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周志龍

1940年生於廣西,漢族。1964年,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 1964--1980年,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 1981--2002年,中國戲曲學院舞美系任教。 主攻中國山水畫,作品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等處收藏。 1991年,獲美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國際勳章”。 1993年,兩幅作品入選巴黎大王宮法國國家藝術家學會1993雙年大展,獲“最傑出中國畫家特別獎”。 1999年,漢城.聯合國“教授藝術展”獲“世界和平教育者傑出獎章”。 多次在法國舉辦個展及藝術講座,並在日本美國辦展。 詞條輯入中外各種名人錄。 出版有《周志龍畫集》(1998.中國世界語出版社)《榮寶齋畫廊書畫家--周志龍專集》(1999.榮寶齋 出版社)《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周志龍畫集》(2002.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山水畫作品及文章散見於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及香港新晚報等。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熟悉周志龍的人都會笑稱他為“開心果”。他嗓門洪亮,笑聲爽朗。無論老幼,周志龍都能與其相處得融洽且愉快。在他的生活中似乎沒有煩惱和憂慮。他用他的親和幽默把歡樂帶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畫同他的為人一樣,帶來的是輕鬆和明朗的感覺。周志龍是一位將中國畫山水情懷融入作品中的畫家。他對自然景物形神的總體把握很到位,既描繪出了山川的神采氣韻,又表達了自己的閒情逸致。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他品味到了山水之魂,並將它們繪於筆下,令觀者感到或是蕭條空寂,或是靜穆平和。周志龍的畫更多的是把水錶現出來,這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而他,“暢遊”在水中,自在逍遙,如同一位悠哉樂者。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很多人的藝術創作都肩負著“使命”,有著明確的目標。而周志龍卻稱自己“沒有太多的追求”。繪畫對於他而言,從始至終都只是單純的興趣使然。說到興趣,周志龍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夏天,你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天黑後在電線杆的路燈下圍著幾個人,下棋或是打牌。有站著看的,有坐著玩的,無論天氣多麼熱,蚊子怎麼咬,老婆怎麼催,依然就著微弱的燈光‘奮戰’,這就叫興趣。我對繪畫的痴迷就是如此。”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畫水源自故鄉眷戀

10歲時,周志龍從故鄉廣西來到北京。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從一個青山綠水的地方來到了灰禿禿的城市。強烈的對比使他在心底裡對廣西有了更深的眷念,特別是廣西的水,成為了他內心最為嚮往與渴望的。在中央美院讀書期間,周志龍深受老師李可染先生和宗其香先生的影響,特別對他們用“中西結合”的技法畫水頗感興趣,加之受故鄉廣西的影響,周志龍的創作題材總是離不開“水”。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生活要知足常樂

同多數畫家不同的是,周志龍每天用於創作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他笑稱自己“散漫”慣了,習慣了閒散的生活,不想給自己太多壓力。老友對他的評價是“百科全書”。周志龍確實什麼都“知道一點兒”。有意無意地問他什麼,他都能說出一二,不禁令人敬佩。後來發現,這與他愛看書有關,特別是愛看小說。“很多人認為,中國畫的山水和花鳥是千古不變的,但蘊藏在畫面之下的情感卻是現代的,對時代的感悟和認識會表現在畫面中。小說就是通過講述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反映人們的悲歡離合,體現的是時代的脈搏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所思所想,講述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不同人的不同想法。‘與時俱進’並非在畫面中加個煙囪或是電線杆。藝術的表現不是簡單化的,而是通過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表達出來。藝術表達的是人們深層次的曲折的內心和精神需求。”周志龍如此表示。說到精神需求,周志龍想到了在法國辦畫展時的一個經歷。有一個法國記者在看過他的作品後,問他:“你的作品反映的都是美好的感情,難道你內心就沒有痛苦嗎?”周志龍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坎坷和風浪,我也一樣,但痛苦是自己的,沒必要通過作品讓別人感受到。我還是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帶給人快樂的感覺。”

我心中的李苦禪——門徒篇(周志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