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宿舍安排

哈佛大学的宿舍安排

哈佛广场上的小店挂出不同颜色的哈佛T恤在售卖。美国司法部称将调查大学在招录时对亚裔的歧视行为,让人联想到此前针对哈佛大学的诉讼案。(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前两天,我在辽大校园里跟一个大三学生聊天。聊到毕业之后的走向,以及更远的未来事业时,我问:“你想留校做一些类似学生干部工作延伸的行政工作吗?”他回答说:“若在大学里工作,我不想做行政人员。若从事行政工作,想去政府部门吧。”

我不完全了解他所说的“行政人员”具体指的是什么,只是觉得持有他那样想法的人应该不是少数吧。这场谈话也让我想起3年前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同样在校园里所遇到的一个场面。

记得那是春天,我从哈佛大学的主校区所在的哈佛广场出发,大概走了15分钟左右,就抵达了一个学生宿舍。一名大三的日本籍本科生亮介,他邀请我到他的宿舍参观。据他介绍,在哈佛,大一的新生基本住在主校区带有宽敞的草坪的校园里,学生们通常把它叫做“Yard”。从大二起,学生们基本要搬走,被分配到分散在哈佛周边地区的不同的宿舍。

亮介在门口等着我,我俩见面就握手,没有日本式的鞠躬和寒暄,他直接带我进宿舍里。我一进去立即发现的是空间的宽敞和氛围的开放。前方看到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桌子、椅子、沙发,以及各种表情、肤色、状态的学生们。有的在发呆;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做作业(哈佛学生基本清一色地使用苹果电脑和手机)……亮介指着宿舍一楼里面的位置说:“这里的饮料是24小时供应的,到了用餐时间,也可以随意过来,免费吃饭。”

据亮介介绍,在宿舍里,四个学生住在一个单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客厅则是共享的。当然,从楼上下到一楼,就能享受我们所在的大客厅。公共空间无疑是大家本着自由民主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努力共享的地方。

谈到宿舍里的结构和设施,亮介用自豪的语气给我介绍说:“在哈佛,每一个学生的宿舍分配是富于战略性的,出生地、生长背景、成绩、兴趣爱好、思想、价值观、未来目标等,校方都要考虑进去,然后把他们认为最能够实现化学效应——就是高效地提高学术水准、健康地培养兴趣爱好——的4个人分配到一个单元。为此,校方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背景等进行严密的调研。”

看着他的表情,听着他的语言,亮介明显对这样的宿舍安排和背后的考虑感到满意,我也能强烈地感觉到,这样的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亮介的生活质量,以及他对哈佛大学这所母校的感情和尊重。

我也很惊讶,不愧是传说中的哈佛大学,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方方面面,尽可能做到高效和精致。我接着问他:“你说是校方,但具体是由谁,或哪一个部门来负责学生的宿舍分配呢?”

亮介回答说:“是Administrative的老师啊。”

Administrative,指的就是负责行政的老师。亮介接着使劲地给我解释说:“加藤桑,你知道,在日本(笔者注:亮介是在东京生长;我则在伊豆生长。前者为都市,后者为乡下),Administrative一般指的是所谓‘事务方’,就是帮助从事学术的教授等打理事情,说不好听,就是管杂事的。你也知道,在日本,他们很不受尊重,无论是社会地位、薪水标准、工作内容,均普遍被认为是低的。”

我深有同感,而且我始终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不管在大学里、政府部门里,还是企业里,都有所谓负责行政的(英文叫“Administrative”,日文叫“事务方”)工作人员,他们的存在和付出对整个劳动环境和程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应该被轻视甚至鄙视。

亮介接着说:“在哈佛,Administrative的老师的地位可高了,他们掌握着大学资源的命脉,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师工作等,均是由Administrative的老师来负责安排和分配的。而且,在哈佛,Administrative的老师通常也有博士学位,让他们从事学术往往也可以跟教授们平起平坐。教授们特别尊重Administrative的老师,其实想起来很正常,毕竟,若没有他们的协助,教授们是无法正常、开心地工作的。”我感到很新鲜,同时产生一种感觉:“是的,这就是应有的状态!”

亮介越说越有劲儿:“其实,对我们学生来说也一样。加藤桑,你猜在哈佛被列在最受学生尊敬者之一的老师是谁?就是我们学生宿舍的馆长。有众多的大牌教授主动申请当馆长,觉得这样很有地位和尊严。但由于竞争很激烈,能成功当馆长的教授还是少数。”亮介说,学生们经常在一楼客厅找馆长们请教学术问题,讨论社会问题,探讨政策方向。听着他的解释,倘若让我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哈佛大学的校风的话,就是务实,是充满战略考虑和长远眼光的务实主义。

哈佛大学每年招3000名本科生,据规定,其中外国留学生的人数被限制为十分之一,即300名。亮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宿舍分配是不分美国本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换句话说,国籍或身份不是影响校方安排宿舍分配的因素,影响它的,就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未来打算等,哪四个人被安排到同一个单元,最能彼此碰撞,互相成长,校方就这样安排和分配。

离开亮介的宿舍,返回哈佛广场的路上,我回想起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的场景。其实,我当时是很想跟中国学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被允许,有可能是校方考虑到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追求不同,因而出于好心和好意。不过,作为一个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我们应该入乡随俗,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们一起生活,即使有些习惯不太适应,也得学会慢慢适应。何况,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共同经营生活,我坚信可以实现各种化学效应,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意味着活生生的国际交流。

我由衷希望,不仅是北大,包括我目前所在的辽大在内的中国高校认真考虑并创造让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生活和共同成长的平台。我相信大多数外国学生是愿意这样做的,毕竟这是了解中国、接触中国人的最好的方式(不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