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近幾年來,隨著李樹種植面積的大量增加,李樹細菌性穿孔病發生日益嚴重,有的園區甚至發生大爆發,很多果農對該病了解不深或選擇藥劑不當,以致有的即使用了農藥,卻因用藥效果不理想,造成李樹大量落葉,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一、李樹細菌性穿孔病症狀及病原

症狀

(1)枝幹:枝梢上逐漸出現以皮孔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圓形稍凹隱陷病斑。感病嚴重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

(2)葉片:在葉片上出現水漬狀小點,逐漸擴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圍呈水漬狀黃綠暈環,隨後病斑乾枯脫落形成穿孔。

(3)果實:果面出現暗紫色圓形中央微凹陷病斑,空氣溼度大時病斑上有黃白色粘質,乾燥時病斑發生裂紋。

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病害循環

病原主要在枝梢的潰瘍斑內越冬,第2年春隨氣溫上升,從潰瘍斑內滋出菌液,借風雨和昆蟲傳播,經葉片氣孔和枝梢皮孔侵染,引起當年初次發病,一般3月份開始發病,10~11月多在被害枝梢上越冬。

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二、李樹細菌性穿孔病難防治的原因

1.肥水管理及修剪不當,特別是很多果農習慣偏施氮肥,造成樹體徒長,通風透光不暢,抗逆性差,給病菌的侵染創造了條件。

2.多數果農只注重地上部分的管理,忽視土壤管理,故而大多數的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防治病害的根本還是要有效的改良土壤,與此同時配合果樹管理和病蟲防治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沒有分清是細菌性穿孔病還是真菌性穿孔病,在選擇農藥上存在著盲目性,沒有使用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農藥。

4.沒有選擇合理的防治時期,往往發現病斑才去防治,錯過了防治的最好時期。

李樹葉片千瘡百孔的,打了很多藥怎麼效果很差,怎麼回事?

三、李樹細菌性穿孔病防治

加強李園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並注重微量元素的應用。合理修剪,使李園通風透光。結合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葉,集中燒燬。

開春後要注意開溝排水,達到雨停水乾,降低空氣溼度。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適當增加內膛疏枝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在10~11月李休眠期,也正是病原在被害枝條上開始越冬,結合冬季清園修剪,徹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時清掃落葉、落果等,集中燒燬,消滅越冬菌源。

瞭解細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區別,合理選藥用藥。李樹穿孔病分為細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細菌性穿孔病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呈水漬狀,多角形;葉片正面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進一步發展葉片病斑脫落,形成穿孔,嚴重時穿孔連片,形成大的缺刻或孔洞。真菌性穿孔病發病初期葉片上的病斑近圓形,呈褐色,病斑落後形成近圓形穿孔。真菌性穿孔病病斑較細菌性穿孔病病斑偏大。所以,只有分清了他們的區別才能在用藥上做到有的放矢,如選擇葉枯唑類、噻唑鋅、中生菌素、春雷黴素、噻黴酮等等,來防治細菌性穿孔病。內吸性殺菌劑與保護性殺菌劑結合使用。

抓住關鍵時期,選擇特效農藥,噴藥保護。

①發芽前噴波美50度石硫合劑,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剷除越冬菌源。

②發芽後噴葉枯唑、噻唑鋅、中生菌素、春雷黴素、噻黴酮等,一般間隔10至15天噴一次,共噴3至4次。

來源 丹稜兆豐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