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李密起兵很早,爲何沒有占據長安而讓李淵領先了呢?

蕭曉四姑娘


不是李密不願意,而是不能。

李密正式成為瓦崗軍首領之後,瓦崗軍進入了李密時代,瓦崗也進入了擴張的時代。

隨著李密的勢力越來越大,前來投靠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李密漸漸把目光放在了攻佔洛陽上,初期先鋒裴仁基取得一些勝利,但隨後被隋軍打敗,李密率大部隊來增援,於是兩軍進入相持階段。這是李密的幕僚向李密建議放棄於洛陽的隋軍糾纏,直奔陝西關中,藉助關中之勢,逐鹿中原。但是被李密拒絕了,最終被李淵太原起兵,進攻長安。

雖然最後進攻長安的李淵取得了江山,李密最終未成大事,我們也不能說李密不進攻長安是一部錯棋,而是當時的條件真的不合適。

第一,長安方面,雖然隋煬帝不在長安,但是長安畢竟是隋朝的首都,也是有著重兵防守的,而且歷史告訴我們長安真的不是很容易進攻的,當年安祿山進攻長安就因為哥舒翰死守潼關,安祿山也毫無辦法。李密從洛陽到長安,一路上肯定會驚動隋軍,就算不設兵埋伏,只要隋軍死守潼關,李密的數萬大軍沒有補給線也只能乖乖退兵。所以李密根本打不下長安。

第二,洛陽方面,李密當時在洛陽大概有六萬人,大概分成投靠的隋軍和老瓦崗軍的底子,如果進攻長安,勢必要分兵,如果帶投靠的正規隋軍去,難免保證這些隋軍再次反水,一旦兵變,李密就徹底完蛋了。如果帶著老瓦崗軍去,但是瓦崗軍大多數都是山東人,而且沒什麼文化,只顧著眼前利益,讓他們放著洛陽不打,而去幾百裡外的陝西長安,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第三,李密自身,因為李密奪權的道路不是很光彩,是靠著弄死翟讓上位的,這對於講義氣講情義的山東瓦崗軍來說,心裡是有那麼一絲牴觸的,現在李密一直保持勝勢,李密還能壓制著他們,如果一旦進攻長安不利,或者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指不定就反了,就如前秦的苻堅因為輸了一場淝水之戰而導致前秦帝國的分崩離析。所以李密不敢去打長安

所以經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為什麼李密不去進攻長安了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臆測,歡迎其他歷史愛好者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


瑞瑞說歷史



史事顯微鏡


隋末群雄並起,其中有幾股很有實力的勢力,如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最終李淵力敗其他勢力,成為最終的贏家,建立大唐王朝。當時,誰有關中,誰就有了定鼎天下的機會。為何李淵做到了,而李密沒有進軍長安呢?我們看看當時的兩股勢力的具體情況。

李密

李密,字玄邃,京兆長安人,隋末群雄之一。隋末天下大亂,李密最終成為瓦崗軍首領。屢敗隋軍,威震天下。李密之前,翟讓是首領,李密誅殺翟讓,引發內部不穩,之後在與隋軍作戰中屢屢戰敗。被洛陽王世充擊敗後投唐,不久叛唐,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

李密為何沒有進軍長安

李密從瓦崗山開始向城市進攻,採用步步為營的方針,很有成效。部下柴孝和建議李密親率精銳向陝西進軍,奪取長安,斷絕隋朝根本。當時誰據關中誰就有了奪取天下的基本。然而,李密沒有做,原因可能有幾點:

一、儘管隋煬帝不在長安,但大隋的實力還是很強悍的。

二、瓦崗軍自身是一支草莽隊伍,缺少正規作戰的能力和經驗,儘管打了幾個很漂亮的勝仗,但也暴露出這支隊伍的統帥力不足,調度不當的毛病。

三、李密缺少將帥的統帥能力,因誅殺翟讓,不少人並不服氣他,若進軍長安,沒有勝利,他就面臨著被淘汰。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密當時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洛陽一帶,同時隋朝大軍也集結在此,雙方實力糾纏不清,無法分身,最終沒有能力進軍長安,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李淵進軍長安,定鼎天下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字叔德。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了山西最高長官。李淵在山西招降納叛,網羅各種人才,不斷擴充實力。這點和李密不同,李淵本身就是行伍出身,會帶兵,軍紀嚴明,這是李密瓦崗軍沒有辦法比較的。

大業十三年農曆七月,李淵帶領三萬大軍,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起兵,兵鋒直指關中。李淵破霍邑,渡黃河,於大業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攻入長安。十一月十三日,李淵立隋恭帝。義寧二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農曆五月,李淵稱帝,國號唐。

李淵成功的要素

李淵之所以能迅速滅隋有幾個因素:

一、隋煬帝昏聵無道,百姓民不聊生,而李淵多次賑災,開放糧倉,收穫大量民心。

二、準備充分,李淵以幷州為基地,招兵買馬,實力大增。

三、李淵起兵時機的把握。李淵沒有李密起兵早,但是時機恰當。當時,隋朝軍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鎮壓各地的義軍,兵力分散,關中的兵力很薄弱。

四、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在這點上,李密差很多,李淵出師有名,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明確的政治意圖,是李淵比李密高明之處。

李密,反隋比李淵早,軍力比李淵強,然而,一個沒有鬥志,沒有政治目標的隊伍,必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失敗也就沒有懸念。


拓跋飛翼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亂挖亂建,遠征高句麗,勞民傷財。百姓已沒有明確的生與死的界限的時候,就會鋌而走險,做殊死一搏,紛紛揭竿起義,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並且迅速成為當時規模最大,最有戰鬥力的起義軍。


李密算是貴族出身,他是蒲山郡公李寬之子。他和楚國公楊素之子楊玄感結為異性兄弟。後來,作為楊玄感的軍師跟隨楊玄感一起起義,楊玄感起義失敗後,李密得以逃脫,隨後加入了瓦崗軍。

他加入瓦崗軍後,提出以爭天下為口號的遠大目標,並且幫助瓦崗軍取得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勝利,包括打敗了隋朝名將張須陀。正當瓦崗軍如日中天的時候,李密殺翟讓的權力之爭,讓瓦崗軍走向分裂,走向衰弱,從此一蹶不振。邙山兵敗後,李密率領殘部跑到長安投靠了李淵。



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沒有佔長安,有兩大原因:一是沒實力,由於瓦崗軍是起義軍,是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最初一直在河南一帶轉戰。它不像作為一方刺史的唐國公,一開始就兵精糧足人才多,可率軍直逼長安。二是好不容易發展壯大了,瓦崗軍又走向分裂,走向衰弱了,又沒有能力再掀起波浪了。

我是西從頭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關注,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西從頭越


李密起兵早,瓦崗軍也是眾多農民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所謂樹大招風,瓦崗軍也是隋朝重點鎮壓的對象,雖然幾次大敗隋軍,但想攻陷西京長安,實在是難於登天。不說距離之遙,供給之艱。單說橫亙在通往長安之路上的兩座城池,就是李密望洋興嘆。

一座是東都洛陽,另一座就是天險潼關。洛陽有王世充鎮守,可謂兵精糧足,實力與瓦工軍不相上下,李密欲佔領洛陽,最終結果要麼是兩敗俱傷,要麼就是滅了王世充,瓦崗軍也成強弩之末。潼關自古就是長安天然屏障,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密攜瓦崗軍的殘餘,想一舉奪取潼關,幾乎是不可能的。李密是個有眼光的人,他不會不知奪取長安之難,更不會輕易去冒這個風險。

李淵當時在太原,距離上有佔領長安的天然優勢。況且李淵不是打著反隋的旗號,去攻打長安的,他是以保國之名,到長安護駕的。況且李淵和隋煬帝是表兄弟關係,誰會懷疑他的不臣之心!自然,去長安的路上遇到的阻力小了許多 。到長安後,他還扶植一個傀儡皇帝~隋恭帝。直到隋煬帝江都遇害,李淵才露出他的廬山真面目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隋末大動亂時李密是聲勢最大實力最強的瓦崗軍的首領,樹大招風,不管是鎮壓起義的隋軍還是為了利益地盤同為“反王”的王世充竇建德等實力集團都把瓦崗軍當成敵人。李密面臨的對手敵人太多了,根本顧不上別的,包括首都長安。李淵跟李密原本是同宗兄弟,李淵的重要謀士劉文靜跟李密還是兒女親家。太原起兵時李密給李淵寫信試探李淵的態度,李淵完全滿足了李密的心理需要,承認李密是反隋的“盟主”,絕不跟李密為敵,而且李淵還特別“叮囑”李密,說歲數兒大了,兒子們又不成器,希望李密看在同宗的情誼上以後多關照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這些舉措讓李密李淵都避免了四面為敵的危險處境,李淵旁邊還有個得到突厥人實際支持的劉武周。李密的北邊安全了,李淵的南邊安全了,李密無力西進北上,李淵也不南下去戳中原勢力派系林立的“大馬蜂窩”,那就向西發展擴張吧,反正隋煬帝在南方的江都也回不來。李淵父子兵鋒向西,攻佔了長安,奠定了唐朝的基業


立志成蟲


也不知道李密咋想的,當年跟隨楊玄感的時候,李密是提議優先搶佔長安,等到自己做了瓦崗寨老大的時候又不打長安打洛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