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车溪乡优胜村。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

寺分为上、中、下三庵。民国壬申年(1932年)绅士财洋

出资修建三庵,“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王炳辉牵头重建上、

中庵。1986年由释融提住持。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华峰寺

华峰寺,位于车溪乡坝脑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据资料记载,此寺原称辛峰阁,王氏先祖为使王氏宗祠添景观,完善宗祠风水,在宗祠外水口处建此阁。阁为三层,燕京式风格。集文峰、水阁、宗庙景观于一体。设计精巧,工艺精美,环位独立。水口有水流,龙生于水,水自招龙,龙精成蛟,因而镇蛟龙请真君。故在阁中设立了许真君神像。二楼为万寿宫,三楼供释迦牟尼、文殊地藏王等佛像,供信众敬奉。现仍保存前人留下的“水绿山青云绕渺,烛残香尽月依稀”等诗句。

1990年建戏台,1997年改为华峰寺。1999年拓宽寺前场地,有利于文娱活动,2004年装饰,使寺焕然一新。现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王机敏居士。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车溪乡丰产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东轩千里迢迢,求佛拜祖,广推效佛,建大士阁。1997年车溪籍居台湾回乡人士王三长捐资重修观音殿。

现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坚慈。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飞云寺

飞云寺,位于车溪乡同辉村。始建于唐朝,旧称黄沙洞。

相传,宋朝时期,岳飞、岳云带兵驻扎此寺。后又传,“乾隆

游梅江闻飞云寺里拟仙人鼓”。

寺背靠崇山峻岭,东有杨救贫地理大师的杨公祠。山脚下有梅江川流的寒信峡潭。

清末民初由王太原居士负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此寺。门联:“岳帅穿紫竹喜白莲洞里见如来佛祖,乾隆游梅江闻飞云寺中拟先人击鼓”。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坚道。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附;于都车溪飞云寺的故事 (作者:邓建人)

当清晨的薄雾渐渐散去,原本迷离的一切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抬头寻找那新鲜的日出,不经意间却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连绵起伏的雩山山脉中部一个分支的余脉的大山中一个叫“飞云寺”的古刹里,一抹阳光静悄悄地从窗户外的竹林里洒了进来,狭小简陋的屋子里渐渐地明朗起来了。我来到了室外,眼前的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的静谧显然已经被鸟鸣打破,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张扬和不羁,一切都那么地无争。雾霭终于被日光彻彻底底地冲淡,在群山之中,一座简朴而古老的寺庙赫然矗立在车溪嶂的人形岽背半山腰,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在这茂密的丛林中竟然还坐落着这么一座安宁的庙宇,她是如此安静地立在茫茫苍苍的林海中,完全没有一丝的不和谐,完全不会因为人造的而显得破坏自然的美感。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一阵悠扬空灵的钟声摄住了我的神经,钟声回荡在清晨的群山之间,看似打破了这一方宁静,但我更愿意往“钟鸣山更悠”去想,这空灵的钟声感觉好像是群山苏醒的前奏,暗示着昨日已经完全过去,该从现在崭新的开始。我呼吸着山中独有的凉气,踏着湿润的山间小路,朝飞云寺的大殿方向走去。清脆的木鱼声从不远处的佛殿里传来,我大步流星地走了起来,跨进殿门,三个居士早读的喃喃诵经声飘进耳朵,佛像前红烛跃动着微弱亮光和檀香然着的后袅袅上升的紫烟氤氲着我,我深深地吐了口气,弯腰,作揖,鞠了三个躬,我心里祷告着“慈悲的佛祖啊,我终于拥抱了您踱步人间,普度众生的双脚”!

我是昨日傍晚时上山的,受一位在苏州做佛教研究的朋友的委托,帮助她拍摄几组飞云寺僧人平日修行的照片。为了尽量能够完成这次拍摄任务,来之前我查阅了与飞云寺有关的资料,并请教了于都地方志办公室的学者,电话预约好车溪的一位朋友后,我便决定成行。我试着尽量用一颗真实不虚的心,去捕捉,去记录,在这个枕软裘暖,胭脂凝香的娑婆世界里依然能够笃定地在偏僻的小刹里,黄衣青灯,坚持诵经念佛的人。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寺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位年近70的的青衣老者拿着笤帚从佛殿右侧的门内走出来。瘦小的身子裹着宽松的僧袍,衣襟随着山风轻轻地摆动,我站在佛殿朱红的柱子旁,静静地凝视着一切,殿中央三尊用樟木雕刻的硕大的但还未上漆,鎏金的白兮兮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托佛的佛像的眼睛似乎永远透射出慈悲的光。“施主,你上柱香”?老者慢慢地走到我面前,对我行了佛家的礼,躬腰时,我发现他右脑门有一个拳头大的略陷的窝,尽管有稀稀疏疏的寸发。我轻轻地点了点头,接受了他的善意。上好香,我随老者出了殿门,阳光已经从人字形的山顶上铺了下来,在客堂的门口,清茶已经泡好,我试着从这个右脑门有个凹陷的窝的老者身上,去找寻按动快门的冲动……。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飞云寺位于车溪乡同辉村,始建于唐朝,旧称“黄沙洞”。南宋绍兴三年(1133),抗金民族英雄、武安军承宣使岳飞携其子岳云来于都“征剿”盘踞在离车溪有几十里路远的银坑一个叫固石洞的地方,一个吉州(今吉安)的,叫彭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而驻军于此。岳飞和其子岳云扎营驻在寺庙。岳帅视野寺周景观,当岳元帅穿紫竹喜莲花洞见佛祖菩萨。大喜,他欣然挥笔,命名“飞云寺”。也许是喜莲花洞里佛菩萨的保佑,抑或是岳飞父子用兵如神的智慧,岳家军在飞云寺里修整数日后,只派了小部分兵勇,就摧枯拉朽地解决了与南宋朝廷作对的在银坑的彭友领导的农民起义。佛经里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忆”,岳飞父子在这乡野小洞没有住上一个月就移兵别处,飞云寺山门外的野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四邻八方的信众来了一拨又一拨,噗嗤噗嗤燃烧的烛光映红了一张张苦难的的脸,从此岳飞父子与飞云寺的缘,就像佛教中的因,已经深深地种进了芸芸众生的心田。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王光洪老居士是97年上山的,一转眼在飞云寺护寺已经11个年头了,他右脑门的凹痕是有一日他下山购置日用品回寺里的山路上的、在一拐弯处被一个从山上骑摩托下山的后生撞倒,当时他已经不醒人事,后被送到于都人民医院抢救,外科医生化了20多个小时的手术,又把他从阎王殿那里拉了回来。他说是飞云寺里的菩萨不愿意让他太早地离开人世,要他留下来看护着飞云寺的香火。山路弯弯,溪水潺潺,巍巍的车溪嶂人形岽背半山腰下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他说最艰难时,寺中因为没有供奉而缺水断电,大殿和僧房也因为常年失修而晴时进光雨时漏水,寺中唯一的一个和尚都走了,他依然留下来了,春去冬来,晨钟暮鼓,每天在飞云寺的上空回响。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到,珍惜当下,就是最好的缘,最甘甜的果。王洪光老居士已经70岁了,或许飞云寺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已弥漫着他的气息,我拨动着快门,拍下了他右脑门那个凹。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梅江像一条玉带蜿蜒而去,飞云寺背面山峻陡峭,森林茂密,每当腾云起雾之时,“飞云寺”其似“小庐山”,“仙人寺”与“天堂寺”之称。飞云寺的周边有马革山,大,小金盆,大,小金鸡,大,小人形岽,寺东面有地理鼻祖“杨救贫”的墓地,以及为纪念他而建的“杨公庙”,北有宗先,西有文天祥之墓。飞云寺的山脚下,梅江川流不息,寒信峡里,水清碧绿,鱼翔浅底,绿水向上,洪水乡下,据说当年杨救贫仙逝时,把他定风水的“罗盘”特意留在了寒信峡。

王伟是在飞云寺香火最稀疏时被王光洪老居士三番五次邀请上山的,在寺庙山脚下的脑坝村口开饭店的他,再明白不过邀请他护寺就是要他想法延续、旺盛寺中的香火。这些年各个地方都建寺造庙,一个比一个富丽堂皇,迷惑了不少平时不烧香,有事抱佛脚的“求”佛人,飞云寺重振像一块沉重的铁,压在他那个新当选的理事会负责人心底里。雕刻佛像,增建僧房,硬化路面,印刷经书,修整水电,礼请法师,账务清理,寺中无一分钱。“写缘”,“写缘”,“写缘,”踏破门槛无数,可“化来的几个子”因需耗资的地方太多而捉衿见肘。王伟告诉我,“飞云寺自清朝末年到民国初,王太原居士主持。病故后,就葬在离寺庙30米处的水井旁,解放后,有王洪观居士主持,六七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王洪松负责管理,后来寺庙修建,陆续有释坚道、释持慧等在此延绵香火,弘法利生,因此,飞云寺一直人声鼎沸,法名远扬。“必须要让飞云寺鼎盛再现!再难,我都不会放弃,那怕是自己去欠债”。这是一个五十多岁退伍的男人的肺腑之言,岁月的风霜已经浸润了这个飞云寺山脚下坝脑村男人的坚忍不拔的护寺的心,他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我注视着他,迅速地调整了快门和速度,拍下了他那在山风中微微扬起的嘴角。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岳帅穿紫竹喜白莲洞里见如来佛祖,乾隆游梅江闻飞云寺中拟仙人击鼓”。四邻八方的信士又重新回到了飞云寺,他们施舍乐捐,重修佛殿,新建上山公路,十方众生,络绎不绝,寺庙里灯火旺盛,经声畅响,十方信士朝拜,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老爸,你这些年为飞云寺做事,不但影响自己饭馆里的生意,你还花光了自己家里的几十万元积蓄,你值得吗?”王伟远在外地创业的孩子在微信里这样说。

“为菩萨做事,也是为自己做事,即使举债,都值!”王伟这样在微信里回复自己的孩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下山的路上,我心中默默地念出了这首诗。(摘自《客家风骨》2018.8.1)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车溪乡小汾村公路旁山脚。始建于清朝初期,清道

光九年(1829年)由首士王寅六等重修。寺毁于20世纪60年代,佛像由信众王上荣、王绵远、王显明、王洪旺、王上成、王金昌保

护,并于1974年倡仪重建为土木结构。1985年重建为石墙结构,1997年再建为砖混结构。

寺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2000年建戏台雨棚。2001年挖水井。

2005年修缮佛殿顶戽。2006年建寺前阳台。

寺每年八月举办庙会活动。自1979年起,寺恢复晨钟暮鼓,早晚功课活动,香火兴旺。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余宏仕居土。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清云阁

清云阁,位于车溪乡朱坑村公路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1958年和“文革”期间佛像被毁,房屋改做办公房和学堂、仓库。1978年恢复扩建,塑三宝佛像。1993年至1995年塑十建八罗汉佛像。1996年建厨房。2003年建僧舍。2009年扩建厨房。

现仍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房二层,一层为客堂,二层为法殿。每隔两年翻修维护。

2005年10月20日经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邹祖安居土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惠明寺

惠明寺,原称乌仙岽,位于车溪乡安塘村黄泥岽上。始建于宋朝。

“文革”期间寺被毁。1978年恢复重建,改称惠明寺。1994年修建大门。1997年建厨房。1995年四方人士捐资建佛殿。2001年塑佛像。2005年修建,使寺结构更合理,布局更得体,为砖混结构。2009年修通寺公路。

现寺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住持:释坚德,重建至今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洞天寺

洞天寺,又名矗石岩,位于车溪乡潮溪村河边的一个小坳里。始建于明朝末年。

前有梅江,后有龙潭山,寺居于潮溪山界,左右有九狮回头山环抱。矗石岩内,常年有清泉滴下,信众称为奶子水。常用治眼病。1952年春车溪籍段德章将军回乡曾到此一游,并书对联:“洞中石泉清如许,天外云山翠欲流”。

1998年重建后,矗石岩与洞天寺合二为一。2001年扩建洞天寺,并塑佛像。2005年修通寺简易公路。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许祖盛居士。

于都县车溪乡的寺庙

(选自《于都县寺观教堂志》2010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