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用地1300亩,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013.14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70.9万余册(盘);设2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开办7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187人,有各类学生3796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9031人,博士研究生338人,硕士研究生6976人,留学生324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1300人。

西北师范大学

文化传统

校训:【知术欲圆 行旨须直】

这是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智欲圆,行欲方”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见于文子《通玄真经》卷七微明篇记载老子的一段话: 凡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

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故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知术欲圆,是指在求知识、做学问这类智能活动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灵活,方法要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如长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丰满圆润。

行旨须直,是指行为举止和生活旨趣要端庄、正直、正派,在为人处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烟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间,别无旁骛,特立独行,透现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气。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从为学、做人两方面提出了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追求,是学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校风和“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独特展现。

校徽

西北师范大学校徽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两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题元素,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一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徽标志物。

西北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截至2018年3月,共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美术学等10个博士一级授权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2个博士二级授权学科,教育博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哲学等31个硕士一级授权学科,金融硕士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业已形成学科体系和结构完善,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比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

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艺术、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校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7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还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历史沿革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之一。

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