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建校於1826年,位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世界頂尖公立綜合研究型大學,排名穩居世界前十,為享有頂級聲譽的英國老牌名校。

它是倫敦大學聯盟(University of London,簡稱UOL)的創校學院,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英國金三角名校,羅素集團成員,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成員,SES-5成員。

倫敦大學學院誕生了3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 ,此外還不乏科學、政治以及文化等領域的名人。其中包括 “光纖之父” 高錕,“電話通訊之父”亞歷山大·貝爾,DNA發現者“生物分子學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建築電訊派”核心彼得·庫克,人工智能AlphaGo 算法的創建者戴密斯·哈薩比斯與大衛·席爾瓦,文學大師泰戈爾, 印度國父聖雄甘地,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 等。

倫敦大學學院擁有國家醫學研究中心(NIMR),歐洲頂尖的太空探索實驗室(MSSL),以及世界著名的蓋茨比計算神經科學中心(GCNU)等領先科研機構。其主校區鄰近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國王十字車站和攝政公園,坐落於倫敦市中心。

該校在2019 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0名,英國第4名;2017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位列世界第16名,英國第3名;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位列世界第15名,英國第4名;在由英國官方2014年大學科研水平排名(REF)中,倫敦大學學院位列全英第2名,僅次於牛津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師資力量

倫敦大學學院有教學及研究人員共7000多名,教授648多位。其中51名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s of British Academy),15名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Fellow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121名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Fellow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56名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Fellows of Royal Society)。

在UCL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中,有34位諾貝爾獎得主與3位菲爾茲獎得主,其中有15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距今最近的獎項之一,是2014年UCL的John O'Keefe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英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設在倫敦大學學院。它有著6次獲諾貝爾獎的殊榮,現今有超過721名科研人員,每年有超過2千700萬英鎊的預算。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院系設置

倫敦大學學院是英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廣的綜合性大學,專精於科學技術、醫學與政經。

優勢學科包括:金融、數學、生化、通訊、醫學、遺傳、計算機、法律、地理、建築、心理學、歐洲語言等。

該校共設有11所大學院:UCL藝術與人文科學學院、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院、UCL腦科學學院、UCL工程科學學院、UCL法學院、UCL生命科學學院、UCL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UCL醫學科學學院、UCL人類健康科學學院、UCL歷史與社會科學學院、UCL教育學院。

學術合作

倫敦大學學院與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南安普頓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共同組成英國 “科學與工程南聯盟(SES)” ,該學術科研機構為為凝聚學識見解和資源所建構之集團。這是英國最強大的科學聯盟與集團,亦為世界最領先的科學和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與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合作組建托馬斯·楊材料科學中心(TYC)。目前有大約100多個研究團隊,所涉及的學術部門包括物理、材料、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和工程學。

2003年8月1日,馬爾克姆·格蘭特教授取代德里克爵士成為新的校長,馬爾克姆教授開始加強UCL和國際上的聯繫,將UCL塑造成"倫敦的全球性大學"。在他的任期中,學校加強了與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諸多世界頂級大學間的聯繫。

2003年,倫敦大學學院與帝國理工學院合作成立了倫敦納米技術研究中心(LCN),進行納米技術領域研究。同年,愛思唯爾與倫大學院合作開辦了大數據研究中心。

2007,倫敦大學學院(UCL)與倫敦政經學院(LSE)和帝國理工學院(IC)聯合共建的國家計算金融中心(CFCA),機構位於UCL工程科學學院。有二十家企業合作伙伴,包括瑞士信貸,湯姆路森,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HSBC,花旗銀行等。

2009年,UCL與耶魯大學在醫學方向展開深度合作(連同耶魯-紐黑文醫院),簽訂了兩校史上最具規模的合作項目,建立倫敦大學學院—耶魯大學聯合研究部(Yale UCL Collaborative)。後由醫學拓展至諸如數學,經濟學,法學,哲學等多方向的科研合作及博士聯合培養。

2009年,倫敦大學學院與劍橋大學共建集成光電系統中心(IPES),用於共同培養電子工程博士以及世界級的電子科研人才,該中心同時還得到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資金支持。

2010年,諾貝爾獎得主,遺傳學家保羅·納斯提議,建立一個巨型實驗室,命名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CI)。該實驗室由英國醫學委員會和惠康基金會牽頭,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和英國癌症研究所合作。2015年11月實驗室將竣工,這家耗費6.5億英鎊(約63億人民幣)、佔地9.3萬平方米的研究所將全功率運行,將有1600位科學家和工作人員在這裡工作,它將成為歐洲最大的單一醫學生物實驗室。

2015年,英國政府宣佈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華威大學為艾倫圖靈研究院(ATI)的五所始創大學成員。此研究院旨在促進對進階數學、計算機科學、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運用。

2016年,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院與北京大學校簽署協議,共同開設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項目。北大國際MBA,就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NSD)與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院(SoM)的合作辦學項目。此外,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在醫學、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語言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開展有研究和教學合作。

2017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為“中英大學工科教育與研究聯盟”成員,該聯盟是中國和英國合作建立的第一個以工科教育與研究為特色的大學聯盟,聯盟中方大學包括9所工科見長的985大學:東大、北理、哈工大、天大、同濟、重大、大連理工、西北工業和華南理工,秘書處設在東南大學;英方大學包括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伯明翰、卡迪夫、諾丁漢和華威,秘書處設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建立學術合作交流機制,共同授予聯合學位(Joint Degrees)。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發展歷史

創始

倫敦大學學院(UCL)始建於1826年2月11日,最初的名字就是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 )。鑑於當時的最著名的也是英格蘭僅有兩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是嚴格意義上的教會學校,UCL立意成為宗教性質的大學之外的選擇。UCL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所綜合大學所建立的,而不是學院或者研究機構。

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 - 1832),哲學家,由於在倫敦大學學院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公認為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之父。 儘管他經常被記載入學校的創建工程,但事實上他本人並沒有實際參與UCL的建設。邊沁本人是高等教育應廣泛推廣理論的強烈擁護者,並被與學校的早期宗旨“教育人人平等”聯繫起來。漠視一切性別,宗教信仰,政治主張上的差異。“國際化”(International)一詞,就是由邊沁本人創造出來的。他的遺體正陳列於UCL主建築的北部迴廊作為永久的紀念,完全向公眾開放。

19世紀

倫敦大學學院於1826年2月11日,由詩人托馬斯·坎比爾及律師亨利·布盧姆厄姆兩位蘇格蘭人創辦。1825年,坎比爾到訪了現在德國的波恩大學。與時下的牛津、劍橋兩所高校不同,波恩大學的宗教自由獲得了坎比爾的讚賞。回國後,他致函深受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影響的布盧姆厄姆,表示有意於倫敦建立一所這類型的學府。該信件亦在同年2月刊登於《泰晤士報》,成為最早有關創立倫大學院的公開草議。在倫敦猶太人社團的領袖——以撒·里昂的撮合下,兩人著手規劃興建項目。學校最終於1826年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面世,成為當地唯一不論學生性別、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其理事會委員沒有一位是宗教領袖,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德因而稱其為“戈爾街的無神學府”。開創多元學科、重整講堂機制、取消宗教考核、管治民主化等均為其最刻意模仿的制度。

1826前,早已成立的學校理事會曾在國家議會上提議頒憲,以確立倫大作為獨立高等學府的地位。可這惹來了不少反對聲音。除了國內英格蘭教廷、牛橋兩校及醫學界的反對外,奧地利外交官梅特涅亦要求他的駐英大使轉述他對此計劃“可能有損英格蘭發展”的看法。直到1831年,由輝格黨帶領的政府才成功為該校爭取到皇家憲章,賦予其頒授學位的權力。不過,由於當時已有了倫敦國王學院,故兩校合併為倫敦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原本的這所“倫敦大學” (London University) 則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

倫大學院亦在19世紀開創了不少先河。其為第一所提供經濟學、地理學、建築學、化學、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土木工程學教育的英格蘭高校。1893年,英格蘭第一個學生會亦在倫大學院成立。

20世紀

步入20世紀,倫大學院急速成長。雖然學院在二戰中被炸燬,但多數院系於1939年期間就搬離了倫敦。20世紀中至下半葉,學校與多所醫療科學研究中心合併,並分別與皇家自由醫院及倫大學院附屬醫院合辦了醫學院及倫大學院國家醫療服務信託基金會,使其成為了英國重要的生物醫學研究基地。除此,猶太文化研究院、斯拉夫與東歐文化研究院、人類學研究院及太空科學實驗室亦相繼於倫大學院成立或重整。1973年,學院成為了第一個ARPANET(現代互聯網之先驅)的全球鏈接點,並在同年發出了世上第一封電子郵件。

1906年,格雷戈裡·福斯特成為了學校第一位教務長,執務23年。

1907年,倫敦大學在皇家憲章的規定下重組,數所學院亦獲併入此高校系統。惟包括倫大學院在內的所有成員學院畢業生均只獲賦予“倫敦大學”的學位證書。1976年,新的憲章將法定獨立權歸還各學院,除了獨立頒授學位的權力。倫大學院的英文名稱中,位於“College”一字後的逗號亦被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