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車溪鄉優勝村。始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

年)。

寺分為上、中、下三庵。民國壬申年(1932年)紳士財洋

出資修建三庵,“文革”期間被毀。1986年王炳輝牽頭重建上、

中庵。1986年由釋融提住持。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華峰寺

華峰寺,位於車溪鄉壩腦村。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

據資料記載,此寺原稱辛峰閣,王氏先祖為使王氏宗祠添景觀,完善宗祠風水,在宗祠外水口處建此閣。閣為三層,燕京式風格。集文峰、水閣、宗廟景觀於一體。設計精巧,工藝精美,環位獨立。水口有水流,龍生於水,水自招龍,龍精成蛟,因而鎮蛟龍請真君。故在閣中設立了許真君神像。二樓為萬壽宮,三樓供釋迦牟尼、文殊地藏王等佛像,供信眾敬奉。現仍保存前人留下的“水綠山青雲繞渺,燭殘香盡月依稀”等詩句。

1990年建戲臺,1997年改為華峰寺。1999年拓寬寺前場地,有利於文娛活動,2004年裝飾,使寺煥然一新。現仍為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王機敏居士。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大士閣

大士閣,位於車溪鄉豐產村。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有東軒千里迢迢,求佛拜祖,廣推效佛,建大士閣。1997年車溪籍居臺灣回鄉人士王三長捐資重修觀音殿。

現仍為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約9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堅慈。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飛雲寺

飛雲寺,位於車溪鄉同輝村。始建於唐朝,舊稱黃沙洞。

相傳,宋朝時期,岳飛、岳雲帶兵駐紮此寺。後又傳,“乾隆

遊梅江聞飛雲寺裡擬仙人鼓”。

寺背靠崇山峻嶺,東有楊救貧地理大師的楊公祠。山腳下有梅江川流的寒信峽潭。

清末民初由王太原居士負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此寺。門聯:“嶽帥穿紫竹喜白蓮洞裡見如來佛祖,乾隆遊梅江聞飛雲寺中擬先人擊鼓”。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堅道。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附;于都車溪飛雲寺的故事 (作者:鄧建人)

當清晨的薄霧漸漸散去,原本迷離的一切逐漸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我抬頭尋找那新鮮的日出,不經意間卻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連綿起伏的雩山山脈中部一個分支的餘脈的大山中一個叫“飛雲寺”的古剎裡,一抹陽光靜悄悄地從窗戶外的竹林裡灑了進來,狹小簡陋的屋子裡漸漸地明朗起來了。我來到了室外,眼前的這片鬱鬱蔥蔥的林海的靜謐顯然已經被鳥鳴打破,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張揚和不羈,一切都那麼地無爭。霧靄終於被日光徹徹底底地衝淡,在群山之中,一座簡樸而古老的寺廟赫然矗立在車溪嶂的人形崬背半山腰,如果不仔細尋找,很難發現在這茂密的叢林中竟然還坐落著這麼一座安寧的廟宇,她是如此安靜地立在茫茫蒼蒼的林海中,完全沒有一絲的不和諧,完全不會因為人造的而顯得破壞自然的美感。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一陣悠揚空靈的鐘聲攝住了我的神經,鐘聲迴盪在清晨的群山之間,看似打破了這一方寧靜,但我更願意往“鐘鳴山更悠”去想,這空靈的鐘聲感覺好像是群山蘇醒的前奏,暗示著昨日已經完全過去,該從現在嶄新的開始。我呼吸著山中獨有的涼氣,踏著溼潤的山間小路,朝飛雲寺的大殿方向走去。清脆的木魚聲從不遠處的佛殿裡傳來,我大步流星地走了起來,跨進殿門,三個居士早讀的喃喃誦經聲飄進耳朵,佛像前紅燭躍動著微弱亮光和檀香然著的後裊裊上升的紫煙氤氳著我,我深深地吐了口氣,彎腰,作揖,鞠了三個躬,我心裡禱告著“慈悲的佛祖啊,我終於擁抱了您踱步人間,普度眾生的雙腳”!

我是昨日傍晚時上山的,受一位在蘇州做佛教研究的朋友的委託,幫助她拍攝幾組飛雲寺僧人平日修行的照片。為了儘量能夠完成這次拍攝任務,來之前我查閱了與飛雲寺有關的資料,並請教了于都地方誌辦公室的學者,電話預約好車溪的一位朋友後,我便決定成行。我試著儘量用一顆真實不虛的心,去捕捉,去記錄,在這個枕軟裘暖,胭脂凝香的娑婆世界裡依然能夠篤定地在偏僻的小剎裡,黃衣青燈,堅持誦經唸佛的人。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寺門“吱呀”一聲打開了,一位年近70的的青衣老者拿著笤帚從佛殿右側的門內走出來。瘦小的身子裹著寬鬆的僧袍,衣襟隨著山風輕輕地擺動,我站在佛殿硃紅的柱子旁,靜靜地凝視著一切,殿中央三尊用樟木雕刻的碩大的但還未上漆,鎏金的白兮兮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託佛的佛像的眼睛似乎永遠透射出慈悲的光。“施主,你上柱香”?老者慢慢地走到我面前,對我行了佛家的禮,躬腰時,我發現他右腦門有一個拳頭大的略陷的窩,儘管有稀稀疏疏的寸發。我輕輕地點了點頭,接受了他的善意。上好香,我隨老者出了殿門,陽光已經從人字形的山頂上鋪了下來,在客堂的門口,清茶已經泡好,我試著從這個右腦門有個凹陷的窩的老者身上,去找尋按動快門的衝動……。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飛雲寺位於車溪鄉同輝村,始建於唐朝,舊稱“黃沙洞”。南宋紹興三年(1133),抗金民族英雄、武安軍承宣使岳飛攜其子岳雲來於都“征剿”盤踞在離車溪有幾十里路遠的銀坑一個叫固石洞的地方,一個吉州(今吉安)的,叫彭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而駐軍於此。岳飛和其子岳雲紮營駐在寺廟。嶽帥視野寺周景觀,當嶽元帥穿紫竹喜蓮花洞見佛祖菩薩。大喜,他欣然揮筆,命名“飛雲寺”。也許是喜蓮花洞裡佛菩薩的保佑,抑或是岳飛父子用兵如神的智慧,岳家軍在飛雲寺裡修整數日後,只派了小部分兵勇,就摧枯拉朽地解決了與南宋朝廷作對的在銀坑的彭友領導的農民起義。佛經裡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憶”,岳飛父子在這鄉野小洞沒有住上一個月就移兵別處,飛雲寺山門外的野花開了一茬又一茬,四鄰八方的信眾來了一撥又一撥,噗嗤噗嗤燃燒的燭光映紅了一張張苦難的的臉,從此岳飛父子與飛雲寺的緣,就像佛教中的因,已經深深地種進了芸芸眾生的心田。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王光洪老居士是97年上山的,一轉眼在飛雲寺護寺已經11個年頭了,他右腦門的凹痕是有一日他下山購置日用品回寺裡的山路上的、在一拐彎處被一個從山上騎摩托下山的後生撞倒,當時他已經不醒人事,後被送到于都人民醫院搶救,外科醫生化了20多個小時的手術,又把他從閻王殿那裡拉了回來。他說是飛雲寺裡的菩薩不願意讓他太早地離開人世,要他留下來看護著飛雲寺的香火。山路彎彎,溪水潺潺,巍巍的車溪嶂人形崬背半山腰下經常能夠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他說最艱難時,寺中因為沒有供奉而缺水斷電,大殿和僧房也因為常年失修而晴時進光雨時漏水,寺中唯一的一個和尚都走了,他依然留下來了,春去冬來,晨鐘暮鼓,每天在飛雲寺的上空迴響。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有來到,珍惜當下,就是最好的緣,最甘甜的果。王洪光老居士已經70歲了,或許飛雲寺的每一個角落裡,都已瀰漫著他的氣息,我撥動著快門,拍下了他右腦門那個凹。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梅江像一條玉帶蜿蜒而去,飛雲寺背面山峻陡峭,森林茂密,每當騰雲起霧之時,“飛雲寺”其似“小廬山”,“仙人寺”與“天堂寺”之稱。飛雲寺的周邊有馬革山,大,小金盆,大,小金雞,大,小人形崬,寺東面有地理鼻祖“楊救貧”的墓地,以及為紀念他而建的“楊公廟”,北有宗先,西有文天祥之墓。飛雲寺的山腳下,梅江川流不息,寒信峽裡,水清碧綠,魚翔淺底,綠水向上,洪水鄉下,據說當年楊救貧仙逝時,把他定風水的“羅盤”特意留在了寒信峽。

王偉是在飛雲寺香火最稀疏時被王光洪老居士三番五次邀請上山的,在寺廟山腳下的腦壩村口開飯店的他,再明白不過邀請他護寺就是要他想法延續、旺盛寺中的香火。這些年各個地方都建寺造廟,一個比一個富麗堂皇,迷惑了不少平時不燒香,有事抱佛腳的“求”佛人,飛雲寺重振像一塊沉重的鐵,壓在他那個新當選的理事會負責人心底裡。雕刻佛像,增建僧房,硬化路面,印刷經書,修整水電,禮請法師,賬務清理,寺中無一分錢。“寫緣”,“寫緣”,“寫緣,”踏破門檻無數,可“化來的幾個子”因需耗資的地方太多而捉衿見肘。王偉告訴我,“飛雲寺自清朝末年到民國初,王太原居士主持。病故後,就葬在離寺廟30米處的水井旁,解放後,有王洪觀居士主持,六七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王洪松負責管理,後來寺廟修建,陸續有釋堅道、釋持慧等在此延綿香火,弘法利生,因此,飛雲寺一直人聲鼎沸,法名遠揚。“必須要讓飛雲寺鼎盛再現!再難,我都不會放棄,那怕是自己去欠債”。這是一個五十多歲退伍的男人的肺腑之言,歲月的風霜已經浸潤了這個飛雲寺山腳下壩腦村男人的堅忍不拔的護寺的心,他說話時嘴角微微上揚,我注視著他,迅速地調整了快門和速度,拍下了他那在山風中微微揚起的嘴角。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嶽帥穿紫竹喜白蓮洞裡見如來佛祖,乾隆遊梅江聞飛雲寺中擬仙人擊鼓”。四鄰八方的信士又重新回到了飛雲寺,他們施捨樂捐,重修佛殿,新建上山公路,十方眾生,絡繹不絕,寺廟裡燈火旺盛,經聲暢響,十方信士朝拜,人聲鼎沸,川流不息。

“老爸,你這些年為飛雲寺做事,不但影響自己飯館裡的生意,你還花光了自己家裡的幾十萬元積蓄,你值得嗎?”王偉遠在外地創業的孩子在微信裡這樣說。

“為菩薩做事,也是為自己做事,即使舉債,都值!”王偉這樣在微信裡回覆自己的孩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下山的路上,我心中默默地念出了這首詩。(摘自《客家風骨》2018.8.1)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青雲寺

青雲寺,位於車溪鄉小汾村公路旁山腳。始建於清朝初期,清道

光九年(1829年)由首士王寅六等重修。寺毀於20世紀60年代,佛像由信眾王上榮、王綿遠、王顯明、王洪旺、王上成、王金昌保

護,並於1974年倡儀重建為土木結構。1985年重建為石牆結構,1997年再建為磚混結構。

寺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2000年建戲臺雨棚。2001年挖水井。

2005年修繕佛殿頂戽。2006年建寺前陽臺。

寺每年八月舉辦廟會活動。自1979年起,寺恢復晨鐘暮鼓,早晚功課活動,香火興旺。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餘宏仕居土。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清雲閣

清雲閣,位於車溪鄉朱坑村公路邊。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1958年和“文革”期間佛像被毀,房屋改做辦公房和學堂、倉庫。1978年恢復擴建,塑三寶佛像。1993年至1995年塑十建八羅漢佛像。1996年建廚房。2003年建僧舍。2009年擴建廚房。

現仍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房二層,一層為客堂,二層為法殿。每隔兩年翻修維護。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鄒祖安居土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惠明寺

惠明寺,原稱烏仙崬,位於車溪鄉安塘村黃泥崬上。始建於宋朝。

“文革”期間寺被毀。1978年恢復重建,改稱惠明寺。1994年修建大門。1997年建廚房。1995年四方人士捐資建佛殿。2001年塑佛像。2005年修建,使寺結構更合理,佈局更得體,為磚混結構。2009年修通寺公路。

現寺建築面積約26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住持:釋堅德,重建至今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洞天寺

洞天寺,又名矗石巖,位於車溪鄉潮溪村河邊的一個小坳裡。始建於明朝末年。

前有梅江,後有龍潭山,寺居於潮溪山界,左右有九獅回頭山環抱。矗石巖內,常年有清泉滴下,信眾稱為奶子水。常用治眼病。1952年春車溪籍段德章將軍回鄉曾到此一遊,並書對聯:“洞中石泉清如許,天外雲山翠欲流”。

1998年重建後,矗石巖與洞天寺合二為一。2001年擴建洞天寺,並塑佛像。2005年修通寺簡易公路。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許祖盛居士。

于都縣車溪鄉的寺廟

(選自《于都縣寺觀教堂志》2010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