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露珠”寓言引發對科學、藝術、哲學的思考

思想者札記——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期望與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

週一、三、五 晚上20點發佈三篇原創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閱讀、分享!

迄今為止,人類所建立的知識體系可分為科學、藝術、哲學這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又有何聯繫?下面這則關於“露珠”的寓言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露珠”是什麼?詩人與科學家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詩人說:“‘露珠’是星星告別大地時留下的眼淚。”多麼浪漫的回答!充滿了美感。

科學家說:“你在胡說什麼!‘露珠’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在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回答的千真萬確!但淡而無味。

詩人與科學家爭執不下,問站在傍邊靜觀的哲學家,哲學家淡然一笑,沒有回答。哲學家也許覺得爭論沒有意義,也許認為兩人的回答合起來就是“露珠”的答案。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科學的核心是“真”,科學是人類對世界的事實的認識和應用,“真”有三個層次,規律、本質、聯繫。

藝術的核心是“美”,藝術是人類對世界的感覺的表達和溝通,“美”也有三個層次,愉悅、震撼、驚奇。

哲學的核心是“善”,哲學是人類與世界的關係的確立和處理,善也有三個層次,即適合、協調、和諧。

科學、藝術、哲學都是人類企圖從零亂的世界中整理出秩序,三者的起點都源於人類的好奇心,在於人類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探索和認識,從而發現真、善、美。藝術偏重於直覺與情感,而科學與哲學則偏重於理性。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通俗來講,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科學在於證實。哲學是對司空見慣的各種現象採取一種批判的態度,它是越過狹隘的普通常識從一個更廣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考察問題、處理事物的方法。科學之所以具有偉力,也正是因為它具有哲學這種批判的風骨和氣質。

亞里斯多德曾斷言,物體下落時,其快慢程度與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比薩斜塔上的著名實驗,敲響了直覺思維的喪鐘。之後,牛頓建立了以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學問題的理論典範,也為科學制定了學科規則使其區別於以往的玄思與獨斷猜想。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量子力學的創立更是對直覺觀點的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直覺告訴我們蠟燭或太陽總是發出穩定的光芒,但普朗克發現,輻射能量也是由一個個能量粒子構成的,能量的釋放和獲得也是不連續的。相對論也是如此,每一項科學的劃時代突破,幾乎都是和直覺觀點和日常感覺經驗背道而馳的。

而藝術則來源於人類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真正的詩人,都是用自己的血和淚來寫詩的,每句詩都是肺腑之言。

所謂藝術氣質,其實包括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詩人的氣質,往往是憂鬱型的;另一種是演員氣質,往往是奔放型的。欣賞藝術作品是享受,和藝術家一起生活,或許是苦難。藝術家的愛情大多以不幸而告終,這是他的不幸,而是藝術之大幸。

如果把科學、藝術、哲學看成是人類建造的一座知識金字塔,就像漢字的“鑫”字,那麼科學、藝術應該位於金字塔的底部,是“鑫”字下面的兩個“金”;而哲學則位於金字塔的頂部,是“鑫”字上面的那個“金”。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科學和藝術的最高境界都具有哲學的味道。現代德國物理學家玻恩欽佩廣義相對論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因為“它是哲學領悟、直覺和數學技巧最驚人的結合”。愛因斯坦這位科學巨匠本人就是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手,他的理論更顯露出很深的哲學思想。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詩不是哲學,但是可以含蓄哲理。毫無詩意的哲人未免失之枯燥與嚴峻;反之,耽於個人經驗而不能提升為普遍真理的詩人,也恐怕難成大家。康德“頭上的星空和胸中的道德律”充滿詩意,朱熹的觀書有感充滿哲理,朱熹乃哲學家善寫詩者。卞之琳的《斷章》是耐人尋味的哲理妙品。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當今的文化有庸俗化、“向下看齊”的趨勢,詩人的“消亡”源自於商業取向、民主性格、媒體傳播。科學也有可能將人類推向深淵,核武器、生化武器日益擴散,使人類一步一步接近危險,資源的過度消耗把人類推到了生態毀滅的邊緣。

人類需要對所處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進行徹底的反思與探究,需要新的哲學思想的指引,從而實現人類可持續性發展。

往期熱文

圍觀

由“露珠”寓言引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