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理念来源之阴阳五行学说杂考

道家理念来源之阴阳五行学说杂考

道家理念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那么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出现的,先从可以找到的史料讲起吧。

《尚书》,一说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二十五部典籍的部分内容,由孔子汇编而成,而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在孔子时代已经难得,现在早已散失殆尽,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尚书也不是原面目的尚书,但是主体思想还是传承了下来。

《洪范》,相传商朝贵族箕子向周武王讲述的治国方略,也传为天地之法,以目前现存典籍看,这是道家天人感应论较为明显的出处。有人考证《洪范》即为《洛书》,按照时间来看,《洛书》要远早于《洪范》,不过,《洪范》应该是上古时代人们将《河图》消化吸收并应用的实际产物,《洪范》被孔子收录于《尚书》。

五行概念被较为完整提出于《洪范》之九畴之一:一曰水润下;二曰火炎上;三曰木曲直;四曰金从革;五曰土稼穑,并后来被发展为天人感应论。

《月令》,一部小型历书,主要表达的是什么季节该干什么事情,主体中心思想就是顺势而为。

后来人们将《尚书》和《月令》中的理念联系起来:

夏季配南方曰火;冬季配北方曰水;春季配东方曰木;秋季配西方曰金;

晨配春曰木,午配夏曰火,傍晚配秋,夜间配冬。

土为四方中央,在季节上居于果实成熟前后,曰季夏。

所以,很早之前中国节气按照季划分:春、夏、季夏、秋、冬,五季对应五行。汉代之后按四季划分。

后来人们总结为世间万物都要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变换,推演出了五行相生:

木盛于春,春季之后是夏,夏季属火,所以木生火;

火盛于夏,夏季之后是季夏,积下属木,所以火生土;

土盛于季夏,季夏之后是秋,秋属金,所以土生金;

金盛于秋,秋之后是冬,冬属水,所以金生水。

水盛于冬,冬之后是春,春属于木,所以水生木。

再来说阴阳,阴阳的确切理念是被谁先提出来的已经不可考,我们暂且认为是原始居民一种自发的基本的生活概念把,在古代这学历,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动和静,上和下,表和里等等,阳代表动态阴代表静态,阴阳是相对的概念,比如冷和热这一对关系随着季节是可以变换的,所以有了阴阳转化的概念,不要小看这一深入到骨髓里的传统,现在我们提倡的共赢和西方传统的零和思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阴阳转化的理念。

其实,阴阳更像一种时间万物的发生、处理的规则,就如同我们简单的是非逻辑一样,其实我们所有的负责的意识和判断,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基本的是非逻辑判断,不过阴阳转换的的概念是第三种逻辑,即是、非、不是不非。常见的例子如围棋和中医。

《管子》的《心术》、《内业》、《白心》《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则代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成功融合。

《四时》中有“东方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中正无私,实辅四时;西方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

其实你会发现自然德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德规律,“阴生金与甲”----“动曰阳,静曰阴”----所以相术上又说阴生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的有钱人都很低调,沉稳?低调、沉稳按照阴阳学说就是阴性重,人们固然有现实中的考虑,但是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能不谋而合,也不能不说是老祖宗的智慧。

等到《淮南子》,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思想首次系统的融合为一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