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韭菜”、甩锅洗白,币圈大佬这盘棋能顺利走下去吗?

8月27日晚,区块链及币圈传来重磅消息!

平均每股2.27元,总计耗资6亿港币,火币创始人李林,折价收购桐成控股(01611.HK)73.73%股份,成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裂变资本董事长滕荣松购入6.8%的股权。

昨日(30日)桐成控股开盘暴涨近95%,最高升至6.8港元,盘中虽有回落,但截止收盘,全天涨幅70%,受5.24港元。

收割“韭菜”、甩锅洗白,币圈大佬这盘棋能顺利走下去吗?

对于这次蓄谋已久的计划,资本市场似乎已经给予了以正面回应。虽然早在5月份,桐成控股就已经传出卖壳的风声,但李林谋划借壳上市的时间或远不与此。怎么说?从购壳价格上看,一般股权转让多以溢价完成,但本次交易则打了个9折,虽然说明双方迫切希望达成交易,但这个准备时间最短也需要一年。

如果这样计算的话,意味着最迟从2017年8-9月,李林就开始在筹备港股购壳的计划。而这个时间点正好位于“9.4监管”出台,也就是说,李林极有可能在政策落地后,开启火币海外战略的同时,就开始筹谋此次的借壳计划。

火币转战传统资本市场,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为了公司未来发展。早在2016年1月,李林就曾通过转让系统购入新三板公司般固科技,成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并改名为财猫网络。但之后变更为张寿松,张寿松持股比例为44.50%,李林持股比例降为38.27%。

收割“韭菜”、甩锅洗白,币圈大佬这盘棋能顺利走下去吗?

但是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和鸡肋地位,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介入资本市场,更不能与港交所相比。而此次收购才堪称真正意义上登陆主流资本市场。另外,目前只是李林和滕荣松的个人收购行为,如果不注入火币相关资产的话,也不能称之为“借壳”。

但不管怎样,业内人士普遍分析认为,此次收购港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层面,为火币上市铺平了道路。有壳在手的情况下,接下来,火币面临的将是在政策层面扫清障碍。

谁是背后的操盘手?

火币想要借壳港交所,必然需要“掮客”为其搭线架桥。而“裂变资本”存在,则极有可能就是李林资本运作背后的真正操盘手。

从公开资料来看,裂变资本Fission Capital是由王利杰管理的区块链基金,著名的公信宝等项目就是由其投资。作为“传统投资人进入区块链第一人”,其有着多年的天使投资和项目孵化经验。

而作为合伙人之一的彭程,则来自监管部门,她曾在香港证监会总裁办任职,负责管理国际监管机构交流工作。另外一位是刘磊,据称有多年的二级市场经验,对股票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

收割“韭菜”、甩锅洗白,币圈大佬这盘棋能顺利走下去吗?

最重要的是,这次随同李林一起收购的,则是裂变资本董事长滕荣松,他在国开行工作多年,担任过国开国际投资(01062-HK)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行政总裁等职务,成功投资了近二十个香港上市企业。显而易见,裂变资本管理团队都是混迹资本市场的老手了,从上市公司、到监管部门、再到一二级市场操作,对资本运作均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火币能否叩开港交所大门?

就目前来看,虽然李林已经实现了对壳公司的控股,但能否实现火币集团完整上市,依旧是个未知数。

怎么说?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政策准入机制,二是港交所对数字货币的态度。

收割“韭菜”、甩锅洗白,币圈大佬这盘棋能顺利走下去吗?

政策准入机制。早在2015年开始,香港对于借壳上市的监管态度趋于严格,该年年终,联交所发布了一份指引严打通过注入大量现金以实现借壳上市的投机行为。虽然李林已经成为桐成控股实控人,但是一旦被认定为触及相关要约或者注入资产情况有异,监管就会审查注入资产情况,最终难度不会小于IPO本身。

港交所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买壳上市”到“借壳上市”最关键的一步是资产注入,但香港对于数字货币监管态度尚不明确,再加上尚未有数字货币资产相关公司上市的先例,如果注入币圈资产,必然会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另外,从火币集团业务体系来看,其核心业务为火币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尚未被认定为合规、合法。仅凭此点,想要完成火币集团二级市场资本运作,仍将有不少难关需要度过。

借上市公司“洗白”?

继“9.4监管”之后,近期国内币市监管政策越发严格,尤其是大批币圈媒体平台被封,支付宝、微信渠道收紧,限办相关活动,多部门联合发文,一系列组合拳正在全面整顿币圈。

重拳之下,币圈各方选择另谋出路已成定局,尤其是涉及到币圈交易所这一灰色地带,火币寄希望于通过借壳上市公司完成“洗白”,也是必然选择。

但是,从业务范围而言,火币的此次“借壳上市”又不同于其他,“比特大陆”、“嘉楠耘智”、“亿邦国际”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其核心业务更多集中在矿场中,主要是硬件业务。

而裂变资本联合雄岸基金创始人姚勇杰联手收购了SHIS LTD(01647.HK),则更多的是想想把SHIS做成“全球优质区块链项目在资本市场退出的平台”。

虽然火币在“94监管”后,左右腾挪,逐渐铺开了一个涵盖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完整生态,即包括交易所、钱包、投资、HT生态基金,孵化器、矿池、资讯、研究院等多个模块。并将业务蔓延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海外城市,逐渐形成“火币集团”。

但其核心主体依旧是交易所业务,其上市必然将面临交易所、证监会等多个部门严格的审核,收购上市公司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更何况从个人收购,到资产注入,中间还有很多障碍和流程需要克服。

对于未来,火币能否借助上市去“洗白”、能否适应从规则制定者到被监管者身份的转变,甚至是能否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仍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