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蘊網絡楊宇:不懼逆境,爲網際網路影視人築「家」

簡蘊網絡楊宇:不懼逆境,為互聯網影視人築“家”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張愛玲

年輕,是不可選擇的年齡階段——21歲;

路,是自由選擇的人生規劃——創業;

這條路上是曲是直,沿途的景緻是秀是險,只有行者最能體驗。

楊宇,21歲組建了簡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家集視頻前期策劃、拍攝、後期製作、包裝營銷推廣為一體的專業傳媒公司。

憑藉著對電影創作的熱愛,搭載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楊宇帶領著簡蘊隨行業浪潮起落。

回溯創業這些年,這位25歲的創業者,顯得淡然且自信……

簡蘊網絡楊宇:不懼逆境,為互聯網影視人築“家”

做生意和搞創業,不一樣!

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相比於家境優渥的上海本地同學,楊宇的家庭條件很一般。可這卻讓機靈的楊宇嗅到了商機。

“小學就我一個外地戶口借讀,(相比較而言)他們都很有錢。然後我發現他們(家附近)可能沒有我們樓下那種小店裡賣的吸引人的小玩意,所以我就5毛錢批發過來,1塊錢賣出去。”

可不能小覷了這種倒手轉賣的微薄利潤。對於當時在讀小學的楊宇而言,這不僅使她賺得了零花錢,更讓她在實踐中有了對商業的自我理解和判斷。

“小學這時候叫做生意。生意是我左手倒過來右手賣出去。這和創業不一樣。創業是什麼?就是別人沒敢做的東西,你想去做一份你自己的事業,甚至去改變一個行業、去創造一種需求,這叫創業。”

由於家庭成員們多數從事影視領域的相關工作,受此薰陶,楊宇似乎對電影情有獨鍾。敢想敢做的她毫不猶豫,在大學攻讀銷售管理專業之餘,還自學多門企業家課程,決心要做出一份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

於是乎,她瞄準了影視和新媒體融合的商機,試圖打造符合互聯網發展並且受到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新型影視種類——網絡大電影。

“剛開始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進行了投入投資,結果竟然一下子翻了三倍。這樣就覺得收益很不錯,於是想專心做產量。你想啊,如果我一年能投10部片子,那三倍的回報還是很可觀的。而且一旦有了數量,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盈利模式。”

作為網絡大電影的先行者,楊宇帶領著簡蘊在短期內創造出了可觀的盈利數據。風口一旦出現,資本便迅速集聚。很快許多投資方主動找到楊宇想尋求合作。

“當時我們拒絕了投資。這麼賺錢的事情,憑什麼給別人賺。反倒是身邊的朋友想讓我們帶他們一起賺錢,所以當時就讓朋友們投了一點。”

創業需要逆商

當楊宇信心滿滿,計劃要量產網絡大電影時,變化卻來得有些猝不及防……

“第二年(針對網絡電影的)政策出來了,我們第一年做的一些片子與政策衝突,遭遇下架;加上像樂視這種企業的倒閉,導致所有投入在這個平臺的費用全都打水飄,這些都打亂了當時公司的發展計劃。很快,公司由盈利變為虧損,出現了資金短缺。”

現實的快速更迭讓楊宇好似做了一趟過山車,在此情況下,打擊接踵而至。

當初公司盈利時爭先恐口想要入夥分紅的朋友們紛紛收起了熱情的笑容,轉而要求歸還投資本金。

“創業以後,你會對身邊的很多朋友感到失望,但也因為這些經歷,能讓你的圈子越來越乾淨。”

講述這些走過的路,無論是巔峰還是低谷,楊宇都表現得平靜而沉穩。或許依舊如張愛玲說的那樣:

“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練出鋼筋鐵骨,又怎能長大呢?”

是的,在創業的過程中,楊宇不斷成長。

她開始思考,如何能給到那些同樣懷揣夢想與創意的年輕影視人正確的指導,如何將形散的影視人集聚,共同去抵禦現實的莫測風雲,儘可能地創造出一個安心創作的環境,生產出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更是具有社會價值的優秀影視劇作品。

影創未來——給影視創業者築“家”

簡蘊網絡楊宇:不懼逆境,為互聯網影視人築“家”

在繁華的靜安區某高檔寫字樓13層,楊宇和她的合夥人已經準備好了1300多平米的眾創空間——影創未來。

按照楊宇的計劃,這個空間未來屬於多品類提供內容創作的影視公司。能夠為那些規模不大但具有想法的年輕人創業項目進行扶持,力求在上海打造出一個互聯網內容產業鏈與人脈圈的聚集地。

作為過來人,楊宇很明白這類資源最大的產地來自大學。因而,轉型之後的簡蘊已經開始了嗨創計劃,這也成為了影創未來整體發展規劃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已經拿到了大學生電影節上海站的代理。通過這個我們走進上海各大高校中,挑選出優質項目以及想要創業的大學生進入到嗨創研究院培訓。研究院的老師會由上海的創業英才擔任。目的是讓這些還未踏出校門的大學生了解創業經過,提升逆商。也是為他們創造出一個高端社交圈。而我們可以將優秀項目引入影創未來進行孵化和發展,對優秀的個人也能通過這一平臺進行人才輸送。”

簡蘊網絡楊宇:不懼逆境,為互聯網影視人築“家”

可能對很多創業者而言,曾站上過風口高地感受熱鬧喧譁,或許就更難以接受跌落風口的冷清落差。但楊宇對此卻不以為然。

“我覺得現在反而是一個好時機。如果研究好了整個商業體系,畢竟以前做過,可以把犯過的錯誤儘量規避,然後提高自身壁壘。把那些真正熱愛這一行並且還沒有放棄的人聚合在一起,去生產出好的東西,(我認為)這反而是崛起的(好機會)。”

對於如今25歲的楊宇而言,創業之路的前行,她始終記得那些陪伴簡蘊的“貴人”們:包括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閔行科委、團區委,還有綠亮集團方總對創業的啟蒙,也包括張江孫老師對項目的指導、日臻投資劉總在投資方向的把控。同時也還有EFG基金、895營等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創業路,道阻且長。心懷感恩的楊宇時刻牢記“貴人”們的幫助,這在無形中都為身處逆境時的她指引,助力楊宇在創業道路上愈加堅定。

採訪完畢,楊宇緊接著要與其師兄商討影創未來後續的落地發展計劃。

離開後筆者在想,年齡對一位創業者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楊宇身上,筆者看到的是一種自然規律。既然每個人都擁有,楊宇選擇了把握好自己的那一份!或許如金蘭都所說的那樣:

“人生從不嫌年輕或太老,一切都剛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