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不正经金融研究院

第一, 是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 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穷是因为他们蠢。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上海 这样一个城市,一个奋斗的年轻人,住在10平米的隔断间里,几双500元起步的休闲鞋,600元的香水,10元一张的面膜,只是这个城市生活标配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藏在手机和信用卡里,玩游戏的笔记本,IphoneX是信用卡分期付款,外卖、网购则从花呗付钱,到手的工资全部用于还款、房租和外出吃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31个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为上海,达21321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09元。上海人爱卡也是没谁了,几乎什么类型的卡都爱。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支撑这种消费的,无疑是消费金融的巨大发展,2010-2017年间,全国消费性贷款由7.39万亿增长至31.5万亿元,年增长率大约在20%左右。不过消费金融圈目前的形势确实比较复杂,传统银行系,坐拥低成本资金和可观的用户,新晋互联网电商系,也早已占山为王,而以流量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军,才刚开始入局。

既然大家都上了牌桌,各自想法和资源又不一样,怎么玩儿就成了关键性问题。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对银行系来说,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实在有限,大部分的银行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都把火力集中在房产和汽车上,如果要开发申请一个新项目,周期长,程序也十分复杂,往往最后一核算也没挣几个钱,风险还巨大,就不了了之了。就以二手车分期为例,站在市场前端的也就那么几家银行,大部分银行会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业务,利润还不足以支撑成本。

但是扩展新的业务场景已经是箭在弦上,高频次场景吃穿行都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低频场景也不能放过,哪怕一生只有一次的墓地分期,也已经有人涉足。再比如教育类消费贷,传统以留学场景居多,然而有些公司看到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爆,果断进入这个市场,无论是技能培训还是考前培训,以往都是父母大笔一挥就买了单,现如今不用了,办个分期可以慢慢还,大量艺考生的大学还没上,学生就欠了一屁股账(未必是坏事)。这就拓展了新的金融场景。

在汽车金融端,更是玩儿出了新花样,新车质押分期接受度最高,但早已经不再新鲜,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以租代购,甚至是回租模式,都可以算是新瓶装了旧酒,内在还是消费贷的内核,可外包装已然成了融资租赁,并且向三四线城市大肆扩张。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2007-2022年融资租赁行业渗透率变化及预测(单位:%)

对有银行背景的玩家,受限于银行的体制,能玩的花样同样不多,提升获客能力就成了关键,2018年下半年,汽车金融的融资租赁模式,似乎又有了别样的发展生机,问题的关键都不在资金来源和成本上,而在于这种模式已经彻底从金融模式转变为销售模式,与其说是金融公司,倒不如说是另类的汽车销售公司,只要有能力发展SP,把网络铺设下去,到一线获取客源,一样可以做得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在金融端直接挣钱的思路也收到严峻的考验,原先销售二手车的经销商,由于价格的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消除,基本放弃了赚取差价的念想,靠着推金融来赚钱,现在的情况是:靠金融挣钱思路也要抛掉了,直接把以租代购、卡分期的金融业务作为流量入口,整合资源,进一步在车辆的后续使用环节上获取利润,比如,保险,保养,升级等等。同时将汽车金融和后市场聚合在一起,其间可能还掺杂有新媒体的矩阵传播和营销,进一步增强获客能力。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对互联网的新玩家来说,无论是传统电商入口,还是新兴的各种流量入口,可以凭借一战的自然是躺在流量背后的大数据。由大数据带来的风控效率新变化,也在推动消费信贷的新升级。

就汽车金融的场景来说,信贷审批时效问题始终是在风险控制之外的重要课题,在消费群体年轻化的今天,利率问题反而不是关键,而审批时效问题往往是一剑封喉。这就要求产品后台对风险的把握要准,并且要快,质量也效率同步高效。在这一点上,除了互联网电商能掌握个人互联网消费的信息,由此通过一定的分析模型可以对个人信用做出判断之外,流量风口实际上只能分析出消费者的个人偏好,而对经济条件,信用状况的描述相对模糊。

与此同时,非互联网机构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数的API接口,得到相应的征信数据,无论是银行的还是互联网的。这就使得大家在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风控技术应用水平相差不多,剩下的就是谁更专注,跑得更快的事儿了。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金融模式已经从粗放的业务模式向着精细化的未来前进,在这一路上,对消费新场景的挖掘,在旧有模式上创新,并且在风控端继续提升效率,是增强竞争力的三大法宝。

汽车金融玩家的三板斧

不正经汽车金融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