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許家印:低調踏實扶貧 堅守慈善初心

說起許老闆和他的恆大,光環很多。既有出身於微末、走上人生巔峰的勵志故事,也有不甘沉淪、助力中國足球走向世界的綠茵夢想……而一一歷數,其中最動人的,卻莫過於扶危救困、熱忱反哺社會的赤子之心。據悉,恆大成立22年來,已累計納稅1850多億,慈善公益捐款113億元,直接解決就業260多萬人。自2015年以來,更是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無償投入100多億元,致力於到2020年幫助當地100多萬貧困老百姓全部穩定脫貧。

這些善舉像火把。

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幸者。有的遭遇病魔肆虐,有的不得不承受大自然施威,有的則只因為生在貧困之家。當與命運狹路相逢,如果說個人努力是微觀自助,國家救助是宏觀調度,那麼,來自企業和社會的善舉則可謂中觀層面的溫暖。一筆筆善款,一次次支教,一處處房屋,一項項產業,一份份保險,給暗夜中的人們送去希望。

首善許家印:低調踏實扶貧 堅守慈善初心

許家印在表彰大會上作代表發言

目前,我國實體註冊的企業大約有三千多萬家,每年為慈善事業做出上千億元的貢獻。越來越多企業家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積極投身公益慈善和脫貧攻堅,這份企業家精神彌足珍貴。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有目共睹,這一群體的成長、壯大,已經成為傳遞社會溫暖的生力軍。同時也說明,我們的企業家隊伍日漸成熟,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越來越有責任、能擔當。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慈善事業”,鼓勵民間力量投入慈善等領域,就是要激發社會活力,從而改進社會治理方式。這一新形勢,讓企業家們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熱情和決心空前高漲。

然而,美好的願力如何轉化為實效?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善許家印:低調踏實扶貧 堅守慈善初心

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現場

首先,始終莫忘來處。正如在“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許家印作代表發言時所說,“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赤誠如此,讓人溫暖而感動。

要知道,如今活躍在市場的企業大多伴隨著“春天的故事”應運而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無不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全社會的理解、幫助與支持。因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既是反哺,也是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

其次,還應秉持初心。不得不承認,慈善公益界並非只有暖色調,亦不乏沽名釣譽之徒。當慈善成為有些人牟利的工具,當公益被搞成徒有其表的作秀,不僅變味,還令人寒心。因此,當企業家和企業做慈善的時候,不妨多問問本心,做這一切為了什麼?

恆大人的答案,或許是,“為了他們的笑容”。在畢節市大方縣流傳著一組貧困戶張奶奶的對比照。一張是老房子裡,生活的重擔壓得老人愁容滿面;一張是在異地安置房裡,她對著鏡頭笑逐顏開。那種燦爛,頗有感染力,讓人安慰。

此外,還要創新手段。如今,“做慈善不僅僅是給錢”,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如何防止養懶漢?如何激活貧困戶的內在動力?“輸血+造血”如何雙效合一?“扶貧+扶智”怎樣多管齊下?一系列難題擺在幫扶企業面前,等著他們答卷。

有意思的是,企業參與慈善和扶貧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市場敏銳性強,按照市場思維來佈局,用經濟手段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第二則是執行力強,這是企業能夠發展壯大的秘方,獎罰分明。得益於此,不少創舉正在因地制宜地展開,令人欣喜。例如,恆大在畢節市開展產業扶貧,引進產供銷一條龍渠道,以市場的力量杜絕了扶貧大起大落。

總而言之,企業家慈善好比一種“熱傳導”,既把溫暖送給需要幫助的人,也帶動了全社會傳遞正能量。對慈善事業的鼎力支持,背後是對貧困和苦難的莊嚴挑戰,是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的使命必達。為這樣的企業家點贊,期待善意盎然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