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宝钗总是一脸端庄成熟,极少有流露少女情怀的时候。终于有一次看到一对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想扑来玩耍,就拿出扇子来扑——根据我的经验,捉蝴蝶要等它停在花朵上收起翅膀时,用手指去捉,要不然就是用网兜去兜。要是用扇子,带着风扇过去,蝴蝶早就跑了。就算动作快、蝴蝶来不及飞走,也会被拍死,怎么能捉到活的?看来宝钗是真没捉过蝴蝶,所以不会捉(偷笑)。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捉不住就追,跟着跑,就来到了滴翠亭。听见里面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啊呀呀,我一直以为偷听人说话,是林黛玉、潘金莲之流干的事,没想到薛宝钗你这浓眉大眼,呸,是端庄稳重的,也有偷听的癖好——不是偶然碰到的,是有癖好,因为开始两个人说的,一个女孩子拿着另一个丢失的手帕,归还索要谢礼,是很平常的事。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但是宝钗很有兴趣,一直听下去。怪不得大观园里有什么隐秘,都瞒不过宝钗呢。甚至宝玉只知道玫瑰露茯苓霜两件盗案,宝钗就知道“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原来窃秘是有历史的。

好,调侃完宝钗,收回正题。小红答应给坠儿谢礼,坠儿可还不肯还手帕,因为她是“寻了来给你”,另外还有个“拣的人”,也就是贾芸。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前面贾芸已经跟小红眉目传情了,但没有直接说过话。当然这些缘故,不仅宝钗不知道,连坠儿也不知道。坠儿只是个眼浅贪小的丫鬟,未必懂得春情秋怨。她自己索要了谢礼,又替贾芸要谢礼。一块手帕价值几何?小红出两份谢礼,不是得不偿失吗?

但是小红经过“半晌”犹豫,终于回答:“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不知道给了什么。可是贾芸虽穷,虽是旁支,也算是贾府主子的亲戚,小厮们称他为“芸二爷”。就像成年人捡了小孩子的糖,小孩子要回时居然用赠送别的东西作为感谢,明显地不合情理。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如果只是这个不合情理,也还不要紧。小红的下一句话欲盖弥彰,“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一块手帕严重到要发誓,显然不止一块手帕那么简单。

好,这几个简单要素提炼一下:贾芸(大观园外的一个男人)捡了一块手帕,托人送还小红,小红赠送一件东西给贾芸,要求传递的中间人发誓保密,保密时还要推开窗户怕人听了去。这就不需要宝钗的聪明干练,或者是坠儿的身临其境,普通人也能品出爱情的味道了吧?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大观园是未成年人聚居之地,除了李纨带着贾兰,和经过元春特许的宝玉,没有别的男子可以进驻。所以男女之事,是最大的忌讳。连入画哥哥托人交给妹妹私蓄,都算是犯错,是“官盐竟成了私盐”。而小红和贾芸的私相传递,性质等同与宝玉派人送给黛玉的两块旧帕子(马上让黛玉“令我可惧”),或者是司棋的大红双喜笺帖和同心如意。用宝钗的话说,就是“奸淫狗盗”了。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宝钗“心惊”的,倒不是大观园里有个把“奸淫狗盗之人”。她这时还没有协理之权,在贾家也只是寄居的亲戚,况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偌大的大观园,偶然有小小的丑闻,还不至于连累到她清白的声名。

惜春听说宁国府的丑闻,“只有躲是非的”;探春虽然协理大观园,只能汇报赌钱争斗,贾母一提到“盗贼事小,再有别事”,就得“默然归坐”,不能再接话;王熙凤也无奈,虽然探春帮她办理,“也有叫他知道得的,也有往他说不得的事”;鸳鸯发誓不会告发司棋的恋爱,“况且这事我自己也不便开口向人说”……大家闺秀,甚至有头脸的大丫鬟,不仅自己不能参与私情,连听也不能听、知道也不能知道,否则对自己都是丑闻。

偷听到小红的谈话,有什么可怕之处让宝钗心惊?

除了“自己不便”,宝钗更“心惊”的,是小红知道隐私被别人知道,气急败坏、又羞又怕,反而“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会对自己有所报复。于是她使出“金蝉脱壳”的法子,洗清自己。平心而论,从主观上讲,她真不是有意陷害黛玉,那样紧迫的情况,也想不到、顾不到去陷害谁。但是从客观上讲,她的“金蝉脱壳”确实给黛玉造成了伤害——即使小红不敢直接对黛玉有所行动,但她从此担起了心事,担心黛玉心细嘴刻薄,担心黛玉会走露了风声。黛玉承担了本来跟她无关的怀疑和顾虑,这真是“躺着中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