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爲什麼稱作「菩薩」而不是「佛」?

甲冠天下替代抗生素生物製劑


觀音菩薩被一些學者稱作東方女神,在佛教中,她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在唐代以前,觀音菩薩是男身,在唐代,一些人認為妙善公主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由於女性比男性更具備仁慈、柔和的心腸,所以,自唐代以後,觀音菩薩就以女性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觀音在名號上雖然沒有佛號,但在地位上,幾乎跟佛是平等的。佛經上說,觀音在很早以前就已經修煉成佛,法號為“正法明如來”,按地位來說,觀音並不比如來差多少,因此,觀音被尊稱為“西方三聖”之一。在有些說法中,觀音的地位更高,甚至認為他是“阿彌陀佛”的繼承人。

觀音放棄佛號,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觀音淡泊名利,更願意做救世主。

觀音看到天底下許多人在受苦受難,為了普度眾生,甘願放棄佛號,成為一個仁者。

從許多佛教故事,或神話小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觀音通常會變化成形形色色的人,行走在普通大眾中間,目的是發現民間疾苦,繼而為百姓解決困苦。全國各地都流傳著觀音普度眾生、解除民間疾苦的故事,所以,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觀音廟,人們對她極盡膜拜。

從這一點來看,觀音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不是佛,卻勝似佛。

其二,任何世界,不論是人界,還是天界、仙界、佛界,都適合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王者。要不然,眾口難調,總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佛界高高在上的王者是釋迦牟尼,是阿彌陀佛,是如來,所以,就不需要觀音再成為另一個佛了。觀音只需執行好佛祖的旨意,做好分內之事,就足矣。


鴻鵠迎罡


提到觀音菩薩,人們會很自然地想起《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一路得觀音菩薩加持護佑,降魔除妖的情節。人心向善。在民間,觀音菩薩和佛一樣,是普救塵世的神明,是善良智慧的化身,“南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是出家人和善男信女的口頭禪。



觀音菩薩也是佛。相傳觀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果,叫正法明如來。但觀音菩薩自願放棄佛號,繼續做救苦救難的菩薩。

按照佛經的說法,在佛界,觀音菩薩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是有區別的,地位應在主佛之下。但在民間,觀音菩薩的影響力跟佛是一樣。在很多地方,都修建了觀音菩薩廟,供奉觀音菩薩像的更是不計其數。寄託了人們祈求吉祥平安、心想事成的美好願望。其中最著名的有普陀寺觀音菩薩像、海南三亞的海上觀音菩薩立像、杭州靈隱寺中的千手觀音菩薩像等等。另外,有很多的觀音菩薩廟分佈各地,最多見的是送子觀音菩薩廟。


誰憐一燈影


這裡有一個故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有的朋友去過舟山群島普陀山的,一定也聽過這個故事。

話說當年觀世音菩薩累世修行,行善事,度善人,終有一日,坐地成佛,而觀世音菩薩坐地成佛的地點,就在普陀山潮音洞。此洞臨近大海,洞中常能聽到潮漲潮落,凝神靜心,是個好地方。觀世音菩薩修行有成,就要渡海成佛而去。

觀世音菩薩出了潮音洞,化作一名漁婦,在東海海邊顯了一次聖,度化了當地的百姓,然後就要渡海而去。但是來到海邊,突然佛道六識盡開的觀世音菩薩聽到萬丈紅塵之中,無數百姓凡人受苦受難的聲音。回頭望去,這一眼,就看穿了千世百劫,只覺世間這許多凡人,整世在紅塵中熬煮,頗為不忍。這因為這一眼,觀世音菩薩再不忍離去,又回到世間,度化世人。

是以,普陀山現在還有一處名勝,叫做不肯去觀音廟。講的便是觀世音菩薩憐憫世人疾苦,不肯成佛的大仁大愛!


物慕忠信


菩薩是企業家、是個體戶。

佛是集團公司董事會成員、佛祖是董事長。

觀音沒有加入集團公司、所以觀音只是菩薩。


小芳雜談



在〔觀世音菩薩大悲陀羅尼經咒〕中是這樣寫的:菩薩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稱為觀音菩薩。又因為菩薩智慧無比,圓通無礙,稱為觀自在。

觀音菩薩於久遠劫已經修行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愍念眾生,助佛弘化。而倒駕慈航,發大弘願。普門示現,應眾生之所需而度化之,所以名為普門。普門者:普謂,常遍,門者能通。只要人人心存慈悲之念,對待一切眾生;心中時常懷著善良慈悲之願;心中常懷知足感恩之想,那麼人人皆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他造形不同,身份不等。是觀音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而隨類示現的形象。因為眾生的根機和處境千差萬別,觀世音菩薩要尋聲救苦,就必須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眾生。


〔大悲咒〕中的84尊大悲像,也是觀音菩薩的化生,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薩像,也有憤怒的金剛護法像。但都是觀音菩薩度眾生的需要,所以不能以外表來說明一個人的善惡,要從內心、動機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依佛經中的記載,觀音菩薩通常有兩個主要的居所。一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大勢至菩薩一起,在阿彌陀佛左右協助,接引眾生。另一個應化道場,就是南海普陀山。早在唐朝,中國民間就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由此可見,觀音菩薩是與我們最親近的一尊菩薩。以上所說都是觀音菩薩慈悲變化度眾生的妙法。

再說‘’菩薩‘’和‘’佛‘’稱呼的意義: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

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或正知覺的意思。


菩薩有凡夫、有聖人,因為佛經中通常稱的菩薩,如不標明地前菩薩,也多指菩薩道的地上聖位菩薩。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大乘是修菩薩道。

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


斷煩惱障(我空)即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即入涅槃,解脫是慧業。

斷所知障(法空)即不離生死,不離生死,即度眾生,度生是福業。

福慧雙修是菩薩業,福慧圓滿便是成佛!

根據佛經解釋和法師開示恭敬而寫,如有不敬,望眾慈悲,佈施歡喜。


學真真學


佛教對於佛與菩薩的界定是佛已圓滿無礙而菩薩尚處於自覺覺他中。

菩薩有十階位,稱十地。其實十地菩薩就是佛,為正覺。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被分為十地,從初地到四地焰慧地...到八地不動地再到十地大悲法雲地,直至圓覺。

觀音菩薩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菩薩,觀音菩薩也稱正法明如來,有的人也稱觀音佛。既然是佛那為什麼又稱菩薩呢?那是因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處處行菩薩道,法雨遍灑。佛和菩薩在境界和行為上是不同的,具體不便在此廣說。

觀音菩薩是唯一一位被佛、道教共同供奉的菩薩。

大家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修道境界,也是所有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觀音菩薩也稱觀世音菩薩,史稱,唐以前觀音菩薩為觀世音菩薩,是因為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稱觀音菩薩。關於這一說法本人不認同,原因是唐太宗很信佛,有《聖教序》為證。

總之,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音佛、正法明如來都是一樣的。

佛教是叫人向善、教人向善的,是叫人去除貪執的。現在很多出家人和所謂佛教徒都是打著佛教的旗號輕則欺世盜名重則殺盜淫妄,套路俗人錢財是常規。古語云地獄門前僧道多,說明壞事做大了做多了是要下地獄的。不深談了,以上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探討交流。

黃昌友《心經》《聖教序》書法來自網絡,供欣賞。








手機用戶52099700724


做如來佛,行菩薩道!佛,菩薩,尊者,就像是一悟道之人獲得的學位,就像教授,講師一樣,但又有所不同!天下眾生皆是佛!如果我已經悟道之,我變是如來佛,就像老子說的,道法自然!佛即是道,道法如來~自然也!如果我要佈施,我變是觀音;我要傳道授業,我便是文殊菩薩;我們是治病救人,我也是菩薩,等!總之生活就是一部西遊記!吳承恩👍👍👍👍!


21場730


在其他諸佛世界中,有佛稱為無憂德,菩薩稱為離憂。也有佛稱為寶山,菩薩稱呼為義意。菩薩是一種稱呼。

菩薩是最接近佛道的,因為諸煩惱未盡的緣故。

菩薩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滿若不滿,雖能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自覺復能覺他,是名菩薩。必當作佛。是名菩薩。

菩薩因為憐愍眾生的緣故,發誓願:我必當度脫一切眾生。有願景就會有煩惱,菩薩的願景太大也就沒能脫離煩惱。

還有一個原因,一世界無二佛。


1成亮1


是否佛門像個執政機構。各有管割,分管一相在,西遊記,中看到畫面“如來在上坐好像金羅皇店。群小佛們好像朝中大臣站在一邊”。現總統,總經理,老闆,中間坐,副官一邊。還有軍部開會總司令在中間各軍團官員坐兩邊。以如來為首的佛祖。“菩薩好像代號名字。


用戶113199433044


看來人有動物中最高級一面就是發明創造,和別的動物不能做到的勞動創造財富,人還有另一面就是低級動物做不到的蠢事傻事,和世間沒有的東西卻有人能做到,和相信,凡是相信世間沒有的東西認為有的人,還不如四條腿的動物,因為四條腿的動物都不相信,作相信的傻事,如果世上人都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去創造財富養活自己,都不勞動只相信這些迷信都會餓死,不信你就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