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出銀河的那條玉簪

劃出銀河的那條玉簪

華夏民族的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著非常源遠的文化內涵,七夕節也不例外。七夕節故事的主人公有三個,牛郎、織女、王母娘娘。這幾天突然想一個問題,王母娘娘用頭上的簪子在天上劃出了一條銀河把牛郎和織女隔開,這個簪子是什麼材質的這麼大威力呢?於是把這個問題發到萬能的朋友圈,大家真是說什麼的都有,有說是銀的,有說是金的,有說是玉的,還有的說這需要問問玉帝,應該是玉帝在七夕節送給王母娘娘的.....

.

七夕節的記載始於漢代,婦女在農曆7月初7這一天向織女乞求智巧,所以也叫“乞巧節”,歷史過程是起始於漢,流行於唐,興盛於宋,各個朝代都有自身的節日特點,這和當時的文化、經濟、政治環境是有直接關係的。乞巧節初期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之後又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尤其到了宋代,七夕節非常隆重,僅次於春節,從早到晚,車水馬龍,人流不息,男女相約,互贈信物,供奉磨喝樂。當時玉器流行執荷童子磨喝樂玉墜。

古代婦女束髮主要用釵和簪,最早出土的玉釵是隋朝,簪的歷史更長。釵是兩股的,簪是一股的,簪的製作材料主要有三類,銀、金、玉,在唐代普通老百姓用玉是受限制的,尤其是官員的玉帶嚴格按官品等級使用,三品以上官員才有用玉的資格,金、銀排在玉的後面。元代《東遊記》中記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白牡丹去偷王母娘娘的定山神針——玉簪。

王母娘娘頭上的神簪是什麼材質不重要,重要的是七夕節給我們帶來了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人更多講的是“情”,而不是“物”,這也正是玉文化的核心,人與人之間,愛人之間,真誠、衷心、潔愛,正是玉之“五德”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