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紙板、紙箱,都想多做一點,而現實總不給你機會

廢紙、原紙、紙板為什麼都掉價?需求太少!

源頭在供應先行減少,讓原紙價格的“標定物”廢紙價格上升。既然是價格標定物,那麼就有被“操控”的空間。原本虛弱的需求,就被高漲的價格擠出去一大塊。擠出去多少?至少有30%!到今年,便出現了“只漲價、不漲量”的局面。沒有成交量支持的交易,是推動不了上漲的。“高位懸停”便成為今年造紙行業的高難度動作。

說到底,需求慘淡,不論是“高位懸停”還是“低位懸停”,因為“價差紅利”消失,其實都是挺難受的。

價差收益,是一劑毒藥。吃時很爽,但只能吃一次,往後便沒有了。因為價格上升期,除了會獲得庫存升值收益外,還能帶來價格“溢價”。2017年的紙板廠,便是充分享用了這個便利。5000噸原紙庫存,噸價漲幅達到3000元時,庫存升值收益就是1500萬。原紙漲價期間還另有5-10%的價格“溢價”,全年的“溢價”收益也是1500萬級別。

但是,庫存升值收益,在原紙價格回調時,也是要還回去的。假如紙價相對漲幅跌回去一半,去年賺到手的錢,至少還得吐出來一半。

由於受到去年好光景的激發,多數紙板廠新購2.5米、2.8米瓦線,投資級別至少也在1500萬以上。許多紙板廠的超額贏利,已變為設備資產。

為什麼價格漲跌撲朔迷離?因為各級廠的利益不一致了!

價格上漲過程中,為了獲得庫存收益與價格溢價,所以產業上游利益高度一致。因為價格傳導緩慢,下游產業才苦不堪言。

經過兩年時間的上漲,雖說以需求下降作為代價,但價格鏈已全面打通,形成了新的價格均衡。

且慢,別看價格上去了,面對需求端的減少,廢紙、造紙、紙板、紙箱各環節的利益訴求卻不一致了。

廢紙:價格高時我多收一點,價格低了少收。感覺要漲價就多囤一點,價格要跌了就緊急出貨。市場活躍時多賺點差價,市場不好,就賺點廢紙回收的勞務費,非常靈活。也就是說,廢紙環節的盈虧平衡點很低,而且能夠動態調節。

造紙:造紙講求生產連續,不能開開停停。由於原紙品種有限,需求量也大致清楚,可以用備成品庫存的方式生產。倉庫裝滿了,或者原料貴了,都可以選擇停機以減少開支。造紙廠的盈虧平衡點也是有動態調節空間的。

紙板:紙板廠的產量規模對於保本毛利率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紙板廠必須爭取規模效應。假若做500萬平米的保本毛利要20%,那麼做到1000萬平米時只需16%,做2000萬平米可能只需要12%了。正因如此,獨立紙板廠寧可虧本也要搶點單回來,以期靠增加產量來達到較低的保本毛利率。按照以往經驗,紙板廠需要達到設備產能的70%左右才能保本。


造紙、紙板、紙箱,都想多做一點,而現實總不給你機會


紙箱:紙箱廠各工序不是流水線式,也就無須非得連續。相對來講,也是能夠做到較低的盈虧平衡點的。加上紙箱廠還具有多廠合併產能、同行代工等優勢,所以收放自如。

以上四級,心態各異——

廢紙是可以隨行就市的,只要不被造紙廠坑掉,保勞務費還是沒問題的。

造紙廠想推高價格,還想多做點產量,把廢紙價格搶上去就行。庫存太滿了,就降低廢紙價格,還可以不緊不慢地挑刺、扣重。如果想維持價格不掉下來,乾脆就停機。在造紙行業,停機保價是一項可行的措施。

而紙板廠這邊就不行了,完全靠訂單現做現賣,不能集中開機備出成品。需求下降,會讓每間紙板廠均過不了盈虧平衡點,於是私下降價搶單,以期維持保本。但產能嚴重過剩的紙板環節,哪裡找來那麼多訂單呢?所以才會陷入原紙漲、紙板跌的窘境。

紙箱廠由於價格傳導已完成,又有開停自如的優勢,境遇相對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