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末書畫大家董其昌是一位看似老派、實則大膽實驗的創作者,將中國文人畫的精神與實踐發揮到極致。他本身是兼擅哲學、詩文、書畫的全方位文人,也是一位通曉中國藝術史的書畫鑑賞家,現今珍藏於博物館內的許多古代名跡都經他親手展閱、甚至題跋,這些珍貴的大師手筆啟發了他,也提升了他作品的鑑賞難度,塑造出文化菁英專屬的賞畫趣味。

董其昌是松江府上海縣人,34歲時考取進士,順利謀得朝廷官職,任職於翰林院。爾後歷經官場風雨起伏,曾一度辭官退隱,卻又再度出仕,堅持到80歲以太子太保一品官職退休。然而,在知己好友陳繼儒的眼中,他是“少無宦情,老無媚骨”的人,後代研究學者則稱他為“熱衷藝事,冷感政治”的“朝服山人”。身在官職卻心在藝術的他,在北京任職時便密切與藏家接觸,購藏珍貴的古代名跡,亦經常利用公務旅行之便,四處蒐羅、觀覽書畫作品,遊遍山水勝景,為他的藝術創作奠定了豐厚的基礎。他大量閱覽古代名作以開拓眼界,同時也是一位用功的研究者,建立了“南宗”大師筆墨的風格系統,將文人畫的地位推至巔峰。

畫外之境

董其昌雖長時間身負官職,他的幾位好友卻多是退隱的士大夫,過著無拘無束、醉心文藝的隱居生活。董其昌也不斷在作品中建構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同時進行創作實驗,試圖將外在風格與內在情感連結,詮釋不同的畫意。

董其昌,《婉孌草堂圖》,明代,私人收藏

《婉孌草堂圖》──王維魂

《婉孌草堂圖》是董其昌傳世紀年作品中相當早的一件,作於1597年43歲時。董其昌於農歷十月深秋之時至華亭地區拜訪好友陳繼儒。陳繼儒很早便放棄了對仕途的追求,他在崑山讀書檯有一座隱居書齋“婉孌草堂”,董其昌於臨別時作此畫。這次他是趁前往南昌的公務之旅,於回程刻意繞道,在松江地區停留了好一段時間,其間他又趁機收得數件北宋名跡,並於藏家處再次得見郭忠恕摹王維的《輞川圖》。

董氏此時期對於王維風格的探索,主要來自《江山雪霽》與郭忠恕摹王維《輞川圖》,他兩次至杭州藏家處觀覽郭氏的摹本《輞川圖》,還曾向另一位藏家馮開之借觀《江山雪霽》一圖長達一年,對王維畫風有長時間而深入的觀察體會。據學者研究,此畫融合了王維的筆意、董源的樹形和圖式、黃公望的構圖等元素,這些唐宋古風經過董其昌的轉化與調整,在樹石造造型和空間構圖上注入他獨有的動勢,創造出全新的繪畫觀感。他將陳繼儒的隱居之所化為超越時空的山水想象,正如避世隱逸的生活,隱居者獨自沉浸於古代文人的美好風韻,構築一個看似封閉卻充滿生活動力的意識空間。

董其昌,《荊溪招隱圖》,明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荊溪招隱圖》卷──我在桃花源等你

董其昌有一位好友吳正志,兩人同年考取進士,後來吳氏因受政敵陷害而罷官退隱,其遭遇可說與董其昌同病相憐;數年後吳氏再度受到朝廷招募,吳氏表明自己不願再入官場,並說明退隱之舉並非為了等待再次受召為官,只願做一“散人”,過著“白首兄弟載書畫船,問字往還”的日子。董其昌因此為好友于1611年作《荊溪招隱圖》卷,荊溪位於吳正志家鄉宜興,吳氏將宜興老宅改名為“雲起樓”,珍藏許多古代法書名畫,元代大家趙孟頫的《水村圖》《鵲華秋色》等名跡都曾經董其昌和吳氏收藏,董其昌晚年甚至將最珍愛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質押給吳正志。

董其昌將荊溪比為吳正志隱居避世的桃花源。《荊溪招隱圖》卷中一片綿延的秀逸山水,筆墨清新淡雅,卷首江面將觀者引入一處入口隱蔽的人間仙境,有瀑布流泉、平坡小橋、奇巖怪石,水域四周幾座房舍安靜地隱匿於樹林之間,墨色在濃、淡、枯、溼之間細緻轉換,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在寂靜中蘊含無限生機。董其昌於此捲成功塑造了一個令人心生嚮往的隱逸世界。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明代,北京故宮藏

《林和靖詩意圖》──隱於詩,小結廬

從古人詩中,亦可探得另一種“小結廬”的隱居之境。北宋隱逸詩人林逋即有詩“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擬重移居。只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董其昌於60歲作《林和靖詩意圖》,並在雨窗前題上此詩,七年後重題“元時倪雲林、王叔明皆補此詩意,惟黃子久未之見,餘以黃法為此。”此圖以倪瓚一河兩岸的構圖模式為基礎,在狹長畫幅的中段左右各加入一塊前後錯位的三角形坡岸,這是一種生硬樸拙的古老手法,用於暗示狹窄畫幅中的前後景深,可追溯自唐代。前景兩岸所夾的狹窄水道,暗示了“入境”之處,引導觀者穿越水域,一層層往畫面遠方駛去,直到遇見那座孤獨的小橋以及依偎在山腳下的房舍,這便是董其昌所詮釋的小結廬。

此圖前景小土坡與其上的五株樹木,頗類倪瓚《六君子圖》(上海博物館藏),只是倪氏的樹木直挺,象徵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的性格,而董氏這五棵樹則各有風姿,相互交錯,並以溼筆濃墨和枯筆淡墨交替表現,故意違反“前深後淡”的遠近表現原則,筆墨的濃淡乾溼在此純粹是為了營造如音樂性的節奏變化,使觀者單純感受筆墨表現的獨立美感,彷彿也呼應小結廬生活中的小快意。

董其昌,《歸盤谷序圖卷》,局部,明代,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歸盤谷序圖》卷──大隱,終吾生以徜徉

韓愈曾為好友寫過一篇《送李願歸盤谷序》,贈予即將歸隱的李願,文中趁機批判官場上趨炎附勢的小人,亦道出對隱居生活的想象與欽羨,以及對友人的祝福。序中描述了一處盤谷之間的世外桃源,“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隱居者過著“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起居無時,惟適之安”的清閒日子,可以“終吾生以徜徉”,多麼理想而美好。董其昌為此文作《歸盤谷序書畫合璧》卷,配圖於卷前,書《歸盤谷序》全文於後。董其昌於畫上自題趙孟頫曾經為韓愈此序補圖,故董氏亦效仿之。

《歸盤谷序圖》卷為一片縹緲的平緩水域,構圖類似趙孟頫的《水村圖》(北京故宮),該圖亦曾經董其昌收藏。《水村圖》清淡疏秀,構圖與母題造型脫自董源,趙孟頫以其書法性用筆,將董源平淡天真的江南水景,轉化為獨具文人氣質的水鄉之境。董其昌於《歸盤谷序圖》的構圖加入了波浪起伏的韻律感,筆墨層次更為豐富,並於水墨基底薄施淺淡設色,使雲煙繚繞的隱居之境更顯細緻優雅。

舟遊,迷古

董其昌有許多書畫創作與鑑賞活動都是在船上進行,他生長於水鄉,習於水道舟行,身負官職時,在公務上屢有機會作長途水上旅遊,辭官退隱時也經常載著書畫作品四處舟行,與藏家友人交遊。董氏在自己或友人的船上觀覽、題跋甚至交易古代名跡,也在船上寫字畫畫,他於許多作品上都特別提及是在船上所寫所畫。舟船是一個不受干擾的獨立空間,適合靜心創作,於水路所見的景緻,與陸路又有所不同,別有一番情調。

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第五開,明代,上海博物館藏

《秋興八景圖冊》——不識字煙波釣叟

1620年,董其昌66歲,他已辭官歸家閒居十數年,悠閒地在小船上繼續他的繪畫風格實驗,畫下了《秋興八景圖冊》(上海博物館)、《山水小景八幅冊》(上海博物館)等作品。其中,《秋興八景圖冊》為董氏泛舟京口、吳門、瓜步江途中所作,時農曆八、九月,正值秋季,他以清秀古雅的水墨設色畫出秋意,融入古代畫風,創作出各式風情的水道風景。此冊第二開上董書秦少游詞後,款題“舟行瓜步江中,乘風宴坐,有偶然欲書之意”,可見其舟遊時靈感自然迸發,享受自在創作的美好時光。

第五開為董其昌臨友人所藏的米芾《楚山清曉圖》,他也相當關注北宋米家雲山風格,曾收藏米友仁《瀟湘奇觀卷》(北京故宮),亦曾作《仿米友仁楚山清曉圖》。此開主山懸於畫面上方,以留白的帶狀雲煙自主山山腰處截斷,綴以些許米氏苔點,與前景坡岸隔著一片留白水域,仿若騰空。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第八開,明代,上海博物館藏

最後一開亦是董氏舟行於瓜步江中時所寫,採用北宋趙令穰的水岸風格,結合水邊汀渚、蘆葦、柳樹等母題,將趙氏迷濛的江南水鄉轉化為明淨的清新秋景。此般閒適、此般美景,董其昌於畫上自題元代白樸的曲《沉醉東風·漁父》,表明自己願做一個“傲殺人間萬戶侯”的“不識字煙波釣叟”,過著自在滿足的隱逸生活。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山水高冊》第二開,明代,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山水高冊》──一超直入如來地

自1621至1624年間所完成的《山水高冊》(美國納爾遜美術館),可看出董其昌仿古繪畫實驗的多種面貌。此冊十開中有七開於畫上自題表明為仿古山水,仿的多是宋元大家,包括燕文貴、李成、李公麟、趙大年、趙孟頫、倪瓚、王蒙,董其昌重新詮釋他們獨特的風格語彙,加以變形、重組、轉化,餘三開雖自題以詩文入畫,仍可見董其昌融合前輩大師的古雅風韻,並創造出新穎的視覺效果。

此冊第一開為仿李龍眠臨盧鴻《草堂圖》,第二開為仿趙孟頫《水村圖》與文徵明臨本,可見董其昌研究古代風格的對象不限於真跡,還包括大師臨本。在第二開中,董其昌將原為長卷構圖的《水村圖》,重新組構於冊頁開幅中,並使用他慣常的斜向構圖。遠山斜置,留白的山嵐與水域都由左下向右上傾斜,連山中平臺上的房舍都是斜的,右上角的山石和房舍卻又恢復水平,水域中的小島和前景土坡也是水平放置,前景樹木亦相當直挺,與斜向的遠景產生一種空間錯亂感。此開純以水墨繪成,山石少皴而留白塊面多,賦予畫境一種輕盈的透明感,此又是董其昌對《水村圖》的另一詮釋。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山水高冊》第三開,明代,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第三開“仿王蒙山水”自題“仿黃鶴山樵筆”,為此冊最精彩的一頁,此圖明顯仿自王蒙的《具區林屋》(臺北故宮),董其昌曾為收藏家吳廷鑑識此畫,並於畫上題跋“夏日吳用卿攜黃鶴山樵畫至餘齋中,同陸君策、陳仲醇、諸德祖、朱叔熙觀。董其昌記。”《具區林屋》所畫為太湖林屋洞一景,湖邊立著幾座造型奇特的太湖石,岸邊山石層疊密佈,巖洞深邃,間有水榭亭臺,並點綴數株楓紅,山石以赭石、藤黃淡染,展現迷人秋意。

董其昌於此開中捨去了太湖實景的特色,截取《具區林屋》山石層疊的肌理與結構,構築畫中的主要山岩,並重新構圖。畫幅右前側是兩重斜向坡岸,水域留白,巨大的主山彷彿飛騰而上,懸空在左上角。山石以水墨和赭石等淺絳設色細緻皴染,將王蒙顫動的牛毛皴轉為稍具動感的披麻皴。畫中只有前景一株不起眼的小樹點上了幾片紅葉,董其昌於樹石上大量使用赭色調與水墨渲染的交替變化,來加深秋天的意象。由此,董其昌創造了脫自王蒙又超脫王蒙的視覺震撼。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江山秋霽卷》,局部,明代,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江山秋霽》──PK古人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所藏《江山秋霽》為董其昌的得意之作,他在此卷以行書寫下“嘗恨古人不見我也”的狂語。據作者自題,此畫靈感來自黃公望的《江山秋霽》,黃公望原圖面貌今已佚失,從其他長卷作品來看,構圖頗似《溪山雨意》(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河兩岸的形式,然而董其昌再度使用傾斜式的構圖,使坡岸由左下斜至右上,並在遠處多加一道坡岸,使空間深度又增加一層。前景坡岸傾斜約30度角,中景水岸傾斜約45度角,遠景坡石只傾斜約不到20度角,三道斜向坡岸看起來大致平行,其間卻有微妙的角度變化。此種特異的佈置可說是董其昌的獨具手法,刻意回到無法呈現合理空間的稚拙狀態,在當時算是前無古人的前衛做法。

董其昌以極為淺淡的幹筆皴擦描繪坡石質感,坡岸造型取自倪瓚和董源,方折塊體的坡石如模型般設置其中,呈現倪瓚山水冷硬清寂的氣質,圓緩的陂陀上施以細長披麻皴,正如董源的《寒林重汀》(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一圖,董其昌曾題此圖為“魏府收藏董元畫天下第一”。中景坡岸將倪瓚和董源風格的坡石前後相接為一體,方硬搭配圓緩,嫁接出前所未有的山石品種。畫中杳無人跡,連空亭茅舍也沒有,坡岸之外的天空和水域完全留白,明透空靈,比倪瓚的畫更加冷清,卻更有靈性。此畫雖欲模仿董氏熟悉的古代風格,筆調卻生澀笨拙,刻意營造反璞歸真的氣質。這層層巧思,正是董其昌想與古代大師一較高下之處。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認為,“學古人不能變,便是籬堵間物。去之轉遠,乃由絕似耳。”學習古代大師為基本功,而如何“變”,才是能將仿古轉為新創的關鍵。董其昌看似迷古戀古,其實是想掌握歷史進而超越,成為“三百年來一具眼人”。這是董其昌的野心,也是他在繪畫創作上的內在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史家的理性,同時也包含藝術家的感性,他走入古老的唐宋元,也走在時代最前沿。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從繪畫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