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前兩天,懷著忐忑的心去看了《悲傷逆流成河》。

原以為片子爛得應該坐不滿10分鐘,但居然毫無尿性地看完了。

看完之後還有些所思所悟。

就是這部改編自青春疼痛小說的電影,

以前為小編所不齒,而今天卻要為它說上幾句好話。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誠然,《悲傷》並不算是佳片,

豆瓣5.8分,口碑兩極化。

36%的差評,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郭敬明。

也有人指責作品其他方面的。

演員班底清一色的新人,

自然演技不加琢磨,臺詞功底尚缺火候。

唯有女主角任敏擔起了烘托“悲傷”氣氛的大任,

將一個孤立無援、脆弱敏感的花季少女演得恰到好處。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在演員演技不夠純熟的短板上,

濫用的特寫鏡頭,以及某些矯情的臺詞,

更是讓電影的觀感有些生硬、尷尬和抽離。

摘出來一些臺詞給大家品品:

你對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覺得這是理所應當了。

你對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價。

臉譜化的人物,也使得電影乏善可陳。

就像是青春片總有那麼一個“大反派”,

欺軟怕硬、笑裡藏刀、是撕逼的一把好手。

《悲傷》將撕逼的大任交給了唐小米這個角色。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儘管《悲傷》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片,

但是在改編上,卻是讓人舒心的。

《悲傷》原著易遙“懷孕打胎”改成了間接傳染得了“疣病”,

母親是暗娼被改成了女按摩師。

易遙和齊銘雙死的結局也被抹去了,

換成了易遙沉冤得雪、和顧森西相視一笑。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書中引起壓抑、反感的情緒被弱化。

《悲傷》,沒有那麼悲傷。

至少,悲傷到最後能迎來光明。

至少,青春的花朵不曾凋零。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而改編的點睛之筆是將電影往“反校園霸凌”上引。

在影片中,易遙的遭遇讓人無比疼惜。

因為患上了“疣病”,所以遭學校同學的非議、嘲笑、鄙視。

每個人都想往她身上踩上一腳。

所有人都在她背後議論紛紛,各種汙言穢語,不堪入耳。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用油漆塗的字就如同強加在易遙身上的罪,怎麼也洗涮不清。

從頭而降的“一場大雨”,將她澆了個全身溼透。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施暴者也會把吃剩的垃圾飯倒進易遙的飯盆裡。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到最後,易遙不堪其辱,準備自殺,並要所有霸凌她的人成為兇手。

易遙何其無辜,卻被摧殘、踐踏、毀滅,如千萬個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一樣。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悲傷》將“反校園霸凌”作為影片的基調,

劍走偏鋒,引來非議。

有很多觀眾對此商業目的極強的操作表示懷疑。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卻要承認這步險棋走對了。

畢竟電影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

於口碑和票房都是好事。

畢竟這是國內首部“反校園霸凌”青春片,

並將“言情”的內核提升到了社會議題的高度,是明智之舉。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那麼藉著《悲傷》的東風,小編要聊一聊校園霸凌的這件事。

校園霸凌一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霸凌一詞來源於英文“bullying”,政法大學的教授給出了這樣的定義:

霸凌可以說是一種群體虐待,

即一群人在一段時間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某一個或某幾個同學,

在校園內進行各種形式欺凌的一種青少年犯罪行為。

校園霸凌已遠非“熊孩子間的打打鬧鬧”,

它已經上升到犯罪的行為了。

校園霸凌也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能過去,

它需被嚴肅追究、認真對待。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小時候,我們都以為胖虎的行為只是打鬧,其實我們都錯了。

正如電影中易遙所遭受的,真實的校園霸凌殘酷得讓人瞠目結舌。

被霸凌的同學輕則被孤立排擠,被散播謠言;

重則被威脅恐嚇、被扒衣服、被性侵犯、被拳打腳踢扇耳光等。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霸凌者施暴也可以巧立名目。

不是你長得難看、學習不好、家庭條件差、不合群才會有人欺負你。

而僅僅是因為霸凌你的人看你不順眼而已。

而類似電影中的劇情,唐小米妒忌易遙而展開報復的事,

在現實中實在是屢見不鮮。

有這麼一條新聞:

2016年的時候,江蘇某職中的馬某因為懷疑男友被搶走,

找來5名女生圍毆17歲的苗苗(化名),

並扒光她的衣服,用手機錄影。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網友說,《悲傷》披著“校園霸凌”的外衣,行撒狗血之事,

因為真實的校園霸凌就是如此狗血,

其導火索就是男女生之間的妒忌、糾纏和撕逼。

就是你搶了我的男朋友,我TM要你好看的破事。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被霸凌者身心受創,其嚴重程度我們根本無法想象。

經常有被霸凌者被折磨致死致殘的新聞。

2017年12月,湖南的一所大學, 15 歲學生姚旭超因為嫌室友太吵,

他在床上說了一句“吵 什麼吵”,就被拉下床暴打,最後搶救無效死亡。

被霸凌者也有像易遙一樣,最後羞憤自殺的。

不過,更多的被霸凌者雖隱匿在人群中,身心千瘡百孔。

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每天活在早年的陰影下,

為人更加自卑、處世更加膽怯,被人凌辱的印記將陪伴他們的一生。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對於霸凌這件事,目擊者沒有參與,並不代表沒有罪過。

凡是每一個沉默的目擊者,都是霸凌者的幫兇。

允許這一切發生的往往是沉默的力量 ,與其說是沉默又不如說是無聲的縱容。

《悲傷》裡面有一個谷丹,就是這麼個角色。

她每次遇到易遙被欺負總是沉默,

直到易遙自殺跳江之後才爆發,反手就是給施暴者兩個耳光。

正如推廣語所言,

她是沉默的大多數,也是覺醒的勇敢者。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校園霸凌可惡至斯,中國在立法上卻無可奈何。

相比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都有較健全的立法,

而中國對此還是一片空白。

只因中國在立法上走的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策略:

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故而,2015年,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只佔27.5%,而72.5%的施暴人並未受到懲處。

雖然國內針對具體案件,也給出了相應的懲處,

但中國在出臺立法上還任重而道遠。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因為國內對於校園霸凌的意識起步比較晚,

所以關於校園霸凌的影視作品也甚少,

除了改編自《流星花園》的《一起來看流星雨》。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想不到楚雨蕁是影視劇裡被霸凌後反擊的第一人。

而國外相關題材的卻不勝枚舉。

伊朗電影《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因目睹哈森被霸凌袖手旁觀而悔恨終身。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日本電影《聲之形》,男主石田將也多次欺負患有聽覺障礙的女主西宮硝子。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韓國恐怖片《蚯蚓》,女兒因遭同學霸凌而自殺,腦癱父親向“小霸王們”舉起了屠刀。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美國恐怖片《魔女嘉莉》,嘉莉因糟同學欺凌而黑化,向所有欺侮她的人索命。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國外“霸凌”題材的電影可謂是百花齊放,

文藝片、劇情片、恐怖片,一個片種也沒有落下。

而同題材的國產青春片則基本空白,這次好不容易等來了《悲傷》。

《悲傷》雖然算不上佳片,演技尬、臺詞矯情、特寫氾濫;

但是將校園霸凌的議題擺到公眾面前,

賦予影片以實際的教育意義,卻是值得欽佩的。

所以,小編對於國內首部“反校園霸凌”青春片討厭不起來,而要為它重新正名。

這部「反校園霸凌」電影,我們不該罵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