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機助新疆棉田步入「無人」春耕時代

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24日電 題:智慧農機助新疆棉田步入“無人”春耕時代

新華社記者李志浩、胡虎虎

春分已過,在全國棉花主產區新疆,棉田春耕正從南到北逐步展開。眼下,新的變化正在發生。

23日上午,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二八臺鎮的一片50畝農田裡,犁地、平地、播種、施肥、覆膜全部由3臺自動導航駕駛的拖拉機完成,“智慧”農業在南疆地區初展身手。

這是一場自動導航駕駛系統的田間演示會,是農業裝備企業雷沃重工與華南農業大學在農機智能信息化領域合作多年後的一次成果展示。

在拖拉機的駕駛艙內,記者看到,駕駛員的右前方裝有一塊觸控式液晶顯示屏,拖拉機作業和田塊環境等一覽無餘,在點擊開啟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後,拖拉機隨即進入自動航行模式,油門、方向盤不用人來操控,按照設定好的直線勻速前行。駕駛員則在拖拉機外觀察。

為什麼要讓拖拉機自動導航駕駛?這片演示田的承包戶劉偉武此前一口氣買下7臺雷沃阿波斯拖拉機。“就是要解決棉花種植‘播行不直、接行不準’的問題”。他說。

作為種棉大戶,劉偉武發起的合作社今年共流轉14000畝土地,全部種植棉花。他說,如果播種不直、播行之間接行的距離寬一道窄一道,不僅影響土地利用率,後續給棉花進行打頂、收割時,那些同樣具備自動導航駕駛功能的大型機械就難以“對行”進行作業。

要實現棉花從播種、打藥、田間管理到採摘的全程機械化,“一開始播種的精度就必須要高”,與雷沃重工合作研發出這一無人駕駛棉花播種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強調。

而過去,播種直不直、接行準不準,全靠駕駛員的手和眼。

“新疆都是大塊的田地,一望無際,沒什麼參照,人工駕駛播種很考驗駕駛員的本事,一不小心就會歪。”羅錫文院士回憶,幾年前他來新疆調研時,就看到有農民為了種地“直”,小跑著跟在播種拖拉機後面,不停用尺子測量播行間距,“很辛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佔全國的60.8%,產量佔全國74.5%。擁有780萬畝棉田的阿克蘇地區,棉田面積約佔全國的1/3,是新疆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

但相比已高度機械化的北疆地區,阿克蘇所處的整個南疆地區儘管地理條件適宜,棉花機械化程度卻很低,主要靠人工來進行種植、管理和採收。

“如果轉為機採棉模式,一畝地成本能降低370元。”阿克蘇地區農機局黨委書記羅合曼·庫爾班表示,目前人工採棉花,勞動力一年比一年難找,有些農戶家的棉花,從去年10月斷斷續續到今年1月才採完。

“如果像北疆一樣進行機械化採棉,棉農就可以在價格最高的10月採完交割,有效實現節本增收。”羅合曼·庫爾班說。

為此,南疆地區正通過劉偉武這些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力推廣機採棉模式。2018年,僅阿克蘇地區就有250萬畝將按機採棉模式種植,其中150萬畝將使用機械來採摘。

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到機械化農業轉型過程中的新疆,對機械化和智慧農業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羅錫文表示,基於全球衛星定位的農業機械精準導航與自動作業系統已是現代農業的關鍵,對於趕超世界農業先進水平,現在正是發力期。而這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駕駛播種拖拉機,還只是一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