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運營:2018年社羣的發展趨勢

2017年知識付費讓社群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付費型的知識社群和資源型社群大行其道,而產品型社群在這一年變現尤為粗暴。

我們這些社群人為了賺錢不得不做了“流量思維”的事,將社群當做是一個渠道,幫助企業來賣貨, 那樣,企業只關注社群的“拉新-促活-轉化”,而後續的留存往往是很難一氣呵成的,最終導致一個售賣型的社群活躍度不超過7天時間,甚至有的沒有做好場景化設計導致社群的活躍度不超過2小時,這在當下微信群氾濫的大環境下,社群的存活率越來越低。

社群現狀

社群分三個階梯:渠道、平臺、生態。很顯然在2017年,社群當做渠道已經在被市場接受,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它在2017年席捲了各個公司,大家都在用這種“裂變玩法”賣貨,而且賣的還不錯,但有一個缺點就是流量沒有了就徹底玩不轉了,這種玩法在2018年就不太適合中小微玩家,畢竟精準粉絲獲取成本已經到50-100塊了。

當然這種玩法不是憑空出現的,是因為市面上存在兩款工具,一個是建群寶,以“微信群+朋友圈”為裂變中心;一個是任務寶,以“公眾號+朋友圈”為中心,工具的出現大大的提升了社群運營的效率和社群變現的能力,卻無法做好社群的留存,自然就沒有所謂的亞文化、人格魅力和鐵桿粉,最終陷入一種“倒流-促活-轉化-倒流”的死循環而不可自拔。

裂變玩法

當大家都在使用這套“裂變玩法”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功利,這對於整個在微信生態做社群的人來說,影響非常不好,比如增大了死群、廣告群的數量、比如大家都在搞知識分享導致用戶的時間不夠分、比如很多人抱著撈一票的心態做了很多群讓用戶失望了;比如這種玩法讓用戶很快失去新鮮感,現在再隨意投放二維碼、朋友圈吆喝,力量也是微乎其微的,這無疑增大了社群拉新的難度。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什麼樣的社群才能存活下來呢?我們發現有幾類社群能一直存在:興趣類、類IP類、本地類三大社群,有的人會說現在學習型社群也可以的,為什麼不納入這裡,用心觀察的夥伴會發現學習類社群都是有生命週期的,最終能存在1年以上的社群幾乎都是本地化的學習社群,而且是因地方而異。

最能存活的社群類型

以上是整個2017年的社群狀態,大家都在藉助社群之名嘗試著變現,不管是知識付費、產品售賣還是資源付費,一條看似簡單的路正在變得越來越難走,它的門檻不僅是時間門檻,還有人格門檻和市場門檻,同時,用戶圈層化也越來越明顯,越早做社群越能搶佔這波紅利,接下來跟大家分享第二點:

社群場景的改變。

為什麼現在社群運營越來越難了呢?以前用QQ、微信、微博就可以解決社群運營問題,現在卻需要線下來支撐,我分析有四個原因:

一、線上的免費的賽道已經很擁擠了,再在這個賽道玩下去就得付費玩了;

二、90%的用戶也是別人家的用戶,且他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導致玩群的人很多,純做用戶的人不夠用了;

三、線上信息大爆炸,用戶付費了很多內容,然後沒時間看,最後也就忘記了;

四、很多社群沒有成系統的運營方法,提供不了用戶想要的,無法獲得用戶信任。

不管是那一種原因,社群再也不是單一的線上或線下,一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也就是馬雲講的“新零售”,這本質上是社群場景發生了改變,自然社群的玩法也會被改變。

社群場景的改變

社群場景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人、貨、場、連接器。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改變了我們與用戶的關係、改變了我們信息傳播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組織形態、改變了我們的售賣渠道、改變了我們的商業模式。

1.社群場景變化之人的定義

在PC時代,我們將互聯網上的每一個點擊、瀏覽、點贊當做流量來看待,在微信時代,我們喜歡將進群的數量、發言的頻次、朋友圈點贊數、公眾號閱讀數當做流量,卻忽視了這些流量的背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每一次點贊、閱讀、付費都是人的信任貨幣,直到朋友圈裡微商的出現,讓大眾開始重新審視人的價值,試想微商沒有代理制的存在也不會席捲整個互聯網。

同時,2018年的社群也會讓市場意識到人的價值,就像羅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上說的那樣:不僅關心有多少用戶,更關心有多少超級用戶。服務好現有用戶,激活用戶背後的智力資源、人力資源、空餘時間、附加技能、服務等,併為社群生態所用,這改變了過去將客戶當做“買方”的角色,客戶也可以是“賣方”的角色;這改變了過去將用戶當做“被服務者”,用戶也可以服務用戶。

2.社群場景變化之貨的改變

以前在互聯網圈存在兩種爭議:一方說產品為王,一方說用戶為王。往往認為產品為王的是做實體的,而認為是用戶為王的搞互聯網的,在2014-2016年我們還沒辦法知道哪一個是對的,直到2017年開始,新零售和共享經濟來襲,我們才意識到產品是根本,用戶是資產。更意識到不是所有的產品適合市場和用戶,這些產品在供給側政策下,必須走向消亡,需要適合消費升級之後的這群年輕人的口味。

那什麼樣的產品才適合新消費人群呢?我們認為產品不能再是單一的功能屬性,更應該是滿足用戶精神訴求、情感訴求、社交訴求,比如諸老的諸酒是一種創業精神、星巴克喝的是一種商務社交、網易雲音樂聽的是一種思緒等。而這種社群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貴,我們把這個貴稱為“溢出價”,所以註定了它的銷售模式不再適合過去的代理制、加盟制,反而是先以價值觀認同,再涉及到渠道售賣,這點唯有社群可以做到驅隔。

3.社群場景變化之場的改變

社群運營的場是什麼?社群經營的是人,所以與人相關的場一個都不能少,我把這個場分為三類:信息場、信任場、交易場。

信息場的改變其實是人獲取信息介質的改變,比如從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獲取信息;

而交易場的變革實則是體驗的優化、效率的提升,比如現在我們有了微信支付、支付寶這些支付工具,就有了滴滴的打車場景、肯德基的點餐場景、火車站的購票場景、微信裡的京東購物場景,這一切都是因為技術在推動場的變革。

4.社群場景變化之連接器

2017年是社群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年,這光景讓我有點恍惚突然想起了2014年的o2o,我在想為什麼當初的o2o死一大片,現在的商業又再次線上線下融合,這條路能否走通?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各方面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我們等的往往是一個時機。

社群經營的是人,人存在的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都在被技術改變著,導致人與人的關係也被重構了,我們更喜歡從自己關注的號主那獲取信息、更喜歡從自己信任的社群獲取信息,再也不喜歡在電腦上獲取資訊了,甚至也不太願意看書獲取信息,寧願聽信任的人講。

手機的出現,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社群的出現讓人心與人心的距離更近了。我們可以通過社群認識那些你從來不敢想的人,比如我們通過社群認識了阿里、騰訊的高管、見到了我崇拜的企業家,這在過去是從來不敢想的事兒。

可以說社群不僅是在重構人與人的關係,更是重構新的階層,也是當下個人改變現狀的一個機會。我們不用擔心因為某個人在現實世界是某公司的老大,但是他再說社群裡不付出沒有威望,照樣沒人相信他,如果有一個人在現實世界是上班族,但是因為他熱心助人、在某個領域非常優秀,就會得到社群內用戶的喜歡和支持,這個上班族可能比這個公司的老大更有地位。

可以說內容成為信息的攜帶者,社群成為與用戶建立關係的融合劑,而產品在這裡扮演的則是信任貨幣等值互換,這不僅是社群商業的底層邏輯,也是信息、人、貨、場的完美融合形成新的價值消費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