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哈尔滨,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省部共建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院校,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基地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是1949年4月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2015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哈尔滨医科大学。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校园总面积164.1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57.8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8586万元;下设5所直属附属医院,校本部普通高等教育设17个专业;有在编教职工8855人,在校学生21022人,其中,研究生5370人,普通本科生11367人(校本部7592人、大庆校区3775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

文化传统

校标

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志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征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体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征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志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志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标志的圆形构成象征: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征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征,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征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征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志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征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

校训: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哈尔滨医科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其中黑龙江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0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群1个。

学科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药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第一类特色专业)、麻醉学(第一类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第一类特色专业)、药学(第一类特色专业)。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临床医学专业。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药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

黑龙江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黑龙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办学历史

学校溯源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27年,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193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分校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国工农军卫生学校创建。

1932年2月,学校更名为江西雩都红军军医学校。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1940年9月,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

1947年10月,组建龙井以内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

1948年3月,组建哈尔滨以五官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

合并组建

194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1954年,学校归卫生部领导。

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8年4月,卫生部将哈尔滨医学院移交黑龙江省领导。11月,学校恢复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名。

1962年,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8年4月,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划归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博士学位点医学院校。

2000年5月26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但保留了鸡西医专的建制。

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省政府“211工程” “九五”期间建设项目检查验收,“211工程”“十五”期间建设项目得到批准,二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02年5月13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撤销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估,并获得优异成绩。

2004年,学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接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组建附属第四医院并挂牌成立;学校接收哈尔滨铁路肿瘤医院并入附属第三医院。

2005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优秀成绩。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3年5月22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名单,学校入选。

2014年,学校作为牵头方成立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2015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哈尔滨医科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