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贵医,始建于1938年,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贵阳医学院。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之一,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唯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5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截至2015年04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在校全日制学生14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 121万册,数字图书 4952GB。设有20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社会学科、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0余人,正高职称220余人、副高380余人。

贵州医科大学

文化传统

校名

贵州医科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选用繁写的毛主席的行书字体。中文名简称“贵医”;英文名“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的标准字体是AdobeHebrew-Bold字体。

老校徽

老校徽为一杖,上绕一蛇,杖上端两侧有翼。此标帜系由古希腊诸神使者Mercury手中所持之Caduceus手蛇化而来。Mercury为诸神使者,又为驱病托梦之神,手中常持一杖,上绕两蛇,杖上端两侧有翼,常以之招人入梦。相传彼曾见两蛇互斗,乃以之象征彼所应解决之纷争。杖上之双翼,所以表示其传达神意之速度。

稍后,蛇又为希腊医神Cisklepios之标帜,后人之Asklepios 画像中,即可见其手中持一杖,上绕两蛇,Asklepios相传为乐神Apollo 在人间之子,后为Thessaly之酋长。以善医著名,后人尊为医神,乃跻於希腊诸神之列。祠彼之庙,演化为最早之医院,神龛中祠诸蛇,患者求治,先斋戒沐浴,献蜜糕及烤肉,卧殿中床上,熄灯入睡后,庙中祭司出,敷药於病者之眼上,作鸡鸣,有巨蛇出自神龛中,舐病者之眼,病者霍然。

由上之传说,可见Caduceus自古已为医道之标帜,而蛇之化成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之象征,众谓可以驱除百病,亦为时甚早。本学院采此为校徽,亦即其为医学之象征也。

新校徽

贵州医科大学校徽外形为圆形,象征着团结和凝聚。上方贵州医科大学校名选用繁写的毛主席的行书字体,下衬以相交的橄榄枝,以表达现代气息和尊重人民领袖的感情。校徽中央的三角形图案是沿用国立贵阳医学院老校徽适当修改而成(内有一杖,上绕一蛇,杖上端两侧有翼。此标帜系由古希腊诸神使者Mercury手中所持之Caduceus手蛇化而来。Mercury为诸神使者,又为驱病托梦之神,Caduceus自古为医道之标帜,而蛇之化成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之象征,众谓可以驱除百病,亦为时甚早。杖上之双翼,所以表示其传达神意之速度),“1938”字样为学校建校时间,力图反映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传承。下方环行采用单色,既使整体浑然一致,又鲜明地显示出学校历史和现代的高度统一和一脉相承。

贵州医科大学

校训: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

校训释义(源自国民三十七年国立贵阳医学院便览):

惟能对自己忠实,乃能言治事治学;欲建设合於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情形之公医制度,尤须具有服务人群的精神。

历史教训,固应重视;但我国千余年来拟古之恶习,实应纠正。建设新中国,仍应以现在及未来之社会趋势为准则。

治学者、行医者首先要自己做到诚实,才能做到忠于人民和大众,只有尊重历史不忘记过去,才能面向未来,开辟未来。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2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个,是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

重点学科

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剂学 、卫生毒理学 )。

贵州省重点学科(9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剂学、卫生毒理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 培育)、生物医学工程(培育)。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重症医学科学、急诊医学科学、皮肤性病科学、普通外科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

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5个):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科、血液科。

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内分泌代谢科、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学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2010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09项,其中教育部和省级教改项目23项;获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3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各4个,省级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4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2012年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为“贵州省医学教育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学校建立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12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7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6所,拥有非临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80余个,保障了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学校还是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省级“基础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90余部,其中主编16部,副主编17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专业。

贵州省特色专业(4个):药学、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口腔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药学、临床医学。

贵州省示范型本科专业(8个):临床医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院影像学、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药与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贵州省人才基地(5个):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基地、贵州省外科人才基地、贵州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基地、贵州省地方性与民族性疾病防治人才基地、贵州省人体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研发人才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17门):分析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病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临床免疫学与检验、环境卫生学、内科学、新视野大学外语、妇产科学、医学心理学。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

1937年12月31日,教育部聘李宗恩、朱章赓、杨崇瑞等教授为筹备委员,并任命李宗恩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1月1日筹委会在汉口建立,教育部加聘张志韩和杭立武二人为筹备委员。在汉口实际负责筹建工作的还有原武汉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汤佩松等,到贵阳后还得到原贵州省省立医院院长朱懋根的大力协助。

1947年7月,李宗恩院长调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另任朱懋根教授为国立贵阳医学院院长。此时的贵阳医学院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学校广大师生职工欢庆解放。

11月25日,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派卫生处樊茂萱为军代表、张祖良为军事联络员,接管贵阳医学院。

1950年2月3日,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命令将贵阳医学院划归文教接管部直接管理,调回樊茂萱、张祖良同志,改派安瑞琮为贵医军事联络员,同年4月14日,又改派何建明为军事联络员,另派文教接管部秘书主任陈大羽协助行政领导工作。

1950年12月24日起,取消“国立”两字,正式更名“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

文革十年,学校广大教师和医护人员,继续坚持救死护伤,防病治病,送医送药,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制订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举办医学专科进修班,开办金沙和织金分院。

1971年成立“贵州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随即举办肿瘤普查学习班。地方性氟中毒症、慢性微电极技术、巴拉巴拉按蚊实验室种群驯养成功3个科研成果,在1978年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及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寄生虫学教研组、生理学教研组荣获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学校由于科研成果突出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学校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由4个较好的学科、专业及5名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为导师进行招生,经初试及复试,从33名考生中择优录取8名硕士研究生,金大雄、孟庆华、李贵真、张美祥教授和刘家骝副教授为第一批硕士生导师。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医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内科学四个学科获得硕士授予权。同年,8位毕业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学校198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专业也不断扩大,从1978年至1984年,由4个学科、专业发展到15个学科、专业,指导教师从1978年的教授4人、副教授1人,增加到教授8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8人。先后招生的学科、专业有医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内科学、X线诊断学、微生物学、皮肤病学等。

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免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单位。

1997年又成为全国首批“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单位。

2003年9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新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学位[2003]56号)公布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全省唯一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被遴选为贵州省属重点建设高等院校之一。

2009年,时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受聘为名誉院长。

2009年及2011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分别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校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单位”项目,并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6月16日,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201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贵州医科大学签署备忘录,对口帮扶贵州医科大学。

2017年,该校4个学科门类获2017年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立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