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之變:小店say bye,大店卷土來

1

呷哺呷哺緣何選大棄小?

即使你不是很喜歡在外就餐,也防不住逛街時被偶然撞見的精緻小店所吸引,比如清雅的綠茶、炫目的胡桃裡、古典的滿桂隴……

如果你身在引領餐飲潮流的中心——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這種感受將會更為明顯,它們隔三差五就能在你朋友圈裡“拋頭露面”,混個臉熟。

這種以小為美的餐廳裝修風潮,一如環肥燕瘦式的審美,在豪奢宴會風的大店品牌相繼隕落後,靠著等位快、客價低、有面兒等討巧套路,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不過事情的發展總有例外。

比如近日傳出新消息,早已成功打出一片天的呷哺呷哺,一改往昔形象,在武漢開出首家面積逾1000㎡的旗艦大店,同時,曾經極具辨識度的橙黃品牌色,也被沉鬱雅緻的黑色取代。

呷哺呷哺緣何選大棄小?為何改頭換面?這對於已經有相當用戶群和口碑的它來說,是奇招還是不成熟的表現?我們不妨一起來看。

2

靠“小”發家

遭遇定位瓶頸

在小店盛行、一茬兒生一茬兒滅的這幾年,呷哺呷哺能一聲不吭紅遍全國,既是市場和消費者共同選擇的結果,也與自身特殊戰略分不開。

在固有套路中,大部分小店離不開“美”的加持,以求與路人相遇的第一回合就能留下獨特印象,但呷哺呷哺沒有這種堅持,既然脫不開一個“小”字,不如在這之上做文章:

為提升小店面的空間利用率和翻檯率,以環形桌代替四方桌,用統一料包代替後廚調味;怕小門臉不夠突出,用鮮豔的橙黃色做品牌色;怕小空間影響就餐體驗,以大面積落地窗巧妙拓展內部空間和外部視野……

得益於此,呷哺呷哺2017年總營收創出新高,達到36.64億元,小火鍋貢獻了其中98%的營業額。

不過,隨著市場消費結構和大眾消費能力的提升級,加上火鍋層級的進一步細分,呷哺呷哺的小店模式在進入到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低端五檔並行火鍋黑海時期後,弊端浮現:尋常飽腹是優選,若談聚餐便無緣——畢竟,過小的店面,怎麼看,都和高端無關。

3

湊湊先行試水

開啟中高端之路

早在2016年,呷哺呷哺就開始了大店嘗新,開出了以臺式小火鍋與手搖茶相結合的中高端子品牌:湊湊。

無論是從商業模式還是整體形象上來看,湊湊與呷哺呷哺大相徑庭:

前者走茶飲+火鍋路線,後者數年如一日深耕火鍋一個品類;

前者是高端中式網紅餐廳,後者是街頭老相好;

前者有疏離的小橋流水人家之美,後者儼然一副快餐店大排檔質感;

前者冷冷淡淡、客單價100以上,後者熱熱鬧鬧、50塊錢管飽……

完全不同的風格和體驗,盯上的自然是完全不同的市場和客群,拿出成績單來,湊湊幾乎算得上是吊打同門:據瞭解,湊湊單店營業額能達到2500萬以上,是呷哺呷哺普通門店營收能力的5~8倍。

難怪它能喊出未來1年開店100家、實現40億營收的大目標來。

就在湊湊試水一年後,呷哺董事長賀光啟正式宣佈,呷哺呷哺要轉型。雖具體原因並未明說,但結合前文情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呷哺呷哺武漢旗艦店堪比低配版湊湊。那麼,此番轉型,會為呷哺呷哺的老顧客帶來哪些全新體驗呢?

4

軟硬實力加固

與市場並行

從理論層面上看,呷哺呷哺此次轉型,堪比重新進行了一次品牌定位,而在這背後,實際上是企業針對消費者的一次應變:“從快餐到輕正餐”的賽道轉換,一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指明的那樣,當人們滿足了飽腹的剛性需求後,會進一步探求價值感的滿足。

對應到餐飲上,既可以是新奇的菜品、周到的服務,也可能是有質感的餐具、有格調的音樂。

所以,擴大單店面積後的呷哺呷哺,第一步就是提軟實力,從產品線和就餐環境兩方面進行了優化。

產品線上,除了引入湊湊的當家手搖茶,呷哺呷哺用海鮮、自助小料代替了打卷肉和成品料包。而關於就餐軟環境,除前文提到的色調轉換外,呷哺呷哺把一貫沿用的120釐米吧檯降至90釐米,讓消費者有更舒適、自在的消費體驗。

第二步,抓硬實力,進一步鞏固完善供應鏈。對於大型餐企來說,供應鏈堪比發展過程中的引擎。

以自建供應鏈的知名餐企新辣道為例,旗下的新辣道烤魚、壇老徐有料酸菜魚,無一不仰仗集團下設的中餐標準化供應鏈品牌信良記,它自建有機生態種植基地、地下溫泉養魚基地、跨國出口水產品加工基地,實現原材料自主供應;自主搭建亞洲美食研究中心,研發出簡單復熱、秒凍鎖鮮等技術,擁有自有冷鏈配送體系,為“從工廠直達消費者”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

同樣,呷哺呷哺也有心於此。隨著店面的不斷擴張,呷哺呷哺單日食材的採購數量之巨大非普通小店可以想象,單北京門店每月所需的牛羊肉就高達200~300噸。

在門店數字化管理和供應鏈整合得當的條件下,呷哺呷哺雖暫時沒有獨屬的供應鏈品牌,卻能很好完成門店與供應商之間的前後端對接。肉類方面,它與錫林郭勒盟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關係,獲得了可追溯源頭的原生態羔羊肉,同時也發展出一條零下18℃全程冷鏈運輸線。

新鮮果蔬方面,呷哺呷哺選擇與有一定規模種植能力的合作社合作,這些合作方基本都具備以下指標:可控制安排的種植面積合併在千畝以上,或自有面積在100畝以上的自主安排土地,具有百戶以上的種植戶社員網絡……這種嚴苛要求為呷哺呷哺的計劃種植提供了可能性。

至於最後一點,呷哺呷哺則與當前市場趨勢進行了結合。

眾所周知,當前外賣市場興起,阿里系、騰訊系都在搶奪相關戰場,將實體店當做一人食的線下場所並非上策,因為真正的單人食客,多半在家解決掉用餐問題。

作為一個獨立餐企,呷哺呷哺也意識到,外賣勢必給曾是賣點的環形集合吧檯帶來衝擊,也就是說,對於呷哺呷哺而言,小火鍋還是小火鍋,但是不再是一人食的小火鍋了。

在這種環境下,餐廳自身的社交屬性優勢需要得到凸顯,所以新呷哺呷哺在店內散臺比例遠高於吧檯,由此為有多人聚餐需求的客戶提供服務。

5

結語

隨著人們對餐飲“審美”能力的提高,未來的餐飲市場對於體驗的要求極有可能凌駕在效率之上,而餐企能否通過定位的進一步細化,完成就餐場景的主題化、高端化,將直接決定市場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高低。

也許呷哺呷哺的模式轉換並不適合其他小店,但是也希望能對屏幕另一端的你有所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