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谷歌和它的“不作恶”

先看一则旧闻。

前不久,外媒Intercept的一则快讯让谷歌饱受争议。文中透露,一向秉持“不作恶”信条的谷歌意图通过独立开发一套新的的Dragonfly搜索引擎来满足内地市场的要求。这个爆料再次把百度推上风口浪尖,其股价应声下跌,李彦宏“再赢一次”的新闻稿无处不在。

市场相信谷歌一旦回归中国,必然会对百度造成压力。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国内很多消费者,在一些投票中也表达了对谷歌的喜爱。相比起曾出过一些负面新闻的百度而言,谷歌的“名声”似乎要更好一些。

“得不到的=更好”的心理也使人们对谷歌搜索充满期待。毕竟距离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橱窗里的鞋,永远看上去很美。

不过,谷歌真的不"作恶"么?

这取决于人们对于"作恶"的定义和商业伦理的理解。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世间或鲜有完美的公司。

首先以广告为例。百度颇为人诟病的广告业务,其实也是谷歌的主要盈利方式。根据Alphabet(谷歌母公司)第二季度财报披露,虽然广告营收占比呈现了下降趋势,但对收入贡献超过85%的广告客户们,仍是谷歌的金主爸爸。


谷歌广告收入占比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图片来源:谷歌二季度报,云锋金融整理


谷歌的广告业务收入不仅规模高达954亿美元(2017全年),而且仍保持着约20%的增速。搜索页面上明显标注的广告、Youtube视频前的推广宣传片和其他悄悄地渗透用户生活的小设计,都将变成谷歌的真金白银。

谷歌广告收入的大象起舞,一是因为其是全球搜索引擎份额占比的绝对王者。相比谷歌的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占比超过90%,百度占比不到2%。

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占比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资料来源:Statcounter,云锋金融整理

二是谷歌帮助商家变现的能力。谷歌的广告业务不仅包括了向用户推送广告,同时也包括了帮助商家评估并提高广告活动效益的服务。

那么,同样是广告收入占比高企,为何谷歌在用户中口碑更好?是因为竞价广告吗?其实谷歌的广告也同样是竞价排名的。

同样的广告、不同的口碑,区别到底在哪里?

谷歌提供的信息相对公开中立,而百度则时常将广告与搜索结果混为一谈。“平等透明地获取最相关的信息”,是用户判定搜索引擎“作恶”与否最关键的点。

此外,在推送广告上,谷歌实行双重把关

:用户端,它不会过滤用户真正的搜索信息;内容端,它对投放广告的把控相当严格。年报中,谷歌表示,每年会花大量资源,严格监控推送广告的网站、应用和视频,从而移除、封锁数以百万计的不良广告,防止不良广告对用户的侵害。

谷歌在广告投放上,确实为“不作恶”设定了较高的标准。

但当利益足够丰厚,“恶”与“不恶”也往往一线之隔。

最近,关于谷歌与万事达信用卡合作的消息引发了用户对隐私的担忧。

根据彭博社8月31日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在过去几年中谷歌和万事达就使用万事达拥有的零售数据达成了协议。这些信息被用于将线下消费行为同线上(尤其是线上广告)的浏览行为联系起来。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图片来源:the next web 新闻截图

如果这一协议为真,谷歌毫无疑问将有效提高线上广告活动的效益。比起引擎的份额,这显然更加能增强谷歌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

但这一体系建立在足够的用户信息上,是否也意味着谷歌能看到用户的消费记录呢?

虽然谷歌对与万事达的关系不予置评,但发言人提到了其拥有的提升客户效益的、具有”双盲加密技术”的数据工具。“双盲",意味着无论是谷歌还是合作伙伴都无法获取和分享任何用户个人信息。

谷歌的双盲技术固然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用心,但万事达信用卡用户可能未必买单。

前有脸书隐私事件,后有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标准,互联网公司在处理大数据和用户隐私上,将会面临用户越来越高的隐私保护意识,和监管机构不断提高的标准。

毕竟,公司“不作恶”的自我约束,将永远面临商业利益的诱惑。商业伦理,永远无法替代法律和监管。

谷歌已经如此小心且透明,但作为一家核心收入目前仍来源于广告的公司,其对于隐私和数据的尺度把握似乎也并非是百分百精准。

在谷歌布局AI,意图进一步渗透人们生活的未来,如何在用户隐私上进一步把握尺度不“作恶”,可能会成为它未来的重要课题。

谷百之争:重于搜索的AI赛道

那么放开二者未来都更需注意的用户隐私问题外,我们在看谷歌和百度的时候,除了广告业务,还要看什么?

谷歌和百度同样给了我们答案,人工智能和随之而来的智能生态。

除了谷歌和百度之外,各大互联网巨头包括亚马逊、阿里巴巴等都在发展包括智能音箱和云服务等技术,为智能生态而服务。巨头们在布局上的相似性不难理解。人工智能既有助于抢占流量入口、实现技术变现,又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产品改革,未来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今年五月,我们发布了一篇详解Google I/O大会的文章(《谷歌助手的一声“嗯哼”,才让我们明白了这家公司真正的野心》),讲述了谷歌在人工智能上的布局。

无独有偶,百度也设立了百度大脑作为其人工智能平台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无人车,DuerOS,小度在家等多项产品和技术。

谷歌(Alphabet)年报中也介绍了其拥有的多类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发展基础的初创公司,涵盖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慧医疗,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等。

目前在智能生态领域,大众比较熟悉的产品当属智能音箱和无人车,因为这二者将会是未来重要的两个流量入口和变现渠道。

以生态中目前风声最大的智能音箱产品为例,谷歌有Google Home,百度有小度在家。这类产品的核心目的是抢占用户在家期间的流量入口。

搭载新技术的商品早晚会挤占掉旧日产品的生存空间,占据消费者的心。在过去,是人们哀悼的纸媒,未来可能是电脑端和智能手机。

智能音箱正在取代其他产品获得人们更多的使用时间。根据NPR 和 Edison Research发布的智能音箱市场报告,诸如Amazon Alexa 和Google Home这样的商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搜索方式。6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愿意回到没有智能音箱的生活里,更多的受访者认同自己花在其他设备或纸质出版物上的时间正在被智能音箱所替代。

哪种渠道的使用时间被受访者使用智能音箱所替代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数据来源:NPR & Edison Research 调查

如果说智能音箱获取的是人们在家的流量入口,无人车则将获取人们在路上的流量入口。

毕竟选择走哪一条路,也就意味这你会选择哪家餐厅,去哪家商场、买哪家影院的电影票。

智能音箱和无人车,未来很可能是谷歌和百度的在华必争之地。实现智能音箱和无人车的背后,正是AI的发展。而AI的背后是算法、是语音识别、是庞大的数据训练……

人工智能的崛起离不开数据训练、GPU计算力和算法的支持。哪家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海量非构化数据,就有机会能从更多的训练中率先发展起来。

而作为搜索引擎起家、拥有庞大用户和数据的公司,谷歌和百度天然具有这一发展基础。但单比较这二者,百度的发展确实有些不如人意。

搭载谷歌AI助手(Google Assistant)的设备从去年的一亿猛增到五亿,带给谷歌的是庞大的天然训练素材。这些素材也成就了Google I/O大会上类人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谷歌助手应答。

而相比后来居上,紧逼智能音箱第一Alexa的Google Home,在华搜索引擎市占率已不足70%(67.89%,Statcounter调查)的百度研发的小度在家,仍面临着小米,阿里的多重狙击,口碑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水花。

同样,在无人车的训练上Waymo也远远领先。Waymo率先完成了在25个城市超过800万英里的实地测试和超过5亿英里的模拟训练,2017年单年路测总里程达35万英里,成为世界上路测数据最为丰富的无人车。

而年轻的百度Apollo虽然增长迅速,2017年路测总成绩1949英里也颇为优秀,相比之下就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据外媒透露,Alphabet在既17年成立谷歌AI中国中心后,今年也已经在上海成立了慧摩商务咨询。报道声称其将涉及无人车及相关业务。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如同chrome和安卓,Waymo同样是开放的。这也意味着Waymo的驾驶系统或方案可为众多无人车型服务,赋予了其可以与不同伙伴合作的自由。

对于刚组建起自己的全球顶级“朋友圈”同样开放的百度Apollo而言(百度在无人车业务上已经同英特尔、宝马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路测经验更为丰富,底层技术扎实且开放的Waymo无疑会加剧二者在业务和伙伴合作上的竞争态势。

不过百度的成长和量产动作更快,其已经在厦门亮相了可载14人、量产级别的自动驾驶L4级别Apollo小巴。Waymo如若入华,面临的阻力怕不只是中国复杂的路况。


放眼全球,谷歌和百度的体量差距过于明显。如果单单比较经营数字,百度只能处在追赶的位置上。

而之所以要谈谷歌如若入华会对百度造成的影响和威胁。是因为谷歌对百度造成威胁的核心不单单是产品更多的还是技术。

一旦百度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太过落后于顶尖玩家,在华定位布局上又过于相似,对于百度而言显然很致命。

拥有数十家AI初创公司的Alphabet,2017年投入在研究上的费用高达166亿美元。过去几年花了大力气来发展人工智能的百度,其研发经费也高近20亿美元。虽然量级上无法直接PK,但二者的研究投入均占到了各自营收的15%左右。百度的占比更是在逐步上升,呈现追赶之势。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很多人都是“谷歌吹”,大众普遍认为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更好。谷歌云全球第四的市场份额也让百度望尘莫及。但抛开繁杂的硬核技术,我们能否从简单的指标来证明这一点?

答案是。除了经营数字,我们更应看的是:技术人才储备、研究学术能力、数据积累和硬件、计算实力。

那么谷歌和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实力究竟如何?

先来看技术人才。九月初,Google Cloud正式确认了其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将在年底卸任的消息。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高达四万余次、参与建立Caltech 101和世界最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库ImageNet的顶尖学者,丰田汽车-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的李飞飞在这两年内为Google Cloud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但她的离开也不会代表谷歌的技术研究会停滞,毕竟DeepMind等团队还牢牢写在Alphabet的财报里。

同时,将在年底回归学术的李飞飞会继续担任Google Cloud 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的顾问,借此进一步加强学术和行业的合作。

而将接替李飞飞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安德鲁·摩尔,也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专家。

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百度日渐成熟的人工智能团队也不容小觑。

在2017年就有1300人人工智能团队的百度,曾经也拥有领导过“谷歌大脑”的吴恩达和曾任微软在线业务部门总裁的陆奇。而正是在吴恩达和王海峰,余凯等人在百度研究院的几年里,无人车、DuerOS等项目才纷纷成为现实。

现在,执掌百度研究院的是百度副总裁、AI技术平台体系总负责人王海峰。作为百度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元老,他更清楚百度现阶段需要什么。同时,百度花费大力气聘请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三位顶级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和熊辉。五大实验室也发展得颇有声色。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谷歌和百度在技术人才储备上,勉强能算个各有千秋。

不过单看论文质和量,百度仍稍显逊色。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这个行业,学术做得好的企业自身技术基础更强,同时也代表着行业的先进方向。在Alphabet的生态里,曾经弄出Alphago的DeepMind 无疑是人工智能企业中的顶尖玩家,其论文在研究领域广受认可。

而在深度学习的顶级会议ICLR 2017上,谷歌大脑发布了20篇受认可论文,其中四篇杰出论文。而这还并没有算上DeepMind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所发布的文章。

虽然百度2017年发布的研究成果也达20余篇,在17年的ICLR上发布研究也有2篇,实验室SVAIL在外界也声誉颇佳。但相比较2017年发布了545篇研究报告的Google AI Research,百度研究院真的打不过。

但就数据积累而言,百度也不是毫无优势。至少在中文语料库和用户数据上,百度绝对可以说积累更深。

那硬件和计算能力呢?谷歌今年推出的TPU3.0相比上一代提高了8倍的运算能力,可提供每秒100 petaflops(1PFLOPS等于1千万亿次浮点指令/秒)的机器学习硬件加速。速度快到甚至需要运用液冷技术。

而百度也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其全功能AI芯片——号称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昆仑”。其运算能力比最新基于FPGA的AI加速器,性能提升了近30倍。而同TPU不同,昆仑更擅长混合精度计算,据称功耗更低且许多场景下计算性能要比TPU强上2-3倍。孰优孰劣,各有判断。

这两款顶级芯片未来究竟能为谷歌和百度的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仍令人充满期待。

结 语

谷歌今年着实说不上太平。先因安卓垄断面临欧盟罚款,其后又因搜索入华疑云饱受争议。如今又面临特朗普“狙击”、信息安全危机和AI换帅。百度的成长也注定要永远背负自己的黑历史。

但不论优劣,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者在人工智能上都仍处在领先之列。而谷歌和其落地产品正式入华后,二者如若PK,真正的赢家只会是无数的开发者和消费者。

毕竟无论是谷歌AI民主化的愿景还是百度的“Everyone Can AI”,都表达了二者在发展智能生态上的积极态度。抛去商业,他们仍有梦想,并愿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而这终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那么话说回来了,在人工智能发展上,你更pick谁呢?


谷歌和百度,你更pick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