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末书画大家董其昌是一位看似老派、实则大胆实验的创作者,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与实践发挥到极致。他本身是兼擅哲学、诗文、书画的全方位文人,也是一位通晓中国艺术史的书画鉴赏家,现今珍藏于博物馆内的许多古代名迹都经他亲手展阅、甚至题跋,这些珍贵的大师手笔启发了他,也提升了他作品的鉴赏难度,塑造出文化菁英专属的赏画趣味。

董其昌是松江府上海县人,34岁时考取进士,顺利谋得朝廷官职,任职于翰林院。尔后历经官场风雨起伏,曾一度辞官退隐,却又再度出仕,坚持到80岁以太子太保一品官职退休。然而,在知己好友陈继儒的眼中,他是“少无宦情,老无媚骨”的人,后代研究学者则称他为“热衷艺事,冷感政治”的“朝服山人”。身在官职却心在艺术的他,在北京任职时便密切与藏家接触,购藏珍贵的古代名迹,亦经常利用公务旅行之便,四处搜罗、观览书画作品,游遍山水胜景,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他大量阅览古代名作以开拓眼界,同时也是一位用功的研究者,建立了“南宗”大师笔墨的风格系统,将文人画的地位推至巅峰。

画外之境

董其昌虽长时间身负官职,他的几位好友却多是退隐的士大夫,过着无拘无束、醉心文艺的隐居生活。董其昌也不断在作品中建构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同时进行创作实验,试图将外在风格与内在情感连结,诠释不同的画意。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明代,私人收藏

《婉娈草堂图》──王维魂

《婉娈草堂图》是董其昌传世纪年作品中相当早的一件,作于1597年43岁时。董其昌于农历十月深秋之时至华亭地区拜访好友陈继儒。陈继儒很早便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他在昆山读书台有一座隐居书斋“婉娈草堂”,董其昌于临别时作此画。这次他是趁前往南昌的公务之旅,于回程刻意绕道,在松江地区停留了好一段时间,其间他又趁机收得数件北宋名迹,并于藏家处再次得见郭忠恕摹王维的《辋川图》。

董氏此时期对于王维风格的探索,主要来自《江山雪霁》与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他两次至杭州藏家处观览郭氏的摹本《辋川图》,还曾向另一位藏家冯开之借观《江山雪霁》一图长达一年,对王维画风有长时间而深入的观察体会。据学者研究,此画融合了王维的笔意、董源的树形和图式、黄公望的构图等元素,这些唐宋古风经过董其昌的转化与调整,在树石造造型和空间构图上注入他独有的动势,创造出全新的绘画观感。他将陈继儒的隐居之所化为超越时空的山水想象,正如避世隐逸的生活,隐居者独自沉浸于古代文人的美好风韵,构筑一个看似封闭却充满生活动力的意识空间。

董其昌,《荆溪招隐图》,明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荆溪招隐图》卷──我在桃花源等你

董其昌有一位好友吴正志,两人同年考取进士,后来吴氏因受政敌陷害而罢官退隐,其遭遇可说与董其昌同病相怜;数年后吴氏再度受到朝廷招募,吴氏表明自己不愿再入官场,并说明退隐之举并非为了等待再次受召为官,只愿做一“散人”,过着“白首兄弟载书画船,问字往还”的日子。董其昌因此为好友于1611年作《荆溪招隐图》卷,荆溪位于吴正志家乡宜兴,吴氏将宜兴老宅改名为“云起楼”,珍藏许多古代法书名画,元代大家赵孟頫的《水村图》《鹊华秋色》等名迹都曾经董其昌和吴氏收藏,董其昌晚年甚至将最珍爱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质押给吴正志。

董其昌将荆溪比为吴正志隐居避世的桃花源。《荆溪招隐图》卷中一片绵延的秀逸山水,笔墨清新淡雅,卷首江面将观者引入一处入口隐蔽的人间仙境,有瀑布流泉、平坡小桥、奇岩怪石,水域四周几座房舍安静地隐匿于树林之间,墨色在浓、淡、枯、湿之间细致转换,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寂静中蕴含无限生机。董其昌于此卷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隐逸世界。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明代,北京故宫藏

《林和靖诗意图》──隐于诗,小结庐

从古人诗中,亦可探得另一种“小结庐”的隐居之境。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即有诗“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董其昌于60岁作《林和靖诗意图》,并在雨窗前题上此诗,七年后重题“元时倪云林、王叔明皆补此诗意,惟黄子久未之见,余以黄法为此。”此图以倪瓒一河两岸的构图模式为基础,在狭长画幅的中段左右各加入一块前后错位的三角形坡岸,这是一种生硬朴拙的古老手法,用于暗示狭窄画幅中的前后景深,可追溯自唐代。前景两岸所夹的狭窄水道,暗示了“入境”之处,引导观者穿越水域,一层层往画面远方驶去,直到遇见那座孤独的小桥以及依偎在山脚下的房舍,这便是董其昌所诠释的小结庐。

此图前景小土坡与其上的五株树木,颇类倪瓒《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只是倪氏的树木直挺,象征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的性格,而董氏这五棵树则各有风姿,相互交错,并以湿笔浓墨和枯笔淡墨交替表现,故意违反“前深后淡”的远近表现原则,笔墨的浓淡干湿在此纯粹是为了营造如音乐性的节奏变化,使观者单纯感受笔墨表现的独立美感,仿佛也呼应小结庐生活中的小快意。

董其昌,《归盘谷序图卷》,局部,明代,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归盘谷序图》卷──大隐,终吾生以徜徉

韩愈曾为好友写过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赠予即将归隐的李愿,文中趁机批判官场上趋炎附势的小人,亦道出对隐居生活的想象与钦羡,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序中描述了一处盘谷之间的世外桃源,“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隐居者过着“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起居无时,惟适之安”的清闲日子,可以“终吾生以徜徉”,多么理想而美好。董其昌为此文作《归盘谷序书画合璧》卷,配图于卷前,书《归盘谷序》全文于后。董其昌于画上自题赵孟頫曾经为韩愈此序补图,故董氏亦效仿之。

《归盘谷序图》卷为一片缥缈的平缓水域,构图类似赵孟頫的《水村图》(北京故宫),该图亦曾经董其昌收藏。《水村图》清淡疏秀,构图与母题造型脱自董源,赵孟頫以其书法性用笔,将董源平淡天真的江南水景,转化为独具文人气质的水乡之境。董其昌于《归盘谷序图》的构图加入了波浪起伏的韵律感,笔墨层次更为丰富,并于水墨基底薄施浅淡设色,使云烟缭绕的隐居之境更显细致优雅。

舟游,迷古

董其昌有许多书画创作与鉴赏活动都是在船上进行,他生长于水乡,习于水道舟行,身负官职时,在公务上屡有机会作长途水上旅游,辞官退隐时也经常载著书画作品四处舟行,与藏家友人交游。董氏在自己或友人的船上观览、题跋甚至交易古代名迹,也在船上写字画画,他于许多作品上都特别提及是在船上所写所画。舟船是一个不受干扰的独立空间,适合静心创作,于水路所见的景致,与陆路又有所不同,别有一番情调。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第五开,明代,上海博物馆藏

《秋兴八景图册》——不识字烟波钓叟

1620年,董其昌66岁,他已辞官归家闲居十数年,悠闲地在小船上继续他的绘画风格实验,画下了《秋兴八景图册》(上海博物馆)、《山水小景八幅册》(上海博物馆)等作品。其中,《秋兴八景图册》为董氏泛舟京口、吴门、瓜步江途中所作,时农历八、九月,正值秋季,他以清秀古雅的水墨设色画出秋意,融入古代画风,创作出各式风情的水道风景。此册第二开上董书秦少游词后,款题“舟行瓜步江中,乘风宴坐,有偶然欲书之意”,可见其舟游时灵感自然迸发,享受自在创作的美好时光。

第五开为董其昌临友人所藏的米芾《楚山清晓图》,他也相当关注北宋米家云山风格,曾收藏米友仁《潇湘奇观卷》(北京故宫),亦曾作《仿米友仁楚山清晓图》。此开主山悬于画面上方,以留白的带状云烟自主山山腰处截断,缀以些许米氏苔点,与前景坡岸隔着一片留白水域,仿若腾空。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第八开,明代,上海博物馆藏

最后一开亦是董氏舟行于瓜步江中时所写,采用北宋赵令穰的水岸风格,结合水边汀渚、芦苇、柳树等母题,将赵氏迷蒙的江南水乡转化为明净的清新秋景。此般闲适、此般美景,董其昌于画上自题元代白朴的曲《沉醉东风·渔父》,表明自己愿做一个“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过着自在满足的隐逸生活。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山水高册》第二开,明代,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

《山水高册》──一超直入如来地

自1621至1624年间所完成的《山水高册》(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可看出董其昌仿古绘画实验的多种面貌。此册十开中有七开于画上自题表明为仿古山水,仿的多是宋元大家,包括燕文贵、李成、李公麟、赵大年、赵孟頫、倪瓒、王蒙,董其昌重新诠释他们独特的风格语汇,加以变形、重组、转化,余三开虽自题以诗文入画,仍可见董其昌融合前辈大师的古雅风韵,并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

此册第一开为仿李龙眠临卢鸿《草堂图》,第二开为仿赵孟頫《水村图》与文徵明临本,可见董其昌研究古代风格的对象不限于真迹,还包括大师临本。在第二开中,董其昌将原为长卷构图的《水村图》,重新组构于册页开幅中,并使用他惯常的斜向构图。远山斜置,留白的山岚与水域都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连山中平台上的房舍都是斜的,右上角的山石和房舍却又恢复水平,水域中的小岛和前景土坡也是水平放置,前景树木亦相当直挺,与斜向的远景产生一种空间错乱感。此开纯以水墨绘成,山石少皴而留白块面多,赋予画境一种轻盈的透明感,此又是董其昌对《水村图》的另一诠释。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山水高册》第三开,明代,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第三开“仿王蒙山水”自题“仿黄鹤山樵笔”,为此册最精彩的一页,此图明显仿自王蒙的《具区林屋》(台北故宫),董其昌曾为收藏家吴廷鉴识此画,并于画上题跋“夏日吴用卿携黄鹤山樵画至余斋中,同陆君策、陈仲醇、诸德祖、朱叔熙观。董其昌记。”《具区林屋》所画为太湖林屋洞一景,湖边立着几座造型奇特的太湖石,岸边山石层叠密布,岩洞深邃,间有水榭亭台,并点缀数株枫红,山石以赭石、藤黄淡染,展现迷人秋意。

董其昌于此开中舍去了太湖实景的特色,截取《具区林屋》山石层叠的肌理与结构,构筑画中的主要山岩,并重新构图。画幅右前侧是两重斜向坡岸,水域留白,巨大的主山仿佛飞腾而上,悬空在左上角。山石以水墨和赭石等浅绛设色细致皴染,将王蒙颤动的牛毛皴转为稍具动感的披麻皴。画中只有前景一株不起眼的小树点上了几片红叶,董其昌于树石上大量使用赭色调与水墨渲染的交替变化,来加深秋天的意象。由此,董其昌创造了脱自王蒙又超脱王蒙的视觉震撼。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江山秋霁卷》,局部,明代,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江山秋霁》──PK古人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江山秋霁》为董其昌的得意之作,他在此卷以行书写下“尝恨古人不见我也”的狂语。据作者自题,此画灵感来自黄公望的《江山秋霁》,黄公望原图面貌今已佚失,从其他长卷作品来看,构图颇似《溪山雨意》(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河两岸的形式,然而董其昌再度使用倾斜式的构图,使坡岸由左下斜至右上,并在远处多加一道坡岸,使空间深度又增加一层。前景坡岸倾斜约30度角,中景水岸倾斜约45度角,远景坡石只倾斜约不到20度角,三道斜向坡岸看起来大致平行,其间却有微妙的角度变化。此种特异的布置可说是董其昌的独具手法,刻意回到无法呈现合理空间的稚拙状态,在当时算是前无古人的前卫做法。

董其昌以极为浅淡的干笔皴擦描绘坡石质感,坡岸造型取自倪瓒和董源,方折块体的坡石如模型般设置其中,呈现倪瓒山水冷硬清寂的气质,圆缓的陂陀上施以细长披麻皴,正如董源的《寒林重汀》(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一图,董其昌曾题此图为“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中景坡岸将倪瓒和董源风格的坡石前后相接为一体,方硬搭配圆缓,嫁接出前所未有的山石品种。画中杳无人迹,连空亭茅舍也没有,坡岸之外的天空和水域完全留白,明透空灵,比倪瓒的画更加冷清,却更有灵性。此画虽欲模仿董氏熟悉的古代风格,笔调却生涩笨拙,刻意营造反璞归真的气质。这层层巧思,正是董其昌想与古代大师一较高下之处。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董其昌认为,“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去之转远,乃由绝似耳。”学习古代大师为基本功,而如何“变”,才是能将仿古转为新创的关键。董其昌看似迷古恋古,其实是想掌握历史进而超越,成为“三百年来一具眼人”。这是董其昌的野心,也是他在绘画创作上的内在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史家的理性,同时也包含艺术家的感性,他走入古老的唐宋元,也走在时代最前沿。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从绘画名品看董其昌的仿古迷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