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要论过去几十年美国真正的成长股,肯定非科技股莫属。而巴菲特却并没有涉足,为什么巴菲特不选择科技行业?科技行业投资的难点在哪里?

根据笔者个人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巴菲特没有科技方面的知识背景,对科技行业理解觉得不够有把握。如果他投资了科技股,收益率肯定会更加惊人。这可能也是他最近几年开始反思并尝试科技股的原因之一。但是科技股投资确实有它独有的难点。

美国的科技行业都是领先者,但是科技行业的生命周期是比较短暂的。尤其是相较于金融和消费,科技股往往都有天花板,而且在生命周期末端往往面临新技术的颠覆挑战,而金融和消费却是永远随货币水涨船高的行业。最典型的莫过于柯达,诺基亚,诸如此类。科技行业本身充满着跳跃式颠覆,而真正渐进式创新的行业,大部分已经处于市场饱和状态。美国60年代就已经完成重工业化,机械和化工行业基本都处于天花板。之后大多是跳跃式创新,尤其是电子、半导体、互联网,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尤其在美国。要成长,就得找跳跃式、颠覆式的新科技,而这些新科技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还没有参照物,因为美国的科技股都是全球领先的。渐进式创新的行业,不怕颠覆,强者恒强,但问题是,这些行业往往已经饱和了。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除非一种情况,就是某些渐进式创新行业找到了新的应用。比如蓝思科技,从手表的盖板做到智能手机的盖板;比如英伟达,其实是图像处理器找到了人工智能这个新兴应用;比如科大讯飞,未来语音识别的应用面可能会越来越广;比如舜宇光学,其实是汽车摄像头的应用打开了更大的应用空间。而CPU行业的英特尔,在移动时代,其实就是受到了ARM的颠覆式创新。

可惜,真正的创新是非常非常难的,不确定非常大。VC做的就是这个寻找从0到1机会的工作。而二级市场是可以找到1到N机会的。但是,一方面,科技企业往往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相对短暂,并不适合长期持有,期间还不断受到各种竞争和挑战。比如费雪的儿子曾经提到,费雪年轻时在摩托罗拉上挣了很多钱,那时候摩托罗拉是真正的新兴科技成长股,但是晚年的时候还一直坚持持有摩托罗拉,其实业绩非常一般(当然摩托罗拉后来在功能手机时代又呈现新一轮的急剧成长)。另一方面,即使是渐进式的创新,新的应用领域的不确定性依然非常大,同样存在着0到1,1到N的过程。笔者仍然倾向于去吃1到N那一段。0到1那一段,只能不断观察。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除此之外,科技股还有一个难点,年龄会形成障碍。新兴科技,往往很复杂,也往往都是被年轻人所首先使用。基于科技股这种特点,长期投资者到了后期会面对很大的困难。我想,巴菲特和费雪应该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IBM,当时的云计算技术趋势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巴菲特显然是用消费行业的思路去投的。而金融、消费行业,尤其是食品、饮料,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古老的行业其规律一直不会变化。

幸运的是,中国的科技股具备了一个特别的投资机会,这就是进口替代。

这是在国外的投资书籍和投资大师的脑子里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他们生活在美国——一个一直处于技术领先的世界里。关于科技股的投资逻辑,其实很重要的就是进口替代,替代顺序是从整机、到零部件、再到最上游的材料和设备。进口替代在投资上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优势,就是它有参照物。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一方面,被替代的国外公司、国外行业当年从0开始,到最后的竞争格局,这个演化过程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另一方面,中国最近20年,大量的科技股都是进口替代的产物,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系。更加可喜的是,进口替代的周期很长,中国很多行业已经完成了整机的替代,比如工程机械,比如家电,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但是零部件还有不少机会,而材料和设备的替代,其实才刚刚开始。因为进口替代不是新兴科技,这对于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降低了;再加上,大量的进口替代其实都是to B业务,年龄的障碍其实也是大大减轻了。比如明年的智能手机,到底是华为、小米、oppo、vivo哪个牛,可能较难判断,但是里面的核心零部件哪个公司牛,却要相对容易一些。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价值哲思」那些年巴菲特错过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