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来源于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亏损是谁创造的?

胡超


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动”这个要素才产生价值,而其它生产要素不过是在生产过程中与“劳动”相配合而已,不会产生价值。这是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假设。

基于这个假设,马克思所认为的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减去劳动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则是被狡猾的资本家占去了。一旦这个假设被打破,即剩余价值为零或者负数,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就会失去根基。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质疑的现实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他主要吸收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直接并且十分欣赏的引用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那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说明马克思深受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但是19世纪70年来开始,以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边际学派,对古典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修正。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马歇尔,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四要素学说,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企业创造财富的四个因素。在一个企业的生产中,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劳动仅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这四个要素中,企业家才能要素被越来越重视,劳动的作用在下降。

按照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就确定了分配理论,即劳动提供者获得工资,土地提供者获得租金,资本提供者获得利息,企业家获得利润。马歇尔的这套理论就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并且这个理论也更符合现实,更有解说力,尤其是在企业遇到亏损的时候完全有解释能力。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四要素谁越稀缺,谁的边际价值就越大。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但极度匮乏资本,这个时候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就最重要,获得的回报就最丰厚。当经济发展起来,大量的工厂建立的时候,土地就会显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土地的价格就会出现很大的涨幅。土地拥有者获得的租金收入就会变得相当丰厚。当经济步入增长的快车道,且劳动力供给变得不那么有弹性的时候,劳动力的价格就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就是一个例子。


红谷新视界


剩余价值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无偿剥削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这个理论的主要分野就在于“劳动”和“劳动力”,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给原材料和生产机器带来了价值增值,而利润则源自于支付工人工资后剩余的价值(全部增值-工人工资)。

显而易见,工人只有通过有价值的劳动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则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亏损的其中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工人付出的劳动没有创造价值。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工人一直在瞎劳动,破坏了原本资本家计算好的利润空间,比如劳动工具出现故障,在工作时间一直瞎忙活,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这是第一种情况,因为工人没有创造有价值的劳动而出现亏损。当然,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工人不创造价值,资本家也不会坐视不管。

第二种情况,可能是源于资本家自己。资本家作为整个流程的把关人,对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如果资本家自身没有做好把关,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剩,无法被市场消化,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反之亦然。所以,管理者也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或者亏损,出现亏损也可能源于决策管理者的错误判断。

第三种情况,资本家的利润源自于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要支付给工人工资的,剩余的才是他的利润空间,那出现

亏损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工资发多了,资本家利润为负了,就会出现亏损。当然,这种可能性小编认为也是很小的。


华尔街见闻


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劳动者所创造的总价值减去自身或所得工资的剩余部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劳动者劳动可能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就比如零值农业劳动学说的思想,这个学说的思想认为有些农民虽然辛苦劳作一年,但是所产出的农产品数量并未增加。也就是说这部分人是无效劳动,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亏损的发生是个很正常的事情。

然后,我们假定劳动者劳动一定会有剩余价值,在这个假定条件之下,亏损依然会有可能发生,原因在于生产活动并非仅仅只依靠劳动这一个单一要素,最简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也是包含资本与劳动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虽然创造除了剩余价值,但是资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不足以抵消折旧等因素带来的成本时,就需要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补贴,如果还是补贴不全,亏损依然会发生。换句话说就是劳动虽然有剩余价值,但是其他要素的亏本更大。

最后,如果各个生产要素都有剩余价值,那么还需要面临一个产品出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价值不等于价格,虽然生产出来了商品,但是不一定能出售转化为利润,在出售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卖出合适的价格,亏本出售的情况也并非罕见。这一阶段导致亏损的原因与生产阶段无关,更多的是对于市场情况的调查不够。


韩一军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来源于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亏损当然是资本家及其控制下的员工一起创造的!

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在理想情况下的一种简单的描述生产关系的理论,利用它我们可以了解,资本家和工人关系的实质。但是,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生产以外,还有流通环节。简单说,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工厂,销售才是大事儿。即使你的产品质量过关,如果没有卖家,那么不要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的工资你都赚不回来。因此,很多企业就会因为没有打开销路,没有占领市场等原因而产生亏损。这个时候,资本家和其控制下的销售团队就是这个亏损的创造者。

当然,销售团队也会认为,产品的研发部门工作不力才造成,产品的性价比不高,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造成销售不力的局面。从而又使研发部门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因此,如果销路畅通,企业生产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销售团队、研发团队、宣传推广团队、后勤保障团队所瓜分。而企业的亏损,也是资本家和销售团队、研发团队、宣传推广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共同造成的!


地震博士


剩余价值理论其实是不适用亏损这种情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劳动力投入进去,就不可能亏损,因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了,就表示人类社会多创造了一份使用价值,把这个产品用了肯定是不亏的。至于这个产品归谁用?这才是剩余价值理论要讨论的问题。


马提出,生产力提高后,劳动者可以生产比过去更多的产品,也就是剩余产品,而利润就是这部分多出来的产品,应该归生产者所有,不能因为雇主把零散的生产者进行组织化,剩余产品(或者折算成货币价值,姑且称为剩余价值)就被雇主占有了。但这个思路是有毛病的,马克思的利润计算公式,和价值定义都有点问题。

说到一个东西的价值,一般而言,指的是基于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但马克思的思维和我们有点不同。

剩余价值理论是“价值一元论”,马克思开了一个脑洞,他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人力投入才是商品的价值!和产品卖不卖得出去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题主问的问题,我在另一条回答里也写道,如果卖亏了,那只是记账的问题。亏损是具象的,交易层面的;而价值是抽象的,生产层面的;马说,剩余价值也抽象的,生产层面的)

不过,还是带来一个显著的问题: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实际上是不能进行交换的!不能交换,就不能获取,不能获取的“价值”有点可疑。

有人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直接参与交换,交换获取的是劳动价值转化的产品使用价值。第一,劳动价值离开生产资料无法转化成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马克思说价值就是产品生产时投入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而不是转化而成的使用价值。

要么承认,价值也来源于生产资料和资本投入;要么承认,剩余价值理论定义的“价值”是抽象的、不具有交换价值的。

我们可以说,因为有劳动力投入所以有价值,但根本来说,还是投入劳动力产出了使用价值所以有价值。

另一方面,按马克思的脑洞,这种无差别劳动的产出,一旦凝结成商品,价值就固定下来了,一般不能再提高(长期看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还会随之下降)。毛病在于:普遍的看,很多商品在劳动生产率长期提高的情况下,价格却可能出现长期上涨的现象,按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观点,这根本不可能发生(比如房价,修房子的生产效率每年都在提升,凝结在房子里面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逐年下降,但是房子的价值你要说在不断走低,全国人民都不同意)。

下面大致梳理一下剩余价值理论到底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以及脑洞推理的路径。

1.剩余价值理论要证明的观点是:对于生产活动可能形成的利润,应该由全体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雇主或者说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提供者,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其他劳动力一样,只是提供了一定量的无差别劳动力价值。由于马提出资本没有创造价值,交换也没有创造价值,所以,但凡有剩余价值形成,都是劳动力创造的,雇主占有超过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的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是雇主对其他劳动者的价值剥削和利益倾轧。

2.剩余价值理论的推导路径: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形成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投入生产活动形成整个生产活动中新增的全部价值;生产活动新增的全部价值,扣除支付给全体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形成剩余价值。换言之,马认为,因为工人吃喝拉撒有成本,工人投入生产活动劳动就一定有劳动力价值,且全部劳动力价值转化成了生产活动全部新增的价值,又因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和雇主是无差别的,所以生产活动全部新增的价值,工人要和雇主按无差别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也就是不含人工的毛利润要全部无差别的分给全部劳动者。雇主不能额外占有剩余价值(少付工人工资而得到的额外利润)。

3.马克思眼中的利润的来源: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注意!不是产品交换价值和全部成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的差异!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被雇主剥削了,而不承认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的对价的合理性,进而认定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应该等于全部生产活动的毛利润?原因正是,马的意识里面,产生利润的不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是劳动力价值!既然是劳动力价值全部转化成为了扣除资本投入(生产资料)以后的毛利润,马克思气壮山河提出来,雇主不能得到超过其一般劳动价值的额外利润。

不考虑资本回报要求,只用劳动力价值来计算利润分配关系存在一个先天缺陷:劳动力价值事实上并不等同于生产活动的价值增量。除非此处价值增量本身就定义为劳动力价值!即强行规定A等于A,进行循环论证。但是如果把这个地方的“价值”定义为劳动力价值以后,剩余价值公式就变成了: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工资)。按这种定义,生产活动的价值增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投入越多,剩余价值越多。但是此时,剩余价值跟交换产生的毛利润有半毛钱计算关系么?毛利润=交换价值-工资-其他资本投入。毛利润不等于剩余价值,不能说剩余价值就是毛利润,也得不出雇主拿走毛利润就是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的结论。

剩余价值理论脱胎于剩余产品现象。随着生产力提高,工人能产出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活动。这部分剩余产品,在马克思看来,是工人生产的,其使用价值原本可以供工人自身消费享用,如果用于了交换,其回报(交换价值)也理应属于工人。问题在于,当生产力提高,形成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时,其交换价值不一定随之上升,反而可能出现下降(通货紧缩)。只有在货币供应、市场供求关系有利的环境中,生产力提高,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额外的交换价值。一般情况下,交换价值和剩余产品的产能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意味着,劳动力价值越高,生产效率越高,剩余产品越多,利润反而越低!推而广之,对应剩余产品的剩余价值,也是随着劳动力价值投入越多,获取的利润越低,甚至可能为负数。这种情况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全部转化为扣除资本投入(不含人工)的全部毛利润这种观点所无法自圆其说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本质上是偷换了利润的计算公式,用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偷换了交换价值。劳动力价值,只能部分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直接转化为交换价值。不通过供需关系计算的价值,只能是使用价值,不能是交换价值(有价无市)。这也是指令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

指令经济,是从劳动力价值出发创造大量的使用价值,此时的剩余产品可能很多,但是交换价值却可能极低甚至没有(big炼钢铁)。不考虑资本的投入产出,在供需关系(交换关系)中的价值变化(因为马克思认为供需关系交换关系不创造价值,不带来价值的变化),只考虑劳动力价值投入带来的价值变化(为了保证劳动力价值和价值创造的一一对应关系,并落实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的主张),此时产能过剩或者产能不足(生产结构性失衡)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指令经济下,指定销售价格而不是价格浮动,会掩盖这种失衡,但是人民生活实际体验却会极为明显(拿钱买不到东西,或者产品库存大)。

从利润计算方法看,马克思对于价值的解释是混淆的。为了拔高劳动力价值,强行将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价值部分转化的关系带入)纳入价值公式,否定了交换价值对价值创造的作用。

交换价值是生产活动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劳动力价值转化而来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承载物。一般的看,通过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价值都可以转化为使用价值,但是使用价值不一定能转化为交换价值。马克思承认,价值代表一种获利的可能性,但是同时,想当然的坚持价值也代表获利的必然性。所以,他才认为有获利,有且仅有劳动力价值的贡献。实际情况,有劳动力价值不一定有获利,说明毛利润跟劳动力价值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必要不充分关系。

作为一种获利的可能性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趋势变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关系。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的变化,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因为使用价值不灭失的情况下,商品可能对任何人产生消费吸引力,直到同一个产品的最后一个消费者出现之前,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交换价值永远在重新定义其内在价值(本质上劳动生产率变化也通过供求关系变化进行价值传导,劳动生产率变化不能直接作用于价值变化)。

总的来说,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马主义,是一种规定劳动者获取全部利润(不管对剩余价值的计算,商品价值的定义还是交换价值的否定,都是围绕这个论证目标而进行)的生产利润分配主张。最终目标是生产的利润。通过规定劳动力价值约等于利润的方式,排除资本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因为对于价值和劳动力成本不明晰的定义方式,马主义的剩余价值一般不能通过具体的交易案例进行计算,价值实际只包含劳动力成本而不包含资本的价值,就基本很难对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做出科学的估计。资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机会成本得不到弥补,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其实是持续消耗的。

在这种分配框架下,理论上,马主义的最终结局(哪怕是供浐主亿社会里面),所谓剩余价值也是被劳动者全部瓜分掉的,无法形成资本积累。因货币的时间价值造成资本贬值,投资得不到补充,社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资本短缺现象。且生产效率越高,产出越多,资本短缺越严重。所以,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实现供浐主义的障碍。

看评论有朋友问,机器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提得很好。其实这里面最大矛盾的还不是分配,而是生产效率。机器人流水线,比如汽车生产线设备投入一亿,只要一个工人维护(假设工人工资50万一年,设备十年摊销完毕,物料成本3000万,销售成本100万,剩余价值率300%)。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公式W=c+v+m,年总产出价值=4100万+50万+150万=4300万。也就是讲,按马克思理解的“资本主义”关系,这条流水线一年产出商品价值4300万,已经是很理想的水平(也许交换价值4000万或者5000万都有可能,这里先不讨论),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投资测算,投入1个亿一年只挣150万毛利,还没有计算税收!生产效率低的可怕。但是剩余价值率都3倍了,难道剩余价值率要翻到10倍吗?剩余价值率是衡量剥削程度,10倍是不可能的倍数。有人说,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算低了,那工资应该开成500万么?这种劳动力价值实际是流水线赋予的,工人本身的劳动力价值不会比旁边年薪5万的手工生产线工人高100倍。通过这个计算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理论天然的支持低投入产出的生产方式,那就很难再说代表先进生产力了,简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障碍。

星光碎影


这个理论具有偏激性,利润来源于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但是资本家却让工人的劳动价值实现最大化。

劳动价值并不是你参加劳动就会产生价值,劳动不拿去交换的话,只是单纯的劳动,而没有利润来源,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价值,也不存在剥削这个说法。

工人要把劳动变为劳动价值的前提是先把劳动交换出去,才会把劳动变为劳动价值。

而资本家就是帮助工人实现由劳动变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资本家通过付出去市场需求考察的劳动,指导工人往市场需求的方向从事劳动,让工人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如果说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劳动价值,这是不合理的说法,资本家帮工人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本身也付出了劳动,而不是单单是资本所带来的效果。

如果你不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钱随便投下去就会产生收益吗?如果这样的话,做生意谁不会亏。把钱放进去坐等赚钱就可以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资本家同样也要付出劳动,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这些不是劳动吗?

再说考察市场,研究分析市场,这些能力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还不是通过勤奋钻研总结出来的方法和心得?难道这些不算劳动吗?

作家写文章都算是劳动,那么资本家投资考研当然也算劳动。

资本家付出的可不是单单是资本,还有其他的劳动,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帮助工人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没有资本家的帮助,工人的劳动可能变的毫无价值。

所以说资本家的利润来自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个说法比较偏激。

而亏损则有两方面组成,一个是资本家在对市场需求把控上不准确,一个是工人没有达到资本家制定的劳动需求。最后导致劳动无法交换出去,成为劳动价值,或者说劳动价值太低,无法产生剩余劳动价值,甚至低于投出产出的比例,导致亏损。

劳动价值本身无法衡量,资本家通过自己的能力把所有工人的劳动价值实现最大化。

其实根本上就存在剩余价值,所谓的剩余价值只是人家资本家本身的劳动价值高。这是人家的回报。

同一样的工作,大家都能做的,那么谁来做,回报都是一样。

但是同一样工作,只有少数人能做,其他人无法完成,那么这些少数的人在这个工作上的劳动价值会比大多数人高。

并不是说,有资本投入就会有剩余价值,就会有利润,而且还需要一个通过资本配置让所有人的劳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人。

而能完成这个工作的人,无疑,别人的劳动价值比你高,所谓的“利润”就是人家的劳动价值。

如果你不信,你拿一百万去投资,别人也拿一百万去投资,看看你赚钱还是别人赚钱,赚钱的人是少数的,亏钱的人是多数的,人家为什么能赚钱?

因为人家的劳动价值比你高。

结合现实情况,为什么你去打工后的收入,比你不打工前收入要高?

你高出的收入来自哪里?还不是人家资本家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

如果资本家不能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你去打工的收入,还比不上你不去打工前的收入,这才叫剥削。

人家明明用资本配置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让你增加了收入。难道你以为你增加的收入都是你自己的功劳?这样的话,你去打工干嘛?在家里干就行了。


一号风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基于马克思仅肯定了体力劳动价值,没有认识到脑力劳动价值。(中国人在2200年前就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实际是,剩余价值(利润),来源于资本家脑力劳动的成果。亏损即资本家脑力劳动不被市场承认,资本家脑力劳动为无价值或低价值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对固定资产投资价值的节约使用;为资本家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

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谬论:“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工人加班有加班工资,但设备和厂房的投资是不变的,单位时间内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折旧不变,节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谬论:“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与上同理,单位时间内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折旧不变,节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举个栗子:材料直接成本100元,人工八小时100元,机器厂房折旧损耗300元/天,规定每天产量一件,那这件产品成本价为500元;

而市场对这件产品认可价为600元,剩余价值(利润)则为赚100元;这是基于资本家对市场的正确判断,这是脑力劳动获得市场承认的结果。

如果市场价为400元,剩余价值(利润)则为亏100元;这是基于资本家对市场的错误判断,这是脑力劳动未获市场承认的结果。

而市场价是由产业平均成本决定的;

如果每班八小时产量一件,再加班八小时生产一件,则固定资产成本节约300元/件,每件产品利润就是(200元+300元)÷2=250元(绝对剩余价值);

如果每班八小时由产量一件,提高生产率为二件,则固定资产成本节约300元/件,人工成本降为每件为50元,每件产品利润就是(200元+300元+100元)÷2=300元(相对剩余价值);

无论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都体现了资本家脑力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对商品及其行业发展的正确的甄别,经营上合理安排,对科技生产力的促进发展而获得的,而不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湿婆之林伽大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看清楚,利润实现都必须在交换(销售)领域。

社会再生产的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利润在生产环节产生,在交换环节实现,在分配和消费后使得产品消耗,得以在生产继续。

A资本家在决定生产时,假设产品都可以交换和消费掉,但是B资本家发明了新的替代产品,从而使A资本家产品无法销售,让其产品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成为商品,从而导致A资本家亏损,但此时B资本家因为心产品出现,正在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因此社会平均利润或总体利润处于平稳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会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因。

同样B资本家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导致同类产品价格降低,使得A资本家亏损,也不过是资本利润转移而已。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是利润转移。

另一种情况,是A资本家生产效率降低,这是管理水平问题。

总体来说,亏损源于资本家的决策人和管理水平,但亏损也是通过产业个人劳动产生的的,终点在于产品无法按照计划完成交换。


大笨new易数学


弱智的问题。

很多正统的经济学家也会提这样的弱智问题。

当然还有很多正儿八经的回答😂

弱智在哪?根本没读过或者认真看过资本论,提的问题就是脑瓜一热,把自己认为的观点当成资本论来提问。

瞧一下我们弱智的提问者都提了什么个问题,利润来源于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语文没学好呢?表达不利索呢?读读资本论,价值是什么。资本论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提问者把剩余价值搞成什么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搞笑吗?或者说提问者语文水平小学没毕业,他要表达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建议提问者回初高中好好学习一下政治课。或者有空去读读资本论,其中有很明确的关于企业亏损的原因。

了解一下产品与商品的区别。

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剩余价值了。

劳动只在商品中才能凝结价值,产品没有使用价值,即使由工人劳动创造,也形不成价值。

所以企业产品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成为商品,也就没有价值,必定亏损,也就是东西卖不出去企业黄了。

资本论中还有很多表述,如企业单个商品价值量高于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必然亏损。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也会导致企业大范围亏损。


原主人智商已下线喵


根据问答的题目,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首先,问答题目在我看来两个问题。

其一,利润和剩余价值不存在直接关系,所以在问答中将利润的剩余价值划等号由此而问到所谓的亏损是存在大问题的。利润和亏损是在同一范畴讨论的课题,但是和剩余价值则不是在同一范畴能讨论的问题。这样的提法很像辩论比赛中设置的题目。。

其二,资本家和工人的具象化有对立的因素,并且没有考虑到消费者这一最终买单的对象,所以我也认为这是问答提问的一个问题。

其次,回答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将剩余价值纳入生产者-消费者这一范畴来讨论。从大的方面来看,现代社会的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的急剧膨胀,使得社会财富的增长到达天文数字这一级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星球上极少部分的富豪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这些以货币作为呈现方式的资源就是人类剩余价值的积累和集中。

第二个方面,以具体商业行为来讨论利润和亏损的问题。利润的产生是生产成本低于销售价格,亏损的产生就是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看了很多回答及回复,很多人将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这两个概念都不在一个层次,不在一个范畴内的,如何讨论?工人的生产行为获取报酬只是属于生产成本内的一部分,生产成本还有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等一系列成本组成,将亏损和工人挂钩,这很不公平,何况工人的生产行为获取的报酬只是人工成本的一部分,管理人员决策人员获取的报酬难道就不是人工成本的一部分了?为什么不说是这些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造成的亏损?所以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问答题目有两个问题中的第二个。何况现实中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或资本掌控人员抗风险能力的脱身能力要比工人强许多。金字塔的结构受损的是最底层,因为他们在生产行为中获取的利益是最少的。一旦受损,生存权可能受到威胁,而金字塔高层不过是生活没那么爽了而已。

由这个问题而引申出我对此类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总结。

首先,由于人类在研究人类社会,认识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先贤总结出很多精华。但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的演化着。就现代社会而言我认为,社会结构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寄居体。大的方面来说,人类总体是属于寄居在地球上的生物,这个类似寄生的天然属性是无法改变的,之所以不是寄生而说成寄居是因为有一天也许人类会飞出地球寻找到其它家园,但是依旧无法改变人类寄居的这一属性。在人类所获得的所有生存所需物资都是由这个家园提供,人类是掠夺者,以掠夺者的身份参与在这个生存环境之中。

其次,人类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多样性,导致人类某一个体或小群体很难从大的环境中分离。所以人类社会个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社会中所有人都是消费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生产者。所有的消费者都必须依靠生产者提供生存的资本。这么看来好像在大的环境下消费者就寄生在生产者身上。但反向来看,消费者消费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时必须付出一定的等价物,所以实际的情况是,生产者反而是寄生在消费者身上。在生产过剩的实际环境中,部分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导致亏损,实际上就是寄生不能。无法通过商品寄生在消费者身上。现实中的例子有很多,哪个产品销量越多,销量越稳,就说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寄生越牢固越稳定,获得的资源就会越多。

人类社会走到如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情形会越加明显,资源也会越加集中。但所有人都是消费者,所有人的消费都必须付出等价物。资本的威力在这个时候会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所以《资本论》此时更能体现它的正确。而运用好资本则是资本持有者面临的课题。

另外,保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人类现行这种模式得以延续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