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近期,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使得張小平離職航天601所的事件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廣大網民聚焦於國企關於人才任用的問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討論。

通過沃德社會氣象臺(www.wordemotion.com)網絡情報實時監測與智能大數據平臺分析,在網絡上有關“張小平離職事件”的討論或評價中,61.77% 的網民帶有明顯的憤怒情緒傾向,而總的帶有負面情緒傾向的網民佔比更是達到了84.19%

一篇自媒體文章為何能引發一場軒然大波?網絡情緒為何如此憤怒?輿情觀察(yuqingguancha)將通過沃德社會氣象臺(www.wordemotion.com)網絡情報實時監測與智能大數據平臺為您揭開這次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張小平事件引刷屏熱議

9月17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又稱航天601所)發佈了名為《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的公文。文中反覆強調了張小平在技術研究項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在結尾處寫到:“我們不願看到、也無法接受因個人原因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項目。”彼時,該事件並未引起網民的關注。

沃德社會氣象臺以此為時間起點,對9月17日—27日期間網絡上有關張小平離職的信息進行了大數據監測,共收集到相關信息10335條,其中微博平臺成為此事件的聲量集散地,共有相關信息8423條。以下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態勢關注趨勢變化圖: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從態勢關注圖可以看出,張小平從航天601所離職事件集中爆發於9月26日之後,在此之前並未引發網絡關注。真正致使張小平從航天601所離職的信息演變成輿情事件的原因都來自於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於9月26日0時首發於CareerEngine(北美生活引擎),作者名為紫竹張先生,後經各大門戶網站轉載及報道,迅速引發廣大網民對此事件的關注及討論。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二)輿情事件聚焦國企用人機制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以至於使張小平的離職演變為輿情事件,關鍵就在於該篇文章對當下國企對待人才保護機制的一系列拷問。

這篇文章從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所發的公文入手,公文中明明承認了張小平在其所負責的技術研究項目中的重要性,然而其本身在單位所受的待遇與公文中的描述明顯不成正比。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作者探討當下國企在人才保護方面所存在問題的入手點。

之後作者在文中總結出了國企的兩個特性:一是沒有淘汰制,二是政治正確大於業務正確。這些都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隨後微博的社交媒體特性發揮了作用,越來越多的網民聚焦於當下國企的人才保護機制,紛紛發表看法及評價。

同時,官媒的介入也為此事的進一步傳播擴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在內的官媒紛紛報道張小平離職事件,同時發表評論。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三)各大媒體平臺數據佔比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從五大平臺(微博、微信、客戶端、網頁、境外平臺)的具體數據佔比來看,微博數據佔比81.84%(8423條),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網頁數據,佔比7.38%(763條);排在第三位的是客戶端數據,佔比6.18%(639條);此外,還有4.1%(424條)的微信平臺數據和少量的境外媒體平臺數據。

憤怒傳千里


(一)憤怒情緒言論佔比達61.77%

沃德社會氣象臺分析得到的此事件中網民情緒變化趨勢圖如下: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可以看出,隨著事件本身的廣泛傳播,網民發表的帶有情緒傾向的言論也隨之增多,在這些傾向性言論中,含有憤怒情緒的言論佔據了主體地位。


從事件發展的前期來看,網民在此事件中帶有憤怒情緒的人數佔比最大,佔比為61.77%;厭惡情緒佔比17.2%,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高興情緒,佔比15.81% ;悲傷情緒佔比4.01%,還有1.2% 的恐懼情緒。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總的來看,網民的負面情緒人數佔比達84.19%。

(二)涉事各方立場

1.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網絡誇大、挽留人才、需要反思

9月27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張小平之前就職的航天601所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劉志讓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培養人才是付出代價的,單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要為大批基層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點贊,更要看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離不開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劉志讓同時表示,相比過去,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院也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此後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了北京青年報對劉志讓的採訪報道,該文章的瀏覽量達136.4萬。

2.張小平本人—不作回應

27日,新京報為了核實網傳文章的內容真偽聯繫了該事件的主人公張小平,張小平則以“這事得諮詢我們公司領導”為由,表示不能回應,婉拒了採訪。

3.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此事件中張小平入職的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回應記者採訪時表示,張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職該公司,平時在西安工作,不經常到北京。

(二)網民觀點呈現

1.對航天601所表示不滿

相當一部分網民面對航天601所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對此事件的回應時並不買賬,紛紛表達對張小平老東家的不滿,言論中多指責航天601所的做法不夠“地道”。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2.對國企現有用人機制的討論

此事件激發了部分網民對當下國企用人機制的關注和討論,一部分言論中表示出對張小平離職的支持,同時也有部分言論批評部分國有企業並不能很好地留住人才。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意見領袖分析

沃德社會氣象臺對網絡上有關此事件的相關信息傳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意見領袖做了大數據收集和統計,這些意見領袖僅在微博影響人次就高達26426.79萬人次,發佈相關微博97條。

1.最活躍的作者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2.最具影響力的作者

再深扒!“張小平離職事件”背後的傳播真相!


從最活躍的作者角度看,排名前三位的意見領袖分別為:“莊志明律師”“新京報”“tinyfool”,而從最具影響力的作者角度看,排名前三位的意見領袖分別為:“槽值”“賊叉”“頭條新聞”。可以看出,在此次事件中,自媒體與主流媒體共同發力,利用微博社交媒體平臺的特性,在事件傳播及輿論引導方面起到了相當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