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人闲桂花落,八月又称桂月。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丹桂飘香,闲情入月。

中秋,苏东坡是最贴切的文化代言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九百四十二年前,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东坡在密州,时年三十九岁。从这首诗看,中秋那夜,亲朋相聚,对月畅饮,在宋代已经是惯常。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大醉之后,关于中秋的定义将又一次被重塑。

《周礼•天官冢宰•司裘•内树》中有“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中秋很明显还只是单纯的时间概念。

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周语·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一篇里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除此之外,又有“花好月圆”,以农历二月十五花朝对应八十五的月夕,相隔整整半年的二段辰光,宋·晁端礼《行香子》里写“莫思身外,且斗樽前,原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成为文明给予我们最美好的慰藉。

秋分的月祭,其实鲜有正好对应满月。象今年的秋分日,落在农历八月初三。祭月无月的尴尬也是时常会出现。虽然如此,一直到明代,皇家祭月还是坚持放在秋分日,固守着一份坚守礼制的尊严。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今年秋分之月(农历八月初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戏剧性地在“拜月”的场景中登上历史舞台的貂蝉,名字其实来源为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引入中原,并一直延续到明代所用的“貂蝉冠”。礼乐时代的中国,冠服是表明身份等级的标志,到了汉代皇帝身边最亲近的臣子“侍中,中常侍”的冠服。中间几经离乱,到了明代貂蝉冠则严格规定是公侯伯与附马四个品级官员所佩之冠。“貂蝉拜月”引出的礼乐之乱,从这个意义上,更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倾废的亡国之兆。

但是民间的月亮,又不纯然是信仰,更是一种期待,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八首中,有八首提到明月,“明月天色高”、“冶游步明月”、“开窗秋月光”、“明月耀秋辉”、“天高星月明”、“斜月垂光照”、“乘月捣白素”、“仰头看明月”,当仁不让的文化符号,浸润着各种平凡的喜怒哀乐。

唐代时,赏月之风从帝王家吹出,《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写“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于神仙道术之外,我们看见了作为天才音乐家的唐玄宗,与中秋一场火树银花的欢会。

帝王之外,文人们的赏月吟游,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等等诗句打造出了明月相照、迷离惝恍的历史时空。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 左上有赵孟頫所书李白诗《题宛豁馆》“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写到比较清晰:“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但论严谨,还是杜甫,他不仅留下有“满月飞明镜”之句的唐代中秋之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还有《十六夜玩月》“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以及《十七夜对月》的“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直观演示了唐代文明如何直到当下还在影响日本的赏月文化。

中秋在日本被精分为“十三夜”与“十五夜”,从祭品的摆设上,十三夜备十三颗月见团子,下层九颗,上层四颗;十五夜备十五颗月见团子,底层九颗,中层四颗,顶层两颗。还会为十六夜之月准备“十六夜”之酒。

日本的中秋,最早是以芦草、水果、月见团子等作为供奉来庆贺丰收。平安时代唐朝长安赏月风雅传入后,到室町时代形成了吟诗赏月的中秋文化。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月见茶会的花果供 图中是十五月夜的月见团子。

另外,九月十三的月被称为“后月”,十月十日之月则因为是一年的收获都已经完成的象征,也拥有重要的地位,在秋天长长的时间中,各个茶道流派会相继举办“月见茶会”。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月见茶会野点台 “秋月”“晴云”之铭芒草、胡枝子、桔梗等秋草的插花、供奉的月见团子,都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中秋风雅。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南宋马远《对月图》局部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卷四·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明戴进月下泊舟图

明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清代十二月令图之八月

回到苏东坡,因为他,中秋从此有了“团圆”这一新的文化内涵:因为不圆满,才能被一瞬间圆满的当下慰藉;因为离别而生的思念,才有了对团圆最强烈的执念。

当下最强中秋文化符号月饼,名称也源自苏东坡那首《留别廉守》:“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只饼,从唐代吃到宋代再吃到明代,终于有了它无法撼动的身姿。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雅题:百柿如意。花材:百合、柿、灵芝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帝王家“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北宋末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八月》则说:“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 化自东坡诗句的挂轴:拓得天地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丹桂与龟背竹结界。

苏东坡还有一首《白纸赞》: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我们的中秋,也在当下慢慢的重新绽放花月楼台之美,而不是象张爱玲在《烬余录》中描述的,只是重新发现了“吃”的喜悦。

摄影 / 胡新亮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END—

【近期专题】

生活书店8月新书推荐

中秋|有花有月有楼台

近期文章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