生命忧悲苦恼和人生命运悲剧的种种心理根源。当我们从源头上理解、看清,就立刻明白了,思想上也不再认同,这种心理情绪就会消失或者不起作用,人就会朝向积极正面的一方,甚至直接把先天之性的力量调动起来了。人自然也就不累,也就活在了如佛、道、上帝一般的境界。当人活在本位,就会把无边的创造力调动出来,就能心想事成。

在六祖慧能以前,佛教修行是“唯论禅定”,到了六祖慧能,抓住核心关键,就讲“不论禅定,唯论见性”。此处在六祖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不论见性,唯论觉照”。因六祖时代,人们的禅定功夫普遍都很高明,但是坐禅的时间再久,依旧很难见性,因此六祖认为禅的关键还是见性,所以他强调唯论见性。六祖慧能讲得很对,见性是根本,不得根本就无法启用“照”的功夫,自然无法解决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又把见性当成一个果、一个目标来追求了,所以就老追求见性却老见不了性。于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修行障碍和误区,就提出“不论见性,唯论觉照”。

所谓“唯论觉照”其实就是在见性的因和方法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见性的果上打转。其次,从整合深层的心理意象入手。人一起心动念都是以象显现。象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脑海里像影视一样的图像,另一种就是有声无声的语言。所有这些图像、语言背后都是由意识,这个心带着种种思想引发的,有什么思想就生出什么象。因此,通过图像,就可以推测出背后的意,知道了有什么意自然也就知道会生什么象了。于是,就可以对意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整合。意变象就变,象变意也变。

在方法上,以觉照训练为核心,以见性为根本,用真如本性作为、作用、实践。在具体的运用上,可以细分为两个套路:坐禅观心法和修禅调心法。坐禅观心就能静心,心静就能坐得进去,直彻心源。修禅,就是要修觉照这种能力,唯有觉照,能够破除障碍,见自本性。但坐禅和修禅也不是决然分开的,是互相交叉、灵活运用的,坐得进去就坐进去,坐不进去就用修禅,修出调心能力。交叉使用,层层深入,让自性、原型的心理意象一层一层地显现出来。

这些意象已显现出来,就可以看清它的真相,照破它,不受其控制影响。同时也可以进行意象的重新整合,重建一个崭新的心理意象。最后,人的自我与性格会发生变化,自身的表情、动作也都会有变化。在潜意识中,原来负面的原型已经被整合了。最后,甚至连好坏都不受支配、影响了,直接直用自己的本性。当然,本性也借原型,变成自我来作用、支配自身去和世界互动,作用世界。

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将这种坐与修,模式化了来进行训练,我们可以将之分四个步骤来理解:

第一步是放松。放松的关键是用感觉放松,最后放松到自我退出,进入瞌睡般的状态,让无染的本性自然显现出来。即《道德经》中的所谓“惚兮恍兮”。

第二步是观想。进入不了放松状态的可以用观想来过渡,继续进入自我退自性出,就是所谓的“心死神活”,让内在的心理原型以意象显现出来。观想,其实包含两项内容:一个是观自己的想,观察自己的思想、念头,妄想、杂念出来就观察它;另一层的观想是将设计好的意象结构信息完整地输入潜意识,如佛教的观想佛像,道教的观想元神。将一个有意无意的自性感觉盯化在某个穴窍上,感觉有无形之光在照。若是情绪、杂念生起,就意识觉察到。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输入,给本性一个启用的信息,替换过去心理原型的一个结构和指令。观想的诀窍在于想假成真,活生生地观想出来。这种观想可以破除负面的心理结构,让心能够调伏和安静下来。

第三步,就是定忘。进入到回归本性本位的状态,自我完全退出或消逝。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想进一步训练元神,即佛教的法身。达到《坛经》里讲的“自性自度”。道教讲的炼净魔性,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让心死神活。

第四步,就是自训。是本心自动运作。进入了定忘,自我意识就退去,自性就自动地照着、观想着,或是平时输入的指令开始调整、整合了。让自性自动地运作起来的前提,就是看清、看破原来的原型,自我不再认同旧有的心理模式,从而回归到自性的本位上,人活在了元神直用中。

在这套整合技术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观想,观想是输入指令与看破妄想的重要方法。放松是进入层层我退的技术方法。放松不了就边观想边放松,观想着观想着彻底放松下来了,就自然进入了层层我退。我退,原型与自性,即佛与魔都显化出来了。此时,有明师指点,或看破原型,见识本心,则魔净佛来,识神退,元神出。故,这个观想的过程也就一举两得,一个是破除原来的心理结构,也就破除了心难以安宁的因素,心就能静下来了。人心如水,越往深处沉越宁静。人在现实层面与外界的互动就像水的表层浪花与泡沫,漩涡表层就是人心因缘而起的中心和行为力量。一层一层地向内看,人的心理就是漩涡、海浪,再往下深入就到漩涡的最底端。即使再大的漩涡,发源处的那个基点是不动的,没有力量的,自然平静的。漩涡底部这个不动的原点就如同人的自性,它是自定自在的,不用人为的去定去静。所以心沉下来,自然就回到了本位,自然静定不动。因缘一起就动;一动,就离开了本位。

人的本性、本位,是不动的。因缘而起,就有了动,就生万法。还有一种是生命内在的自动,就是那个推动宇宙爆炸的内在动力。用现在的科学去找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无法找到。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给出了答案: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道法自然,生生不息。内在灵性、生命活力的自生性,就必然要动。就像孕育孙悟空的顽石,有了灵性,再加上外在的光照、风雨吹打,就孕育出了灵性的生命,这就是自动、本动。灵石一旦把生命孕育成熟,自然就会蹦开、爆炸,生命就蹦出来了,这也是宇宙大爆炸的原理。

所以在宇宙爆炸的第一推动力上,科学老在找外缘,是找不到。因为第一推动力就是自动,有那个灵性在,就怎么都会动,只是外在的条件不一样,它的动法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在放松的时候,通过观想,返照自心,一层一层地清除放松的障碍,一层层地放松下去,让意识慢慢地往下沉,沉到那个不动的点,沉到本位上,也就是回到漩涡的源头处时,就是定,这个定就是本性定。连这个定都不执着,都忘了,就真到了定忘。那么回到了定忘,是不是就如枯木岩石一般一直在那里不动了呢?也不是,因为灵性本身就会动——静极生动。

那怎么进入定忘?就是从放松、观想入手,一层一层地深入,到了本位,那个本性定就是定忘,就是空。但在这个过程中又不能去执著,起心动念去追求,定忘了就是静极。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律,包括中国的太极模式,本来是混沌一片,是空,但是有这个“一”,也就是这个灵性。一动就生阴阳,就有二相,互相整合,就开始生四象、八卦,万事万物就生出了。所以,静极了就必然生动,这个动就是本性动,是自性自动。本性根据前面输入的指令,思想认同的信息而动。

其实人平时的行为、反应也是在自动,只是人还总觉得那是自己想动,而不是自动。人完全被过去经历积淀形成的心理原型支配了,是原型支配下的自动。所以人要瓦解、破除这种原型,改变这些原型结构。这样就把控制不住反应出来的心理原动力瓦解了。需要怎么运作就会怎么运作,恰恰好地运作出来。

如果支配人的心理结构不灵活,那么这个结构此时恰当了,但彼时未必恰当,对此人此境有用,可能对彼人彼境又没有用了。所以人要建构灵活的结构,而觉性就是最灵活的,觉性自知,觉性自动。

技术运用到了这一层面,就已经突破了现代人文关怀实践的瓶颈和困境了。人文主义者注重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怀,却只能停留在行为、心理、意识等浅层,无法很好的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再者,人受强大的心理原型的支配,无法摆脱强大的心理惯性力量的支配。只有深入到觉性层,以本源强大的力量才能破除和瓦解潜意识心理原型的结构。

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的整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释放,宣泄;第二是照见,破除;第三是互换,造相;第四是打通气脉,身心互转。其整合的模块,包括生命结构的自身、自我、自心、自性四个层次的整合。身体健康、祛除疾病是自身的整合;转人生的失败、痛苦为成功、幸福,实现自我的超越是自我的整合;原型的瓦解和破除是自心的整合;让自性本原呈现作用出来的整合就是自性的整合。

生命存在的结构也分为四个层次,以人的死亡做为参照,具体来分析这四个层次。一个肉体(固态)的层次,一个是水分(液态)的层次,一个是气(气态)的层次,一个是意识的层次。这种划分是从粗到越来越细的划分顺序,肉体这个层次是固态的,最粗重,它需要的是食物。第二个层次是水分,第三个层次是气,第四个层次是意识。人就是活在这四个层次上的。

若将生命结构的四个层次和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要整合的四个模块对应起来,肉体和水分就是自身这个模块;气是在自我这个模块;意识是在自心模块;自性模块是生命的本质。自身层包括肉体和水分,所以人肯定需要食物和水分来维持生命,营养也要充足。但是作为一个肌体,它的需要却不是很多的。在气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心理情绪和思想这个层面,我们需要的是正见,需要的是平衡,需要的是转化。

通过修行,训练出了观的能力,我们就能:第一,外不受种种外因的影响,内不受种种心理情绪的掌控;第二,可以对支配自我的原型结构进行瓦解、改变、重造。从而实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破除自我、重建自我,最终超越自我的生命进化和跃升。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四、禅修与内丹修炼技术对解决当前生命危机的价值意义

从禅道的生命存在层次结构来看,生命有不同的存在层次。然而,生出生命这个本源的“生”,也就是“能生之性”是人人都有,本自具足的。以生命的终极境界观之,每个生命都有圆融无缺的自在之境。无奈,生命流转死生,历经几世几劫,早就沾染蒙蔽了层层的污染,无法识清空净本心之所在,亦无法启用空净本心之力量,回归生命之本然。在这个层面上,生命没有训练出觉照功夫,看清生命真相,经过深层、彻底的整合,是无法突破种种障碍束缚,归于寂静、空灵本源的。

正是生命对这一本源的迷失,使得生命偏离了无染的本性,进而呈现出种种不圆满的存在状态。生命一旦“迷失”,自然执假为真、执虚幻为我,生命充满了种种的缺憾和不完满。

(一)生命对本真状态的遗忘、迷失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洛·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也就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人具有自我意识。当然,罗洛·梅对人的存在方式,人存在的基本特征都做了详尽的论述,其“存在——整合”方法,也推动了心理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立足于禅道的生命存在结构层次,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主体的一种虚幻建构。在此之前,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借由“镜像理论”,指出所谓自我不过是一种“镜像”,“自我”不过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生成的过程。

那么,所谓“自我”还是由外界、思想、意识等层层包裹、作用之后的产物,人在自我层面,就只能看到这些虚假的“存在感”,并借由外物来不断地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假托外物,人就随物流转,必然会迷失在外在虚假的满足和表象之中。最后,永远无法意识到生命清净无染的本性层的存在。

佛教运用缘起法则,来观察众生之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因缘、因果。人因为无明迷昧,就有了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这些业识使人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生命也就失去了自由。罗洛·梅指出:“心理治疗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症状的消除,而是使患者重新发现并体认自己的存在。心理治疗师不需要帮助病人认清现实,采取与现实相适应的行动,而是需要加强病人的自我意识,与病人一起,发掘病人的世界,认清自我存在的结构与意义,由此揭示病人为什么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殊不知,人在找寻自我及存在的依据时,生命又会迷失在对外物的迷执当中。

从禅的生命存在结构层次来看,生命各自积淀的业因不一,会呈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但是生命有一种超越肉体、人格面具、自我意识、心理原型之外的“空性”存在。而道教内丹学则指出所谓不生不灭,并非指有限的肉体生命,而是指“元神”或者“阳神”不灭。只有以天命元神战退无明业识,才能获得第九识“白净识”(内丹学称其为“阳神”),才能真正超越生死轮回。从而返本还源,超越有限生命回归到无限的道之本体,真正实现生命的永恒和解脱。

当前社会,人被外物、种种虚假的意义感障蔽,生命中苦多乐少,实在毫无幸福感可言,遑论体证生命无染的终极境界。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对现代人破除自我迷执,提升生活质量的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

(二)生命中充满了种种的缺憾、不完满

立足于人在本心层面的迷失,生命找不到人之为人的存在依据。外物变动流转,一切皆是无常虚幻,最后,生命就处在相对、虚无的混乱之中。

从佛教的“苦论”来看,人一旦降临于世,不免生、老、病、死的循环,这样的人生不仅痛苦累累,并且没有解脱的可能性。故佛经云:“然而,愚夫身坏命终后,还是生身,彼生身故,则不得解脱生、老、死、愁、苦、忧、所以有苦不能解脱。”物质生生灭灭,人世悲欢离合,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苦”是生命的底色。

中国传统强调身心一体,心被外境所迷,攀缘外物,得到的害怕失去,得不到的拼命想要,最后自然就生发出种种求不得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但是需求却远远得不到满足,这在无形中给人造成了心理挫伤。再者,现代人的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人被整齐统一地归置进狭窄的楼房和机械的工作、划一的管理,造成人与天地、自然、他人之间的区隔。问题在于,哪怕物欲得到了满足,人始终无法面对心中巨大的阙如。这些被压抑的心理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和排解,最后就会积压在人的内心深处,导致人产生错误、偏差的认知和行为。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指出:“不论是保守秘密或是压制情绪都是心灵的错误行为,在此情况下,本性才会使疾病降临到我们的身上。”在这点上,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不谋而合的。许多意识功能强迫症、歇斯底里症、忧郁症等都与内心未被消化、疗愈的心理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情绪与思想的产生,都是一种能量的散发与积累,长期的压抑与焦虑是低振动频率的能量,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病灶,表现在人生状态上就是低迷与烦躁。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积淀储存在人的潜意识之内,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一方面,这些心理情绪会表现在人的意识、行为上,成为自我的心理、行为模式。再者,一旦遭遇相应的情景,外缘触动,这种心理情绪就会被唤醒,造成问题。

从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来看,受制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束缚,每个人都有被压抑的心理情绪。只是每个人的轻重不一,表现不同,最后就显化出“正常”或“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忧郁、郁闷、空虚、不快乐的心理情绪,这些都是生命迷失状态的显现。

但是此生为人,又有着超越有限自我,朝向无限者的渴望。二十世纪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形成了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但随之而来的也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横行。人们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要么疯狂沉迷于消费、金钱、物欲、食物,通过集体上瘾来寻求某种虚假的同一性。人借外物来掩盖、延缓自我的焦虑和不安,而社会在无形中又在鼓励人们的上瘾行为。难怪乎有学者指出:

社会上适应得最好的人,是不死也不活的人,是麻木的僵尸。你死了,就不能做社会的工作了;你全然活着时,会一直对社会的许多现象说“不”,如种族主义、环境污染、核弹威胁、军备竞赛、不安全的饮水和致癌的食物。为了社会的利益而鼓吹这些令我们迟钝的事,让我们忙于自己的困境,使我们有点麻木,有如行尸走肉。因此,现代消费社会本身就是上瘾者。

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导致相对主义横生,而相对主义的根底其实就是虚无主义。哪怕是人在世俗的层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和成就,最后这些价值意义还是缺乏本源性力量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人还是没有找到存在的意义和根基,更无法解决生命在终极层面的安顿。佛教讲缘起性空,产生一切的根本是无定形的“空”,“空”无形无相,却能生出万法。这个“空”并不是人在多元价值冲击之下的无所适从,而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无限生机。若要弥补生命的种种缺憾,必然要清除心灵的障碍,让生命本来面目自然呈现。而中国传统的禅修和道教内丹修证体系不仅指出生命有无染的境界存在,并且提供了一整套具体的实践方法,让生命能够通过修行、修证回归生命本然。因此,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对解决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灵危机的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生命在意识层面早就不堪重负

从佛教“业力说”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作为肉体的生命现象会消失,生命中积淀的种种信息却不会消失,而是全部保存在人的阿赖耶识种子田之中。佛教将这些生命信息称之为“业”。业力顽固异常,哪怕连人的意识都已经消散,这些“种子”依据具备源源不绝的生命力,甚至会遗传、复制给子孙后代。在现代心理学中,荣格也已经意识到,每个人身上携带的不仅是个体在此生的生命记忆,还有来源于遥远种族、民族的生命信息,也就是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并且,荣格也已经看到人的意识具有储存性和遗传性,这些过去了的生命信息,会跨越时空全息记载在后代的生命中。

佛经指出“随人所做业则受其报”,一方面是指生命积淀的善恶不一,就会显化出善恶两种不同生命形态。另一方面,这些善恶行为背后支配人的心理动力,来源于生生世世积淀的心理力量,也就是业力。人的经历,会变成一种经验,积淀在人的意识之中,当人在面对相似的处境时,就会调动起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经验,人就会以同样的行为模式运作。这些经验积累的多了,就变成人下意识的心理模式,哪怕人能在理性层面做出判断,依旧会受到这股心理动力的支配。最后,人就跳不出固定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在荣格看来,过去的心理记忆,会沉积成某种心理原型,不同的心理原型也就演化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类型。终其一生,人都无法摆脱桎梏生命的固化了的轨迹。

自人类诞生开始,从原始社会再到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杀戮、驱逐以及种族屠杀。这些痛苦的心理记忆,会积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潜意识之中。人类的历史越悠久,积淀的痛苦也就越多,人们负面、消极的心理因子就越多。可以说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生命在意识领域已经负重累累,伤残不堪,难以承受。现代人普遍呈现出懦弱、软弱、脆弱、消极、病态的生命状态,也跟整个人类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痛苦心理息息相关。

当人痛苦到极致时,一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走向彻底的毁灭,要么重塑生命,重新整合生命。从中国传统的《黄帝内经》养生学,禅宗的心性修证体系,再到道教的内丹修炼技术。其修行实质,就是透过现象找出导致现代人身心疾病与心灵危机的根源,再用独特的整合技术,实现生命彻底的重塑和安顿。可以说,禅修和道教内丹修炼技术及其方法,为解决人类当前的心灵危机指出了一条可具体实践的道路,也为人类生命的超越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综上所述,人类发展至今,积累的心理积淀业力,已让人类无法承受和背负,到了毁灭的边缘了。人类现今的一切危机,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什么主义体制的对错,财富的多寡,而是意识进化的危机,生命层次的低级。人类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依赖物质的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活动方式中走出来,完成与走向意识的进化和飞跃,升华到大我的境界,走进智慧的觉性时代,也就是进入到第二轴心时代,才能摆脱当今的一切危机,实现人类的和平,社会的和谐,心灵的安宁,人生的幸福。而禅修内丹技术,古人已充分修证证实了的可行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人类从个体生命开始的意识进化和境界跃升,实现生命的大升华,进入崭新的第二轴心时代。人类从此才能真正地走出低级蒙昧,走向高度文明。

禅修内丹修炼技术对生命整合的价值意义

吴正荣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