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滴顺风车的心理学分析

晚上在公交站旁打车,边上有个女孩拉着箱子问边上的人,请问去**打车是在马路这边吗?女孩说的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边上等车的人对她说,“这么晚了,打车不安全,你去那边坐地铁,很快会到的。”女孩说:“地铁会慢些,我想打车过去。“打车不安全,你一个女孩家,又不熟悉地方,地铁差不多两分钟一站,和打车等红灯的时间加上差不多的。晚上要注意安全。”后来,女孩在人们的劝说下去坐地铁了。


身在大城市的人们也感受到了夜间出行的安全问题,源自于5月5日深夜在郑州发生的一起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的事件,一时间人人自危。大家谴责滴滴公司为了赚钱,对司机审核存在重大漏洞,甚至还有对乘客评价的应用功能。


一方面确实是滴滴公司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滴滴顺风车主的心理分析,为什么顺风车不如出租车安全?


1、出租车司机出车是一份工作,而滴滴顺风车主们可能是为了顺路省油钱,为了派遣无聊的旅程,为了猎奇等等,总之社交的属性变得更重,甚至之前有“上车”APP,鼓励大家上传车辆的照片和个人的照片,发现周围用户和车辆认证,是社交应用而不是打车的目的应该很清楚了。


出租车是个辛苦的工作,凭借着时间和精力赚钱,安安稳稳,爆不了富,如果你打到出租车,车主年龄还比较大,多是稳稳定定养家糊口的人。司机整天在密密麻麻的城市道路穿梭,遇到什么人都不觉得新奇,只是一份普通的日常工作。他们普遍认路,车技好,经常在拥挤的上下班车流中,穿行的游刃有余。


而滴滴顺风车司机,多半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在下班或空余时间偶尔客串下,顺路捎个人,分摊下油费,有时甚至要行程两头接送,赚的并不多,可能图的是和人交流的乐趣吧。也有顺风车司机一个人用几个手机抢单,车上坐满人才会出发,当然这种也不存在安全问题。只是乘客体验非常差。


顺风车司机多抱着顺路的心态,所以有时候纷争和摩擦不可避免,比如定位的问题,司机和乘客相互找不到;比如不认路导致乘客迟到;双方过多的交流也会有危险的存在。顺风车主或多或少抱着社交的目的,心里并没有严格明确的司机乘客的分别,过多的暴露线索刺激,容易引发纠纷。另外,滴滴对乘客隐私方面保护的不够,

由于隐私保护的漏洞,乘客害怕遇到有企图的司机,司机害怕遇到恶意乘客。


总之,出租车司机出车是为了赚钱,是一份专业的工作,而顺风车司机只是顺路,友好出行,多数不靠这个养家糊口,只是一个新奇的兼职,甚至有的是抱着撩妹的目的而来,安全性可想而知。


2、出租车公司审核严格,而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就相对简单,审查不严格。


毕竟只要有更多的人注册司机并上路接单,滴滴公司就可以赚钱。一般正规的出租车司机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备案、登记,需要提供三年以内无任何违法犯罪、无违章记录的证明,并到当地派出所盖章;公司还定期组织司机进行培训。


相对于出租车的严格程度,网约车主很容易就注册上路了,甚至一个人可以用几个手机冒用他人信息注册。


两者的差别,是一个流程仪式的差别。出租车司机付出了巨大的金钱和时间代价,并有稳定的备案,哪个车子联系到哪个人,住址电话信息都有备注,出了违法犯罪案件,一下子就查到你。


而网约车相对简单的程序并没有对车主造成压力和约束,极易引发不安全事件。


心理学中的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此,付出的代价越大,责任越明确,人们越会珍惜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简单的程序不仅是监管的漏洞,也对心理上约束毫无帮助。


最后,希望类似的事情都不再发生,大家出行还是要提高安全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