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愿见者得福,请看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会,是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举行的以供养三宝、超荐七世现世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鬼神为内容的佛教节日。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救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应即往解救。佛教徒举行盂兰盆会,其根据是《盂兰盆经》,此经为西晋竺法护所译。

经中说:释迦弟子目连得到六神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观视世间,看到死去的母亲已转生为饿鬼,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如处倒悬。目连悲哀,以钵盛饭往饷其母,但母得钵饭,未及入口,饭食即化为灰炭,不得饮食。目连悲号泣涕,求佛救度。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佛告诉他说:“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雨季结夏安居结束之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世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由此功德,“现世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经中又说:“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生中,福乐无极。”

因为目连救母的故事,佛教中便有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净土盂兰盆经》说:十六国王及诸居士、夫人闻佛说目连救母的故事,各造种种宝盆盛以饮食,献佛及僧,大概印度当时已流行盂兰盆会了。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相传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幸同泰寺,始设盂兰盆斋。

后来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而盂兰盆会也因此盛行起来。

《法苑珠林·祭祀篇》载,唐代凡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民间施主亦到各寺院奉献盆及种种杂物。《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五十一等记载,唐代宗在大历元年(766)在宫中内道场举行盂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缀幡上,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每逢此时,长安诸寺都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精心点缀,各竞其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竞修功德。

到了宋代,盂兰盆会仍然盛行,但供养佛僧的内容逐渐减弱,而超荐亡灵的色彩有所增加,从以盆供僧转变为以盆施鬼,目的是救度死去的亡灵。

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之说,“三官”也称“三元”。天官赐福,生于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地官赦罪,生于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水官解厄,生于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道教吸取了佛教的有关教义,宣传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能定人间善恶,于是,道士们在这一天日夜通经,据称能使饿鬼囚徒得到解脱。

佛教采取了道教中元节的说法,称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为“中元节”,后来,又俗称“鬼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有何关系?有何禁忌?

《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裁,中元节期间,寺庙印卖《尊胜陀罗尼经》和《目连经》,街上有人卖冥器包括鞋靴、帽子、衣服等,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面织成灯窝状,称“盂兰盆”。盆上挂着衣服、冥钱等,用火烧化,以祭奉祖先亡灵。

人们还常演出目连救母杂剧,到十五日止,观者甚众。宋代民间均以此日具素馔享先祭祖,画目连救母像,作纸船、冥钱、竹盆等奉祠,而寺院也于此日为施主建荐亡祭祖的盂兰盆会。此后,盂兰盆节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祀奉祖先、超荐亡灵的民间节日。

后来,民间又把中元节改在七月十四日,据说在宋代末年中元节前夜,人们正准备过节,突然元兵入侵,大家只好提前一天举行祭祖仪式,此后相沿成习,就将七月十四日当作中元节了。


随喜转发 阴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