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葬花,而薛宝钗为何扑蝶?

carleo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葬花,而薛宝钗为何扑蝶?

试着答一答,当与不当的,看看就好。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在于里面所塑造的人物,非常真实,并没有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那般矫情。正因为真实,所以很多的情节,很容易让人代入。比如说贾政住处,那一色的半旧东西,就显得很熨帖——没有暴发户家里一切都是新的那种做作,比如说衣饰古董,尤其是许多珍稀的东西,后来的读者朋友就觉得应该是那么回事,比比看抄家时,高鹗先生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金的银的,好像也找不出别的来了,这就是差距。

  黛玉为何葬花不能扑蝶,而薛宝钗为何扑蝶不会葬花?

  与人物的性格和身体状况有关。

  宝钗是个冷美人,从小就得吃冷香丸。冷香丸的材料并不难得,不过是各种应时花卉的花蕊和应季的水什么的,(把花葬了,可没有花蕊用哟。),难得是赶巧。正因为病不算什么,所以宝钗身体不错,她在大观园里,是一个姐姐的形象。她从金陵而来,目的是为振兴家族,无论是进宫还是进入贾府冲击宝二奶奶的宝座,都是目的很强的。对于从小到大接触的事情,宝钗往往能理性看待,有的时候难免冷得不近人情,比如说对于金钏这个丫头的死,她就没有和别人一样的感慨唏嘘,比如说柳湘莲尤三事件,她也冷静得可以——于理是这样的,人都是会死的,为着别人家的事让自己不开心,断乎没有这样的理。可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感情,五大三粗的薛蟠尚且泪流满面,淡然谈生意请吃饭的薛宝钗,难免就是另类一些了。活生生的人都可以这样对待,你让她去葬花?这不是开玩笑吗?花开花谢本是常态,有什么葬不葬的呢?最终不过就是一抔黄土而已,葬与不葬,都那样。

  黛玉是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姑娘,她虽然出身高贵,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难免敏感。她在大观园,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存在,她喜散不喜聚,聚会时热热闹闹,独处时安安静静地,做着诗人。她感叹时光易逝,春花秋月,都容易成为她吟诵的对象。秋风秋雨时,她也自制诗词,诗念得多了,连她的鹦鹉都会念诗了,过着诗化生活的她,看着花开花落,总是感慨万分,她会扫起落花,用花锄埋葬这些自然的精灵,祭奠它们逝去的生命,也祭奠他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种浪漫的事情,只有林黛玉做得出来。扑蝶这种事情,黛玉做不出来,别说扑不到,就是扑到了,万一不小心给扑死了咋办?林妹妹不得伤心吗?她连大燕子的门都会留的人,自然不会扑杀蝴蝶。

  何况扑蝶这种事情,可不简单。蝴蝶不同于落花,它是会飞来飞去的,真要和它斗,要大量的体力,宝钗身体健康,做这种事情都会香汗淋漓,想想柔弱的林妹妹,拿着个团扇“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实在扛不住。(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一、黛玉葬花

《葬花吟》是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葬花吟》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全诗如泣如诉,字字血泪。她写出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葬花吟》是曹雪芹思想价值、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既是社会时代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她个人性格造成。

黛玉由于身体虚弱,性格多愁善感孤僻悲戚、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都在《葬花吟》中得到体现。“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爱至深,伤也深,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黛玉“太高人欲妒”。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孤高自许。贵族小姐多愁善感,本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顾影自怜,自尊又自卑,细心,敏感。“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却感叹“莫怨东风当自嗟。”


《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黛玉葬花,实际上是自己葬了自己。

二、宝钗扑蝶

大观园姐妹们喜欢宝钗是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怱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几段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稳重的性格和天真可爱。宝钗外表虽是平和稳重,但她毕竟是个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少女情趣,也有大观园众女儿一般青春洋溢、年轻生机、追求美丽的心。


宝钗恪守封建礼教,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种天真烂漫的本性深深地埋藏在了心灵的深处,然而她毕竟正处于花蕾初绽的人生最美好时段。“宝钗扑蝶”将她性格中最原始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宝钗的随分从时的性格,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宝钗这种性格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宝钗的性格是复杂多面的。由“扑蝶”引出了她在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那段对话又险些被发现时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嫁祸于林黛玉的举动,不管她这样做到底是不是有意,她认为两人谈的是奸淫狗盗之事,表现她遵循礼教,正统的一面,对小红和坠儿的心理的揣度表现她聪明机敏,善解人意和工于心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黛玉葬花是至性至情的,她把自己的满腔心事倾注于落花并亲手埋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寂寞悲哀凄凉的,体现了黛玉质本高洁还洁去的本性;宝钗扑蝶目的性不是特别明确,只不过就是一时兴起、玩玩而已,扑蝶则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生动活泼鲜活青春洋溢。



红豆诗社


林黛玉的性格有忧愁悲思,虽然在起初对贾宝玉的情感很主动,争取也积极,为防宝钗在薛家对贾宝玉冷嘲热讽,对史湘云有金麒麟也防,怕宝玉与别人好不放心。可是贾宝玉对她的心一旦为她所知,从情感上获得对方知己似的满足。她又认真分析了二人姻缘,从她自身,只一人,父母不在,一无所有了又自体有病而自卑。她从来贾府多年贾政夫妇,尤其王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会不知。她对宝玉对她的情感确定,对王夫人对她的认定不确定,甚至知觉有碍。她的葬花很大一部分因为自身孤苦无依,对寄人篱下,对自己的姻缘不确定,甚至感到绝望。贾宝玉对她说让她放心,贾宝玉也体会到父母的心意不在林黛玉那里。林黛玉对未来必定悲观。

而薛宝钗有母兄,有家有业,胜过林黛玉,性格中没有忧伤。宝钗一向自信。东走西窜在贾府走动,又自如又不怯,在哪里都自信满满,说话方式多以指导人,教导人为主。据主动状态。对与人相处,多是居高临下之态。不畏怯不卑微,一幅大家小姐的从容自如,哪里都能说上话。一些人并不入眼,有倪视人之情形,如贾母说的贾家几个姑娘不如她,她也有自认为。林黛玉的挑剔中有不如人之心,挑别人毛病撵压别人。是不自信的表现。一个人她个人性格及家庭有无,决定她性格上消极,诗中多悲伤愁思悲观,怕失败为有退路多退让。而宝钗则主观的多乐观心态,积极争取。为成功多向前。但林黛玉不成功则保护了心态有准备失败之心,有承受力。而宝钗志向满满志在必得碰壁易灰心。


圃香


黛玉葬花,是因为她天生的诗人浪漫气质决定的,她对精神的重视甚于物质,在她眼里,花鸟都是有灵魂的,所以她咏过菊花梅花桃花海棠花,甚至包括飞扬的柳絮,"草木亦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淹留。"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所以她"一抔净土掩风流",为的是不教污淖陷沟渠。她也深知举世无谈者的冷清,所以常叹“孤标傲世皆谁隐",她用花自喻,花即是她。黛玉笔下有许多超越现实的深刻思考,最多的是体现在花草中,“冷月葬花魂"就是对花最高境界的礼遇。从作者创作来说,黛玉就是一株仙草,黛玉葬花是神来之笔,没有谁能塑造出如此与众不同的奇女子,配以绝妙之诗,意境高远,画面感特别强,读之令人叹息令人沉思。宝钗不同,太现实太明白,蝴蝶不过扑玩之物,玩的过程中偶然听到了丫头的对话,为不让自己被怀疑装着喊黛玉,不动声色就嫁祸于毫无干系的黛玉。宝钗也懂诗,她也咏絮,且拔头筹,只不过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罢了,依然是物为我所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