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爲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懷梆屬中國的稀有劇種,主要流行於原懷慶府一帶,乃至晉南與冀南地區,是深受當地百姓喜愛的一個古老劇種。至今,人們仍會將一盤懷梆戲曲錄音帶作為饋贈友人的上等禮物。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李發貴(1918-1988),著名懷梆表演藝術家,乳名船、藝名“毛旦”。12歲就開始跟老師張金明先生學戲,出師後先後在沁陽的“藝樂社”、武陟縣駕部村、修武縣北霍村等地戲班教戲獻藝。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佔領沁陽後,棄藝經商。新中國成立後重新登臺。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1953年-1955年參與組建沁陽懷梆劇團,曾歷任懷梆劇團業務股長、副團長等職。並任沁陽縣政協委員,河南省第四屆、五屆政協委員。他在多年的從藝生涯中,為懷梆藝術的弘揚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80年,他於沁陽懷梆劇團退休後,不顧年老多病,繼續登臺演出,後又在修武北霍村傳藝帶徒。1988年因病逝世,終年70歲。他的一生,是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奮鬥的一生,他將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懷梆藝術事業。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李發貴先生雖然祖籍武陟,但他卻出生在懷慶府城,他自幼喜愛戲曲,小時候跟著祖母到大街上看戲,當時也看不出好壞,便問祖母,他們誰唱得好。祖母說:“大家給誰鼓掌,誰就唱得好。”12歲開始,在沁陽從師學戲時,他便把讓觀眾鼓掌作為一個演員的追求。當時學戲,並不像現在有戲校在戲校學戲。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而是晚上就在大街上,大家圍著一個圓桌,上邊放著茶水,周圍有打鼓的,拉弦的,敲梆的隨著器樂的旋律,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地學,俗稱“圍鼓圈”。每一次演唱,他都要看周圍有沒有“動靜”。他把沒有拍手叫好稱為“沒動靜”,拍手鼓掌叫“有動靜”。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他學戲出師後,主攻紅生,後演老生,為追求演出有“動靜”,他平時苦練基本功,尤其在“花腔”藝術上狠下功夫。“花腔”是懷梆藝術的一個特色,唱腔高亢洪亮,起伏跌宕,令人動情。與一般唱腔不同的是,一般唱腔用本嗓唱,“花腔”則是用後嗓把音吸出來的,只挑出聲律,不顯臺詞,民間稱為“挑”聲。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練花腔難度很大,一般人練時多因不斷引起咳嗽難忍而放棄。李發貴先生練功一生,也僅練到在慢二八板中運用花腔,但他卻是近現代懷梆舞臺表演藝術上惟一有此功力的人。從此,“聽毛旦唱戲過癮”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李發貴是懷梆表演藝術家,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他在平時的演出中,總是非常認真。每次演出前他都像上戰場一樣,精力高度集中,演出中,對演戲一絲不苟,演出後,常為一個動作、一句唱腔不到位而自責、而苦練。他時常告誠學員,一個演員的表演成功與否,要看觀眾的表現,要當好演員,必須讓臺下“有動靜”。數十年來,他為懷梆藝術的發展,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